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橘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橘颂

橘颂

楚辞《九章》篇名。屈原作。“橘”,是长江流域楚地的特产;“颂”,颂赞、歌颂。此为咏物诗。以拟人化手法,对橘树斑斓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如写橘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闭心自慎”、“秉德无私”,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对自己志向和理想的抒写。颂橘,也正是自颂。全诗立意高远,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对后世咏物体诗很有影响。又诗中情调开朗乐观,没有任何失意悲愤的情绪;形式上基本四言一句,“兮”字放在句尾,说明诗人创造的“楚辞”体,这时还在探索和形成中,故后人多认为此诗为屈原早期之作。

☚ 惜往日   悲回风 ☛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圜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⑩
 深固难徒,廓其无求兮。(11)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12)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13)秉德无私,参天地兮。(14)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15)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16)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17)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18)

 
 【注释】 ①后皇:天地的代称、美称。后,后土;皇,皇天。后皇,皇天后土的省称。嘉:美好。徕:同“来”,生来,行来。服:习惯,犹今所说“服水土”或“水土不服”的服。橘,俗作“桔”。②受命:禀受天地自然的生命。不迁:不能迁移、移植。言橘受天命,生于南国,不可移徙。种于北地,则化而为枳也。③深固难徙:根深蒂固,难于移植。壹志:专一。橘为楚地特产。只宜生长南国,移植北地就变质化而为枳,故云。④素荣:白花。橘树于初夏时开白色的小花,五瓣。纷:纷然盛貌。可喜:可爱。⑤曾枝:层层叠叠的枝条;曾,同“层”。剡棘:尖利的丛刺。剡(yan眼):锐利。圜:同“圆”。抟(tuan团):圆圆的样子。⑥青黄杂糅:皮色由青变黄,未熟的青色和已熟的黄色间杂在一起。文章:花纹色彩。烂:鲜明灿烂。⑦精色:表皮所呈现的鲜明的颜色。内白:内瓤色白而鲜美。类:似、像。任道:守道(的君子、贤者)。闻一多说:“任犹抱也”,“此言橘之为物,煌其外,洁白其里,如抱道者然也”。⑧纷缊:茂密,盛貌。宜脩:美好;如人宜修饰,形容尽好。姱:美好。⑨嗟:感叹词。尔:你,指橘。幼志:幼年志向 ⑩独立:超群特立。不迁:不可移易、变动。(11)廓:胸怀宽广、旷远、豁达。无求:无求于利禄。(12)苏世:苏醒于世;苏,苏醒。横:横绝,形容特立独行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与“流”对文。不流:不随波逐流,因时俗的好恶而变更自己的意志。(13)闭心:凡事藏在心里,不泄漏出来。自慎:谨慎自守。(14)秉德:坚守美德。参天地:参合天地,即指无私的美德与大公无私的天地精神相一致。参,参合,参配,配合。语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15)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橘树四季常青,永不凋谢;我愿在岁暮百花和百草一并凋谢的时候,永远与橘树为友。(16)淑离:淑,善也,指内美;离,古通“丽”,指外美。不淫:不惑乱。梗:正直、坚强,指枝干。理:有纹理,指橘树的纤维。先大父说:“梗谓不淫,有文理谓淑丽。”(《屈赋微》)(17)年岁虽少:橘树年龄,一般比不上松柏,活的年岁相对较少。可师长兮:堪为师长。(18)伯夷:殷末义士,孤竹君之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下。这里以义士比橘之清高、坚强、有气节。置:读作“植”,树立(双关)。像:榜样,楷模。
 
