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小儿脑电图
脑电图是脑组织自发性生物电流活动的放大记录,与脑细胞的结构与成熟有密切关系。脑电图的正常与否,必须根据年龄特点来判断,通常用头皮电极,反映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脑电图由α节律、β活动、θ活动及δ活动等几种成分构成。α节律为频率8~13周/秒、波幅10~100μV的正弦节律,安静及闭眼时出现最多。睁眼时能抑制,称为视反应。β活动是频率超过13周/秒,波幅5~20μV的活动。θ活动频率4~不足8周/秒、波幅10~120μV。δ活动频率不足4周/秒,波幅10~200μV。
妊娠1个半月开始即可记录到胎儿的脑电图,但常不连续和不规律。妊娠8~9个月时逐渐成为连续和半节律性的波形。
新生儿脑电记录为不对称,不规则的低电压慢波,随年龄增长,频率逐渐增快,波幅增高,双侧对称。视反应时α节律抑制现象随年龄而增多,而过度换气时出现的慢活动则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这种改变反映脑皮层的成熟过程。到青春期基本已接近成人的脑电图。
新生儿脑电图以低波幅δ活动占优势、不规则且不对称,可有散在、重叠于其上的α波和β波。刚出生,顶区电活动最多,但枕区电活动发展较快。生后3个月开始δ波逐渐减少,出现3~5周/秒节律,以顶枕区较为显著。6个月以后出现低波幅(50μV以下)θ波,左右逐渐对称。1岁后θ活动开始占优势,并出现α波。这时开始出现脑电图的个体差异。到3岁以后脑电活动以θ波为主,δ波显著减少,顶区α节律增加。6岁以后θ波急剧减少,α节律逐渐增加而至α节律占优势, 但不稳定。9岁以后为α节律优势,比较稳定,但尚有散在性的θ波,δ波偶然出现。10岁以前的α节律一般波幅较高,可超出150μV,11~12岁以后基本已为成人脑电图,但较不稳定,波幅下降到50μV左右。偶然于顶枕区可出现θ节律。
在儿童中α节律成熟和慢活动消退有很大个体差异,但下列各项可肯定为异常:
❶枕部的α节律在4周岁以上时仍少于6周/秒,在9岁以上仍少于8周/秒。
❷7岁以上仍有2周/秒以下的散在δ波。
❸各区波幅明显减低或增高。
❹双侧明显不对称。
❺有局灶性δ波。
❻有棘波、尖波、或病理复合波。
❼高度失律。
睡眠和觉醒时的脑电图有所不同,睡眠时慢波增多且不规则,尤以婴儿为明显。有些发育延迟及疾病之表现仅可见于觉醒时期,如先天性代谢病之脑损害,小脑幕下肿瘤等均有弥漫性阵发性慢活动,于睡眠时都被掩盖。然有些癫痫的尖波、棘波等则于浅睡时易见。因此,判断脑电图时必须了解记录时的意识状态及是否应用过镇静剂使之入眠。最理想的是能记录完全觉醒时、入睡时及睡着后之脑电图。过度换气、声光刺激及睡眠有助于诱发癫痫性放电,但患有镰形细胞病及脑底血管网异常者不应作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因有可能促发脑血栓形成。
脑电图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虽有一定帮助,但有其局限性,不能说明疾病本质,且各年龄期的个体差异显著,不可仅依赖一次的检查,应多次随访并结合临床予以判断,同时要注意辨认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