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欸乃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欸乃曲

欸乃曲

乐府歌曲名。《近代曲》之一。唐元结作。代宗大历初,结为道州刺史,因军务到长沙,归途遇水涨,船只难进,乃作此曲五首,使舟人唱之。内容写沿途山水风光和自己感受,形式为七言四句。又元结在《系乐府》中另有《欸乃曲》一首,乃五言体。“欸乃”,音“袄霭”,摇橹之声。

☚ 金缕衣   十六字令 ☛
欸乃曲

欸乃曲

唐代宗大历间民歌曲调名,有元结作辞,又名《欸乃辞》、《暧乃歌》。元结诗自序云:“大历初,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曲》,令舟子唱之,以取适于道路云。”“欸乃”是棹船时呼唱应和之声,“欸”音爱,“乃”读本音。元结咏《欸乃曲》诗云:“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由此可知此调原为民歌,歌中有“欸乃”之声,元结时已转变为《渔父行》。元结所作五首,内容为谒官、问政,或自道雅兴,并非船夫生活与民间情调,故形式上虽与《竹枝》、《柳枝》相近,但情趣、风格不同。《词律》云:“欸乃,棹船戛轧之声。”然刘言史《潇湘舟中听夷女唱暧乃歌》则云:“夷女采山蕉,缉纱浸江水。野花满髻妆粉红,闲歌《暧乃》深峡里。《暧乃》知从何处生?当年泣舜肠断声。翠华寂寞婵娟没,绿筿空馀红泪情。……”此言“歌《暧乃》”,元诗曰“听《欸乃》”,可知“欸乃”并非“棹船戛轧之声”,而是唱时之和声,而“暖乃”即“欸乃”,字异音同,意义亦同。程大昌《演繁露》割裂柳宗元《渔翁》诗,原有六句仅引前四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历代诗馀》因之,列此四句为《欸乃曲》,实非本调之辞。《词律》释“欸乃”二字甚详,除“棹船戛轧之声”外,多明析可取。《词谱》云:“欸乃之声,或如唐人唱歌和声,所谓‘号头’者,盖逆流而上,棹船劝力之声也。”所言诚是。《词律》卷一、《词谱》卷一皆列元结所作(千里枫林烟雨深),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本调仅元结所作五首,似七言绝句,然并非近体平仄,俱以拗格为特征。因《词律》、《词谱》俱收本调,故列入。

☚ 尉迟杯   欸乃词 ☛

欸乃曲

 