 【译文】 天地之间有一种美好的树木,橘树生来就服习这里的水土。禀受自然的生命,不可移植,永远生长在南国,不离寸步。难离故土啊,因为根深蒂固,更可贵的是你的心忠于南楚。青青的树叶啊,白色的花朵,纷繁美盛啊,多么令人爱慕!层层的枝条啊,棘刺儿尖尖,团团硕果啊,都这般滚圆滚圆。橘子在成熟,青黄二色相间,那纹彩和色泽又是多么灿烂!内瓤色白,外色精美而鲜艳,好像是守道的贤者心怀高远。茂密繁盛,一切都尽美尽善,多么美好啊,丑恶可无地盘!令人惊叹啊,你从小就有志气,你的志气与众不同,别有天地;你超群特立,永不变动、迁移,在朝秦暮楚之时岂不分外可喜?你根深蒂固啊,难于迁离楚地,你胸怀旷达,从不想追求荣利。你苏醒于人世,从不随俗东西,你横绝浊流,不屈从世俗人意。你凡事都藏在心里,慎重律已,始终不犯错误,没有半点闪失。你坚守美德,一心为公不为私,你的崇高行为,足以参合天地。我愿在岁暮花草一并凋谢之时,与你四季常青的橘树永结朋侣。你内善外美,方寸不惑心不迷,你枝干坚强正直,分明有文理。你很小的年岁,难同松柏相比,但你却可以作为树的尊长,人的老师。你的行为可以比美于义士伯夷,我要把你树立起来,作为范例!
 
 【集评】 梁·刘勰:“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昔帝喾之世,咸墨为颂,以歌九韶。自商已下,文理允备。……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文心雕龙·颂赞》)
 宋·洪兴祖引述前人:“《橘颂》,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管子》篇名有《国颂》。说者云:颂,容也,陈为国之形容。”(《楚辞补注·九章第四》)
 明·汪瑷:“此篇(《橘颂》)乃平日所作,未必放逐之后之所作也。”(《楚辞集解·橘颂》)
 清·林云铭:“一篇小小物赞,说出许多道理。且以为有志有德、可友可师,而尊之以颂,可谓备极称扬、不遗余力矣。在原当日,见国事不可为,而又有宗国无可去之义,故把橘之不能逾淮做个题目,不觉滔滔汩汩,写过又写。其上段言其履常本领,下段言其处变节概,皆是自己意中之事。……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是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吾里黄维章先辈,谓旧注不得其解,乃以为前半说橘,后半属原自言,遂令奇语化作腐谈,且梗其有理、年少置象诸句,皆刺谬难通。驳得最确不易。”(《楚辞灯·橘颂》)
 清·蒋骥:“旧解徒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作文之时不可考,然玩卒章之语,愀然有不终永年之意焉,殆亦近死之音矣。”(《山带阁注楚辞·九章·橘颂》)
 清·胡文英:“《橘颂》,此赋物之祖也。寓意分明,与荀子诸赋竞爽。未知作于何地。”(《屈骚指掌·九章·橘颂》)
 近·郭沫若:“关于《九章》的次第,研究者的意见也各有不同。据我看来,《橘颂》作得最早,本是一种比兴体,前半颂橘,后半颂人,所颂者不知究系何人。这里面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而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屈原研究·屈原身世及其作品》)
 今·林庚:“《橘颂》确已正面表现了屈原的理想,但不同于《离骚》,而且是一种羌无故实的情操,这都充分说明它是作于《离骚》之先的,然而正因其是作在《离骚》之前,我们才可以从此看见屈原人格的本色,了解屈原以后作品的发展,它正如山谷里活跃的清泉,乃终必朝宗于海。《橘颂》所写的是一种清醒的性格,这正是屈原自己的性格。战国时期正处在统一的国家观念将趋于成熟而还未成熟的演进过程中,它一方面在逐步接近形成,一方面又在不断打破界限,这时的人们因此可以有国家观念,也可以没有。当时的才智之士往往漫游于列国之间,以取得王霸之道的发展。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也往往只是具体的体现在对乡土的热爱上。他说:‘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以上《离骚》);又说:‘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以上《哀郢》)。这些‘故宇’、‘旧乡’、‘故乡’等,也就寄托着屈原对于祖国的热爱。这种深厚的感情在《橘颂》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便正是屈原的自况之辞。屈原一生的悲剧与这种爱恋乃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深厚的爱恋乃是可珍贵的。到了汉代由于统一的局面推进了这一观念的成熟,于是更进一步形成了中国民族的力量。”(《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说橘颂》)
 今·马茂元:“‘橘’是楚地特产的嘉树,‘颂’是称颂、赞美,与《抽思》篇‘造思作颂’的‘颂’意义各别。通篇就橘的特性和形象细致地作出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作者完整人格和个性的缩影。它不粘滞于所歌颂的事物的本身;但同时也没有脱离所歌颂的事物。这样就使得在本篇中作者的主观心情渗透了客观事物,而凝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为后来的咏物诗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树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楚辞选·九章·橘颂》)
 
