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器具
正骨器具是指用自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制成的用于整复和外固定的器材,它是治疗外伤疾病时使用的重要器具。早在晋代,葛洪著《肘后方》就有运用竹片夹板的记述,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记载了用杉树皮夹板固定骨与关节损伤。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记述则更为详细,指出:“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爱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方法之所不逮,以翼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 则危证可转安, 重伤就于轻。再施以药饵之功, 更示以调养之善,则正骨之道矣。”说明损伤之后,除用手法和药物外,还可根据患部情况依形制器,予以固定。
患部经用正骨器具固定后,可以避免软组织加重损伤,达到镇痛、解除肌肉痉挛的目的,保持骨关节损后通过整复达到的良好位置,防止产生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力、剪力和成角力,因而避免骨折变位或关节重新脱位而造成畸形、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等。但是,如不正确使用正骨器具,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会产生并发症。例如,进行长时间、范围广的肢体制动,因限制了肢体的活动及影响气血循行,导致骨折难愈合以及产生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症。为了把固定和活动这一对相互矛盾的对立面统一起来,在骨折或脱位一经固定后,必须进行适当而有效的功能锻炼,这样,不但达到了固定的目的,还避免或减少了长期外固定引起的合并症。
应用正骨器具时,一般要因患者及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器具。骨折的部位不同,固定器具亦有不同; 同一部位的骨折,又可因患者的体形、骨折的类型等不同,所采用的器具亦有差别。骨折经整复后,一般要采用缚带、夹板,压垫等外固定器具,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加用托板而防止肢体旋转。总之,局部外固定的原则是采用力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外固定力,来抵消骨折端的移位倾向力; 以外固定装置的杠杆作用来对应肢体的内部杠杆作用; 通过外固定装置和病人自觉的活动,把肌肉收缩活动使骨折移位的消极因素转变为维持固定、矫正残余畸形的积极作用。外固定器具是通过这样的原理来达到固定骨折的目的。至于应用正骨器具时选用的类型、形状、大小、长短、厚薄、宽窄如何才合适,应根据患者损伤的部位、类型等不同的情况合理制定并灵活运用。
正骨器具分整复治疗器具和外固定器具。整复治疗器具有攀索、叠砖、振挺等; 外固定器具包括损伤部位包扎的器材,如裹帘,及骨折的外固定器具,如通木、抱膝、夹板、压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