[唐]元结


 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下泷船仪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元结在《欸乃曲》五首的小序中说:“大历丁未(即大历二年,公元767)中,漫郎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于道路耳。”可知这五支曲子乃是年春,元结去长沙向上级长官汇报军政情况,返回道州途中所作。目的是为了遣兴助乐,以解春水困顿之苦。但是,如果从诗里反映的思想情绪与他在道州官场生活的苦闷联系起来分析,这五首诗也反映了因“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安史之乱)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于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得罪而已。”(《舂陵行诗序》)也流露出他对政事与上级不满的怨愤情绪。正如《歙乃曲》五首之一讲的:“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因为民不堪赋税之苦,官迫于追征的压力,虽口头上讲他“守官安人,待罪而已”,却时时流露出“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欸乃曲》五首之四)而留恋“满湘中”的零陵浯溪的山林形胜,厌倦政事,向往山林的隐逸思想。这五首诗的积极意义也在于它具有与《舂陵行》诗一样的思想内容。
 因为这五首《欸乃曲》是信口拈出的船歌(“欸乃”是棹声,“欸乃曲”犹船歌),自然流畅,明白易晓就成了它的艺术特色。如:“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欸乃曲》五首之四)“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欸乃曲》五首之五)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比较起来其中的第二首:“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更富有艺术特色。
 这首诗虽具有民歌明白易晓的特点,也具有民间说话诙谐幽默的情趣,如不仔细品味,不但不能体会到它的艺术真谛,还会把诗的内含弄反。“湘江二月春水平”这句诗,从诗歌的艺术形象看,描绘的是一幅二月江南天气晴朗,春水丰盈,江南开阔的大好江景,突出了自然景色的形态美。“满月和风宜夜行”,描绘了早春二月的湘江之夜风和月朗的景色,又由春江月夜推出诗人清静淡雅悠然自得的诗意。在这样惬意的环境里行船,怎能不给诗人和舟子“宜夜行”的感觉呢?突出了诗的意境,表现了元结豁达乐观的情绪。实际上并非如此。诗序中明明说是年春二月气候反常,湘江水涨,又是逆水,无法行船。诗人为克服道路困顿而作歌以取适。这种诙谐幽默的诗句,正表现了诗人不为逆境缠绕的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民歌艺术的神髓。这种艺术手法,不仅表现了元结的豁达胸怀,也蕴含了他的艺术情趣。
 正在快乐惬意,兴致勃勃地行进之时,却遇到了平阳戍吏的盘诘。“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在这样美好,诗意盎然的月夜里,诗人正兴致勃勃地向前进发时,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平阳守吏挡住了去路,要登舟检查船只,诘问姓名,真是大杀风景。如果是在千里烟波的湘江两岸呈现出象《欸乃曲》之三里写的“无朝无暮有猿吟,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那样的情韵,才富有诗意,与诗前二句所写内容协调,但是,这样写末免流于前人写这类诗的老模式。元结这首诗的写法不仅另辟新径,也使长夜行船那种单一的景色,孤凄的情调平添上一种生活情趣。诗也显得有景、有人、有事,对这首小诗的内容来说则丰富多了;就其艺术表现讲,也跌宕起伏,有了波澜,是很好的艺术调度。给人以生活真实和诗艺新鲜的感受。
 其实,这一细节的添出,还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此时唐代的社会风貌,已经不是玄宗开元之治时的“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资治通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那样太平了。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是在“州小经乱亡”(《舂陵行》)之后,王朝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不免处处设关作卡,元结夜行遇到关卡盘诘不是很自然的吗?看起来这样写似乎破坏了诗歌境界的和谐,实际上这内容与诗人以苦为乐的苦情是一脉相通的。应该说这首诗仍然是一个浑然的整体。问得显然突然,使正在悠悠行船的人吃了一惊,但事情过后,又会惊安还安,给夜半行人有人守护的安全之感。给清冷孤凄的情调,充实了生活气息,把沉寂的静景写活了。
 总之,这首饶有风趣的船歌艺术上的优佳之处是自然、风趣和创新机制,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

历代诗词精品之《欸乃曲》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欸乃曲

 

元结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桡欲过平阳戌,守吏相呼问姓名。

 
 本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时任道州刺史)因军事诣长沙都督府,返回道州(今湖南道县西)途中,逢春水大发,船行困难,于是作诗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道路云。”(诗序)“欸乃”为棹声。“欸乃曲”犹船歌。
 从长沙还道州,本属逆水,又遇江水上涨,怎么能说“宜夜行”呢?这是从坐船而不是划船的角度立言的。诗的前两句将二月湘江之夜写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写出了江面的开阔,“和风”写出了春风的和煦,“满月”写出月色的明朗。诗句洋溢着乐观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三、四句是诗人信手拈来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诗中:当桨声伴着歌声的节拍,行驶近平阳戌(在衡阳以南)时,突然传来高声喝问,打断了船歌:原来是戌守的官吏在喝问姓名。
 如此美好、富于诗意的夜里,半路“杀”出一个“守吏”,还不大杀风景么?本来应该听到月下惊鸟的啼鸣,远村的犬吠,那才有诗意呢。前人也一直是这样写的,但此诗一反前人老套,另辟新境。“守吏相呼问姓名”,这个平凡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在大历年间,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结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经乱亡”(《春陵行》)之后。春江月夜行船,遇到关卡和喝问,破坏了境界的和谐,正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其次,这一情节也写出了夜行船途中异样的感受。静夜里传来守吏的喝问,并不会使当时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种安全感。当船被发放通行,结束了一程,开始了新的一程,乘客与船夫都会有一种似忧如喜的感受。可见后两句不但意味丰富,而且新鲜。这才是元结此诗独到之处。
 诗句是即兴式的,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敢于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诗,却非有创新的勇气不可。和任何创造一样,诗永远需要新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