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檔”、“檔子”。明末滿族人關前,其記事或傳遞消息、命令多用薄木牌。入關後,官府廢止木牌,但關外仍習用之。其積貯年久者稱檔子、檔案。據遺留的“滿文木牌”實物,其牌長數寸至一尺,寬約寸餘,一頭有孔,以便穿聯。清·陸隴其《三魚堂日記》卷上:“又《陝西提督李思忠墓志銘》注云:本朝用薄板五六寸,作滿字其上,以代簿籍。每數片,輒用牛皮貫之,謂之檔子。”清·楊賓《柳邊紀略》卷三:“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貯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之文字之書於紙者,亦呼爲牌子、檔子。”後因稱分類歸宗立卷保存的文件爲檔案。《紅樓夢》第十一回:“收在賬房里,禮單都上了檔子了。”《大清會典事例》卷十四引雍正七年上諭:“嗣後内閣本章及各衙門檔案,皆於正本之外立一副本,另行收貯。”清·龔自珍《與陳博士箋》:“惟彗星之出,古無專書,亦無推法,足下何不請於鄭親王,取欽天監歷來彗星舊檔案,彙查出推成一書? ”亦簡稱“檔”。如“軍機檔”、“廷寄檔”、“林清案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