步态分析
在康复医疗中,对人体步行功能进行客观的、定量的评定,称步态分析。随着传感技术、影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能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将步行过程中每个时刻的脚底受力(地面反作用力)的大小和肢体运动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准确而及时地记录下来,再借助人体各环节参数数据,可推算出下肢各关节的内力和内力矩情况。
步态分析在康复医疗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❶评定有无肢体残疾,残疾的程度,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❷进行康复训练前后步态的对比,评定康复疗效。
❸进行安装假肢前后步态的对比,评定假肢的效果。
❹根据关节内力和内力矩情况,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髋、膝、踝关节的病理机制提供参考性意见。
步态分析的前提是测力和测运动。测力可应用三维测力台,绘出步态曲线。测运动可采用摄影、高速摄影、录像或光学方法获得运动信息,然后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出人体重心运动的轨迹、速度和加速度。但是,通常也可通过目测法。检查时,嘱患者以自然的姿态和速度,来回步行数次。观察其步行时的全身姿势是否协调,步行周期各阶段下肢各关节的姿位和动幅是否正常,速度是否匀称,骨盆运动、重心转移和上肢摆动是否协调等。然后,再嘱患者作加速度和减速度行走,作立定、拐弯、转身、上下坡、上下楼梯、绕跨障碍物、缓慢原地踏步、单腿站等动作。有时还可嘱患者作闭眼步行,可使轻度异常步态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使用手杖或拐杖者,还要测不用手杖或拐杖时的步态。
步态分析时,还可进行有关肌群的肌力和肌张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测定、下肢长度测量、脊柱和骨盆检查等,这对分析步态异常的性质和类型,选择矫治方法很有帮助。
异常步态可为原发病损的表现,也可为机体运动功能代偿的表现。常见异常步态有:
❶短腿步态。因两腿长短不等(超过3.5cm) 引起,步行时患侧肩部随患下肢着地而倾斜下落,又称斜肩步。
❷关节强直步态。因髋、膝或踝等关节挛缩强直而引起。
❸短促步态。因患肢着地时疼痛或肌肉无力,使患者尽量缩短患肢单撑时间,健肢摆动相和步幅明显缩短,甚至可呈跳跃式。
❹偏瘫步态。偏瘫患者常发生足内翻下垂、膝痉挛伸直,为了避免足尖拖地,患腿常呈弧线侧回旋向前,又称回旋步。
❺胫前肌步态。因胫前肌瘫痪,足下垂拖地,步行时用增加髋和膝部屈曲度以及提高患足来补偿,呈跨门槛式,又称跨槛步。
❻股四头肌步态。因股四头肌软弱,支撑相时不能主动伸膝,故身体前倾,重力线在膝关节前方,才能使膝被动伸直或闭锁,并伴髋微屈,甚至步行时用手按压股前方,以助伸膝。
❼臀大肌步态。因臀大肌无力,不能主动伸髋,步行时身体后仰,重力线经髋关节后方,以被动伸髋,呈挺腰凸腹体态。
❽臀中肌步态。因臀中肌无力,不能维持髋关节侧向稳定,故支撑相时,上体向患侧侧弯,重力线经髋关节外侧,使髋被动外展,并以内收肌力量维持髋部稳定。若两侧臀中肌均瘫痪者,步行时上体左右摇摆,又称鸭步。
❾剪刀步态。多见大脑瘫患者,步行时两股内收,两膝互相碰撞磨擦,呈雀跃不稳,又称交叉步。
❿酩酊步态。因小脑共济失调,步行时摇晃不稳,如醉汉。(11)前冲步态。多见于帕金森病或其他基底节疾病,步短而快,伴阵发加速,难以迅速停步或转向,手臂摆动幅度减少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