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教zhèng jiào指所说契于正理。《正教真诠》: “推其理真久不偏。” ![]() ![]() 正教zhèng jiào基督教的一派。1899年《清议报》五册《记俄今皇尼哥剌斯第二世失权之事》:“凡我国(指俄国——编者注)人,宜遵崇正教,祷颂上帝则足矣云。其愚民也如此,彼之所谓正教,盖固陋之教义,与欧洲文明之气相背,非始于今日也,故奖教育,开民智,即所以灭正教。” 正教一(希腊文 Orthodoxia) 亦称“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东、西两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即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中世纪时为拜占庭帝国国教,十六世纪俄罗斯正教为沙皇俄国国教。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等国。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俄罗斯正教正式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二) (阿拉伯文Dinu’llan) 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尊称。即认为其是信仰安拉唯一“正确的宗教”。明末清初王岱舆《正教真诠》称,“推其理真久不偏”的宗教为“正教”。 正教❶基督教派别。与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派别。又称“东正教”、“希腊正教”。从公元三世纪开始,罗马帝国基督教分为东西两大派,东派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传播,通称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双方为争夺帝国教会领导权,于1054年发生色路拉里大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东正教”。就“正教”而言,即是正确地信仰上帝、信仰一切圣人和圣徒,这是东正教和其它教派的严格分野。主张除信仰一切传统教义外,还信守前七次公会议信条,信仰救赎论,不强调赎罪论;主张得救的关键是要靠自身择善努力,才能得到天主帮助;认为凡信仰基督的都可得救,重视对圣母的崇拜。在礼仪和圣事方面注重祈祷、讲道及颂唱赞美诗;奉行洗礼、坚振(坚信礼)、告解、圣体血、神品、婚配、终傅七件圣事。中国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其神职体制为主教制,以主教为首形成教阶管理制度。其民俗、风尚无不与东正教教规密切关联。 正教又称“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1054年基督教公开分裂为东西两大派。东派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意为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因其在宗教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故又被称为“希腊正教”。东正教受拜占庭帝国控制并为国教。1453年拜占庭帝国覆灭,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独立的俄罗斯正教会,受沙皇俄国控制并为国教。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陆续脱离君士坦丁堡的直接控制,行政上自主。东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是普世教会首脑,只承认他是“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牧首”。宗教仪式与天主教略有不同,统称为“拜占庭式”。教内有许多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的宗派。以教会为国家的组成部分,公开承认世俗统治者是教会最高首脑。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苏联等国。清代曾有俄罗斯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 正教 正教亦称“东正教”、“希腊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基督教产生后不久,就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派。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东西两派的分化加剧。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大部分东派教会自称“正教”,意即“保有正统教义的正宗教会”。此派以东部教会为主,与被称作“罗马公教”(即“天主教”)的西部教会相对,故又称作“东正教”。由于它初期主要分布在希腊语地区,宗教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故亦称“希腊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是全世界基督教会的首脑,只承认他具有罗马主教和“西部教会牧首”的职权。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结婚。教义信条同天主教略有分歧。中世纪时,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控制并成为国教。16世纪末,莫斯科都主教脱离君士坦丁堡而自主,成为使用古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并被沙皇俄国定为国教。18世纪后,东欧一些国家的正教也陆续宣告在行政上自主。正教在世界各地共有15个自主教会,但名义上仍共同尊重君士坦丁堡牧首在正教众主教中的首席地位。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俄国等国。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后,俄罗斯正教正式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并曾在中国北部一些地方建立了东正教会,被沙皇俄国用作侵华的工具。 ☚ 加尔文 托马斯主义 ☛ 正教Orthodox;Orthodoxy(基督教);Dinu’llah(伊斯兰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