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止观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止观法

止观法

佛教修行方法。“止”为梵文Sanatna (奢摩他)的意译,即是扫除妄念,专心一境之意,又称定慧、寂照、明静;“观”为梵文vipasyana (毗婆舍那)的意译,即指在“止”的基础上产生智慧,辨清事理。据智𫗱(公元538~597年)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六妙法门》,止观法包括五部分内容:
❶具五缘:持戒清静、衣食具足,深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❷诃五欲:诃色欲,诃声欲,诃香欲,诃味欲,诃触欲;
❸弃五盖:弃贪欲盖,弃瞋恚盖,弃睡眠盖,弃悔盖,弃疑盖;
❹调五和: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❺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分明。以上止观法,总称为“二十五方便”。

☚ 六妙法门   打坐 ☛
止观法

止观法

止观法,是佛教天台宗(又称法华宗)提倡的静功锻炼方法。“止”为梵语′Samatha (奢摩他) 的意译,“观”为梵语Vipasyana (毗婆舍那)的意译。止即是定 (禅定),观即是慧(宗教理论)。东晋时的僧肇在《维摩诘经》卷五注中说:“系心于缘,谓之止; 分别深达,谓之观。”所以“止”是使所观察的对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扫除妄念,专心一境。因此,又称定意、寂照、明静。“观”是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智慧、观点或功德。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 (公元538~597年)特别重视止观法,亲自传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称《童蒙止观》、《小止观》)、《六妙法门》 (又称《不定止观》)、《摩诃止观》(又称《圆顿止观》)等几部止观法,其主要内容为:
二十五方便 即止观法的全部内容。
(1) 具五缘: 持戒清静、衣食具足、得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 诃五欲: 诃色欲、诃声欲、诃香欲、诃味欲、诃触欲;
(3) 弃五盖: 弃贪欲盖、弃瞋志盖、弃睡眠盖、弃悔盖、弃疑盖;
(4) 调五和: 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
(5) 行五法: 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分明。这二十五种方便,包括练功前的准备工作及进行中的锻炼方法,亦包括日常注意事项。要求能在安静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中,集中精力,用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进行炼功。
调身、调息、调心 是指在止观进行中,同时进行的三个方面的炼功方法。
(1) 调身: 就是在进行止观时,调整身体。一般采用跏趺坐,通过正脚,解宽衣带、安手、正身、调整头颈、口吐浊气、鼻纳清气、闭口眼,不使身首四肢动摇,达到不宽不急,就是不松垮、不紧张的身调相的要求。
(2) 调息: 就是调练呼吸。在止观进行中,如何把呼吸的风相、喘相、气相,调练成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息相。调练的方法有三: 下着安心,就是要稳定情绪,安定思想,强调静字; 宽放身体,就是要放松身体,避免紧张,强调松字; 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就是默想呼吸从周身毛孔出入,达到不涩、不滑,就是不粗浊、不短促,而柔细深长的息调相的要求。
(3) 调心: 就是调定心情。在整个止观过程中分为三步: 第一步“入定”,就是要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令沉、浮、宽、急得所。可以采用意守鼻端、两目间、脐中,抓紧意念,想气下流等方法,达到不沉不浮的心调相。第二步“住定”,就是指在“三调”进行中,发现有不调的环节都要随时用心意来调整其不适当处。第三步 “出定”,就是在锻炼结束时,要根据“出定调身息心方法”进行,不要仓促,要逐渐由静入动,放开意念,开口呼气,微微动身、肩、手、头颈、两足,以手遍摩诸毛孔,摩手后掩两眼等而毕。
止观和观法 止观和观法,是在二十五方便的基础上,在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中,运用的炼意方法。止是停止,在开始练功时,把一些念头乱想调伏下去。如若不行,则用观法。观就是闭目返观,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去克服一些念头,正如《童蒙止观》中所说的:“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破除之; 止若不破,即应修观。”气功锻炼中练意的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排除杂念,把意念集中到练功上去,这就需要采取某些相应的措施,止观法就是常用的一项措施。据载止观法也有治病的效用。止观的方法,在《童蒙止观》中罗列很多名称,看似分得很细,但缺少具体内容。下面几则是可供参考应用的止观法:
(1) 修止法:
❶系缘守境止法: 方法是系心鼻端、脐间等处。令心不散,如猿着锁。乱想中必有个对象,或是想某事,或是想某物,该事该物即为缘。所以,系缘即指把这种用专心注意的守境办法去止住它。
❷制心止法: 方法是随心所起,即便制止,不令弛散。经用系缘守境止法后,心情比较安宁了,可改用念头的对象入手,看清念头起处,随时制止它。其中要抓住心意活动这个环节。
❸体真止法: 方法是闭目反观自己的身体,而加以细心体会,则忘念止息。体是体会,真是真实。此法是在前两法的基础上,只是对偶而所起的念头用分析的方法,以体会其是否真实,这样知道了念头都是偶然巧合,都是虚妄不实的,全部丢开,就可自然息止。
(2) 修观法: 系
❶空观法: 在杂念中所出现的各种事和物,无论是外界或内在的,刻刻都在变化中,没有丝毫实在的、固定的,提起意念,观这空想,即为空观法。
❷假观法: 在杂念中出现的各种事和物,无论是外界的或内在的,没有实质的内容,都是想象的,不要去执着,提起意念,去观这些假相,即为假观法。
❸中观法: 在杂念中出现的各种事和物,无论是外界或内在的,观空时不去执着空,观假时不去执着假,而是空与假的统一。以达到心地纯净,洞然光明,即为中观法。所谓止观法,简要地说,就是念念归一为“止”,了了分明为“观。”两者可以交替应用,同时使用,互相促进,不宜截然分割。
止观治病患法 据《童蒙止观》、《摩诃止观》所载,有以下一些:
(1)用止法治病: 安心住在患处,即能治病; 常止念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 若安心在下,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类之病) 自然调适,众病可除; 脐下一寸(一作二寸半)名忧陀那,此处是丹田,止心守此不散,能治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肿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气嗽等十二种病; 心缘两脚之间,可治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绕鼻疱子、腹卒痛、两耳聋、颈项强等七种病。
(2)用观法治病: 用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息,治五脏所主之病。用十二息,遍治众疾患,如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脊,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治四大不和,补息治资补四大衰。还可偏用出息,治肿结沉重,身体枯脊,消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 偏用入息,治煎寒壮热,支节皆痛,身体虚悬,肺闷胀急,呕逆气满等病。

☚ 昙鸾服气法   六妙法 ☛
000202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