 【总案】 《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从内容看,是正面抒写“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不像政治上受到打击后所写的作品那样充满了抑郁、忧愤之思;从形式看,四言的格局较接近于《诗经》,骚体的成熟看来还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细读《橘颂》,一个正气凛然、英姿飒爽的爱国青年形象,同青翠端正、欣欣向荣的“后皇嘉树”掩映、叠加,同时出现在我们眼前。诗人青年时期的坚定理想和独立人格,正是他一生坚持爱国立场,疾恶如仇,为真理作不屈斗争的基础。屈原善用象征艺术,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一整套象征意象体系,而诗人最早运用这种艺术手法得到成功的,则是本篇《橘颂》。作品就橘的特征、橘的形象,作出拟人化的具体描写,从而象征了人的精神和品格,颂橘也是颂人,这是一看就明白的。在本篇中,诗人的主观心情渗透了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则又无处不表现着诗人的主观心情;诗人的人格、个性、精神、情感渗透在橘树的形象特征之中,而橘树的形象特征又处处表现着诗人的人格、个性、精神和情感。二者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熔铸成完美的艺术形象;而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咏物诗,作为象征艺术的一个领域,也就这样从屈原的手底得到首创。作品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描述橘的形象特征。既然以橘作为象征物,当然就得保持橘的形象的独立自在性,既不能抛开橘的形象来写人的特征(象征义),也不能把橘的每一个细部同人的精神作机械联系。作者写橘的绿叶、白花,缤纷可爱,写橘的密枝利刺和团团圆果,写橘的青黄杂糅,纹彩斑斓,写橘的精色内白,馥郁芬芳,有姿有色、有香有味地表现了橘的美好形象,从总体上象征了美好人生理想,不必割裂各个细部,死抠花、叶、枝、刺和果实各有何种象征意义。但是诗中写到两个主要特征,“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和“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确有深刻的寄寓。作品后一部分,就橘的两个主要特征引伸发挥,既以自况,亦以明志。蒋骥说:“此申‘不迁’、‘难徙’之意而咏叹之,盖作颂之旨也。”“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个特点既为橘所固有,也是屈原所固有,合二而一,不可分割。橘树受命于天地自然,只能生长在南国(楚地),不能移植。战国时期,许多才智之士朝秦暮楚,奔走效劳于列国之间,还没有形成国家观念;屈原则热爱自己的故土,依恋于自己的宗国,这种爱国情怀在统一的国家观念确立之后,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屈原的这一显著特点也就弥足珍贵。“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进一步说橘树既不能迁于异乡他方,而且根深本固,即使在同一个地方也难移植,更见其志之专一。蒋骥说:“旧解徒知以‘受命不迁’,明忠臣不事二君之义,而不知以‘深固难徙’,示其不能变心从俗,尤为自命之本。盖‘不迁’、‘难徙’,义各不同,故特著之曰‘更壹志’也。”

历代诗词精品之《橘颂》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橘颂

 

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相兮。

 
 这是一首颂赞体的咏物诗,又是一首言志诗。
 上段主要对橘的本性和外美作描绘说明,是体物寄情。“后皇佳树”六句,写橘天生适应南国,有不可迁移性。象征志士扎根祖国,以求发展。“绿叶素荣”十句,从花叶、枝干、果实各部分对橘进行描写。诗人称赞橘树颇具锋芒、富于文彩、内质有用,都是有所寄托的,咏橘即咏人也。
 下段进一步突出橘的品性,托物言志。“嗟尔幼志”六句,承篇首赞橘树“受命不迁”的品性,把橘树比成一个从小立有与众不同的志向的少年。“苏世独立”二句,谓其处世清醒,坚持独立思考。“秉德无私”二句,谓其忠诚无私,德参天地。“淑离不淫”二句,谓其美而不淫,梗直有理。这与其说是咏橘本身,还不如说是作者托橘树以自抒矢志不渝、独立思考、忠诚无私、梗直有理等高尚志向。末四句承“嗟尔幼志”的拟人,表明愿意向“橘树少年”学习,言志之意甚明。
 全诗头绪似多,但主要是赞橘的不见异思迁这一根本之点。根据之一是橘的特性——“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根据之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楚国是屈原的宗国,所以他的事业只能在楚国,他永远忠于楚国。故诗前言“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后言“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不惜反复强调。
 好的咏物诗应做到不即不离。“不离”就是要切合于所咏之物的特点,“不即”就是在咏物外应有寄意。本篇就做到了这样一点。一篇小小物赞,说出许多道理,看来句句是咏橘,句句又不是咏橘,但见人与橘,分不开来,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前人或据诗中“嗟尔幼志”、“年岁虽少”等语,猜测此诗乃屈原少作;郭老则认为此诗是赠给一位年轻人的。

