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正字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正字戏 正字戏❶戏曲剧种。旧称“正音戏”。其语言用中州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故名。在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台湾等地流行。渊源于四平腔、青阳腔,明末形成。音乐唱腔包括正音曲(杂以弋阳、四平、青阳)以及昆腔、杂曲、小调等。脚色分为正生、武生、白扇、帅主、公末、正旦、花旦、婆脚、红净、乌净、白净、丑脚等十二大行。 ☚ 广东汉剧 白字戏 ☛ 正字戏 正字戏戏曲剧种。又名正音戏。因用中州官话演唱(粤闽沿海一带称中州官话为正字)而得名。相传为元明南戏流入粤东的一支,并传至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明初即有演出。1975年,广东潮安发现明宣德七年(1432)抄本《刘希必金钗记》,卷末落款有“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数字,“正字”即指正字戏。早期可能歌唱南戏曲调,后杂以弋阳、四平、青阳诸腔,并吸收昆腔、杂曲及小调。昆腔戏以管乐为主奏乐器,高腔戏用弦乐伴奏,演出风格古朴典雅。剧目有十二本真戏,其中四大苦戏为《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葵花记》;四大喜戏为《三元记》、《月华记》、《五桂记》、《满床笏》;四大弓马戏为《马陵道》、《千里驹》、《忠义烈》、《铁弓缘》。此外,还有用地方方言演唱的白字戏,风格较为俚拙质朴。 ☚ 锣鼓杂戏 湖阴曲 ☛ 正字戏 正字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一带、以中州官话演唱的戏曲剧种。因广东闽南一带称中州官话为“正字”或“正音”,故又称“正音戏”。形成于明代中叶,是元明南戏的一支南下后受弋阳腔、青阳腔、昆曲影响后逐渐形成的。腔调有高腔、昆腔、乱弹腔、吹腔和福建调等。脚色行当有红面、乌面、白面、老生、武生、正旦、花旦、白扇、公末、帅主、婆、丑十二行。传统剧目分文戏、武戏两类,著名的有《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等四大苦戏; 《三元记》、《月华记》、《五桂记》、《满床笏》等四大喜戏; 《马陵道》、《千里驹》、《忠义烈》、《铁弓缘》等四大弓马戏。还有不少连台本戏。 ☚ 潮剧 白字戏 ☛ 正字戏 正字戏一称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是一个包括正音曲 (杂以弋阳、四平、青阳)以及昆腔、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的古剧种。正字戏从明宣德年间流入潮州,后由于潮剧的兴起,而退居于海丰、陆丰等地。正字戏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种,文戏唱做并茂,以做见长,文字通俗,做工柔里寓刚,粗中见细;武戏慷慨激昂,气氛热烈,以擅长袍甲戏见称,短打主要是南派武功,拳宗少林,打起来逼真、紧张、惊险。其音乐丰富多采,既能抒情,又能表现豪壮之气。南曲音乐优美清丽,间以豪壮沉浑;小调音乐轻松活泼;昆曲音乐清脆悠扬。提纲戏则以大锣大鼓、大唢呐和“叭地虎”见长。 ☚ 花朝戏 桂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