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
歙县位于黄山市东南部,与浙江省临安市、淳安千岛湖接壤,是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徽城镇,距离黄山市区(屯溪)27公里,距黄山风景区(汤口)67公里。
歙县是一座山城。秦置翕县,隋称歙州,北宋宣和三年改称徽州,元、明、清三朝沿用此名。隋以后1300多年均为郡州府治。明清以后,由于徽商的崛起促使它一度跃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歙县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徽文化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文化之邦”。境内名胜古迹繁多,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约占全省五分之一,故有安徽“文物之海”的美誉。是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故乡。
素有“牌坊之乡”美称的歙县,文物灿烂,古迹众多。全县有570处地面文物,遍布全县城乡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等“古建三绝”以及古桥、古寺、古塔等,构成了古典建筑艺术博物馆。特别是明清两代的民居、石坊和祠堂,数量众多,构造精巧,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此同时,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也出自歙县。
歙县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477毫米左右。
徽园:徽园位于古城闹市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曲径通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雕刻精美。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商品住宅楼房百余间。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句。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水光山色,古桥塔影。
新安碑园:紧邻太白楼。此景区将碑园与园林融为一体,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多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200多米。高处立亭,洼处蓄池,竹影婆娑,为典型的徽州私家花园的风格。其园筑于披云峰上,有峰、有楼、有水,虽然咫尺之地,却是博大胸怀,饶有山野情趣。
许国石坊:位于县城闹市中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是朝廷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立。许国其人在明史上虽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古建筑物的许国石坊,却是稀世瑰宝。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梁坊、栏坊、栏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吨的大块石料,且全部为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雕饰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成双结对的彩凤珍禽绕飞在雕梁之间,一个个飞龙走兽扬威于画壁之上,12只倚柱石狮,神态各异,体现出徽派石雕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些大石料重量相当可观,在当时科学技术尚不发达运输工具十分简陋的条件下,采用堆土方法,立柱架梁,把笨重的大石料吊运到10米高的空间后接榫合缝。许国石坊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歙县城内, 旧为“崇一学堂”,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著名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谯楼:位于歙县城内,有两座。南谯楼,俗称“24根柱”,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原名“钟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这两座谯楼咫尺相望,颇有看头。
太平桥:俗称“河西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传说,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歙县一寡妇为修善事,建造了这座16孔桥,因为双数而犯了王法,钦处剥皮之刑,使此寡妇含冤而死。所以后人称太平桥为“人皮桥”。也有称“寡妇桥”的。
斗山街:坐落于歙县城内。这条古街由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建于明清时期的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宦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叶氏贞节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