古典文学作品《橘颂》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橘颂

 
 后皇嘉树〔2〕,橘徕服兮〔3〕。受命不迁〔4〕,生南国兮〔5〕
 深固难徙〔6〕,更壹志兮〔7〕。绿叶素荣〔8〕,纷其可喜兮〔9〕。曾枝剡棘〔10〕,圆果抟兮〔11〕。青黄杂糅〔12〕,文章烂兮〔13〕
 精色内白〔14〕,类任道兮〔15〕。纷缊宜修〔16〕,姱而不丑兮〔17〕
 嗟尔幼志〔18〕,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19〕。苏世独立〔20〕,横而不流兮〔21〕。闭心自慎〔22〕,终不失过兮〔23〕。秉德无私〔24〕,参天地兮〔25〕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26〕。淑离不淫〔27〕,梗其有理兮〔28〕。年岁虽少,可师长兮〔29〕。行比伯夷〔30〕,置以为像兮〔31〕

 〔1〕《橘颂》是屈原的早期作品,其二十岁行加冠礼时明志之作。
 〔2〕后皇:皇天后土。指天地。嘉树:嘉美的树。橘树白华赤实,皮既馨香,又有善味。《尚书·禹贡》:“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则自古以橘树为美树。屈原以橘树自喻,故以下所写,颇同于《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的自述。
 〔3〕徕:同“来”。服:服习适应。刘梦鹏《屈子章句》:“服,与土性宜也。”
 〔4〕受命:受天命。从树的方面说,指禀天地之气;从自喻的方面说,指受天命而将对国家有所作为。迁:迁徙。《晏子春秋·杂下》云:“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夏大霖《屈骚心印》云:“以己心依楚王不去国,犹橘生于淮南。此作赋之本意。”屈原生于策士游说列国朝秦暮楚之时,故特以此明志。
 〔5〕南国:江汉一带,包括西周、春秋的周南、召南之地在内。
 〔6〕深固:言其托根深厚。
 〔7〕壹志:志向专一。
 〔8〕素荣:白花。
 〔9〕纷:盛多。可喜:令人喜爱。
 〔10〕曾(ceng):通“层”,重叠。剡(yan):锐利。棘:刺。洪兴祖引《方言》曰:“凡草木刺人,江湘之间谓之棘。”这里是名词。
 〔11〕抟(tuan):同“团”,圆的样子。王逸注:“抟,圜也。楚人名圜为抟。”
 〔12〕青黄杂糅:指果实的表皮颜色青黄相杂。
 〔13〕文章:花纹。烂:光彩鲜明的样子。
 〔14〕精色内白:指果肉精纯洁净。
 〔15〕类:如,似。任:担负。道:道义。此处指政治主张和政治思想。
 〔16〕纷缊(yun):盛多的样子。这里指枝叶繁盛。宜修:修饰得适宜,恰到好处。
 〔17〕姱:美好。丑:通“俦”。“不丑”犹言“不群”。
 〔18〕嗟 (jie) :感叹。尔:你。承上指橘树。但以下内容句句根据诗人自己的抒发。故此句实为联系全诗象征体与本体之关键。幼志:幼年的志向。
 〔19〕廓:恢宏宽大。此句言其心胸宽广,无所求于世。
 〔20〕苏世独立:即《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苏:醒,苏醒。苏世:苏于世。
 〔21〕横而不流:能当间截断,而不随波逐流。横:绝流而渡,与“流”相对。《汉书·扬雄传》:“上乃帅群臣横大河。”颜师古注:“横,横度之也。”
 〔22〕闭心:闭其心,摒除欲念不为外物所动。
 〔23〕终不失过:朱熹本作“终不过失”,据洪兴祖引作“终不失过”,王逸注:“终不敢有过失也。”则本王逸注本作“终不失过”。
 〔24〕秉:持,执。这里是保有的意思。
 〔25〕参:比,并。此句连上句,言其德可以配天地。
 〔26〕“愿岁”二句:愿我年与橘年并时俱谢,长与为友。岁:年岁。谢:凋谢。这里指时光流逝。
 〔27〕淑离:美丽。孙诒让《札迻》云:“离与丽通。言橘之章色善丽而不淫邪,又有文理也。”笔者认为:“淑”为“善”义,“离”通“丽”,王逸、孙诒让之说俱是。然而王释“淫”为“淫惑”,孙释“淫”为“淫邪”,俱失之。“淑离不淫”正是“好色而不淫”之义,“淫”为“过分”的意思。言橘虽文章美善,但其色彩又不过分地华丽。
 〔28〕梗:坚强正直。理:指木的纹理。“梗其有理”喻人的正直刚强,言有法,行有度,毫不苟且。王夫之《楚辞通释》云:“枝叶茂盛,花香果美,而其为木也,坚挺独立,无繁艳婀娜之态,盖耿介自理,志士仁人之节也。”其疏解以上二句之意,最为确当。
 〔29〕师长:老师、长者。“年岁”二句言橘树虽幼,但其品格给人以启发,可为人之师长。
 〔30〕伯夷:商末贤士。为孤竹君之子,因辞让君位逃至周。及至周,周文王卒,武王载木主伐纣,他以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为不孝,“以臣弑君”为不仁,加以谏阻。武王灭商后,他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31〕置:树立。汪瑗《楚辞集解》:“置,犹植立也。”“置”、“植”古通。像:榜样。
 屈原的《橘颂》是《九章》中唯一的四言作品,是诗人在行加冠礼时借咏橘明志之作。因为行加冠礼意味着从此要承担社会的责任,所以特别强调“德”的修养。《橘颂》中也从头到尾歌颂一种高尚的品德,但这种品德不是只指一般的个人修养,而是“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同他的强烈的民族感情结合在一起;是要行比伯夷,以橘为榜样。这首诗是我国咏物诗、咏物赋之祖。其前半侧重正面写橘的特征,赞颂美好的品德;后半似乎在直接歌颂人的美德,而实际上仍是由橘树的品德生发出,抒情与咏物之关系,在不即不离之间。故刘熙载言其“不迁而妙”(《艺概》)。
橘颂

橘颂

辞赋名篇。《九章》第八篇。战国楚屈原所作。《楚辞》见载。写作背景,见《九章》条下。本篇大概是屈原年轻时的作品,音节舒徐,气韵和平,诗作借对橘树的赞美来歌颂人的坚贞不移的美德,是古代咏物诗的范例。诗人对橘的特征和形象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彷佛看到绿叶、白花,看到果实刚长出时青黄相间的色泽,看到成熟的硕果累累,这些描写,已经透出了作者青年时期较高的写作技巧。更可贵的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歌颂中,渗透了强烈的主观情感,以拟人化的手法塑造出完美、高大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高尚的人格和个性。南宋刘辰翁称它是“咏物之祖”,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后世的咏物诗,无论在体物方面,还是在寄托方面,都受到本篇的积极启发和影响。

☚ 慰志赋   鹦鹉赋 ☛

橘颂jú sòng

《楚辞》篇名。屈原《九章》中唯一的一篇四言作品,乃其在行加冠礼时借咏橘明志之作。因为贵族男子二十岁加冠意味着从此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尽力,所以冠词中特别强调“德”的修养。屈原的《橘颂》中也从头到尾歌颂一种高尚的品德。但这种品德不是只指一般的个人修养,而是“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同诗人强烈的民族感情结合在一起;诗人要行比伯夷,以橘为榜样,“受命不迁”,壹其志向,文章灿烂,如任道义。

《橘颂》ju song

In Praise of the Orange Tree (from Elegies of Chu)→屈原 (Qu Yu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