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论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模式论是关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个体特色的定型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和运动方式的理论。邓小平的发展模式论特指对于社会运动方式中具有各国特色的定型化的社会发展道路和活动形式的认识的理论,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在各国的不同发展道路的理论。
从词源学上考察 “模式” 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指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对具体操作过程的经验性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为更抽象的意义,一般用为 “方式”。随着20世纪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模式” 概念才又从“方式” 中分离出来,多指某种方式中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邓小平的 “模式” 概念主要是从后一种意义上来使用的,不过它是指社会运行方式这种特殊方式中的具体的、具有各国特色的定型化的社会道路和活动形式,尤其是指社会主义这种特殊的社会运行方式在各国的不同发展道路。例如他说: “中国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当然,也不能要求这些国家都采取俄国的模式。”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8页)他在会见雅鲁泽尔斯基时也指出:“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 ……各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相同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这些谈话无不凝集着邓小平对 “模式” 的思考和理解,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在一般原则与具体实际、特色相结合而产生和形成的具体的道路,运行方式的角度来理解模式的。我们综观邓小平对于 “模式” 的论述,可以将他的 “模式” 归纳为如下要点:
❶模式是指具体的道路、方式和方法,而不是指一般性的原理、原则。我国历来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任何国家的革命必须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和自己的革命实践来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
❷模式是把一般,普遍原理和具体条件相结合起来而产生的,因此,它又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体,所以,我们就不能把某一国家的具体革命道路的模式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建设等具体的模式套用到别的国家去,每个国家都应在坚持一般原理和本国实情相结合的条件下来决定自己的模式。而不存在什么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
❸一定的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具定型化的特征,但它又不是绝对定型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当这种模式不再适应变化的实际条件的时候,它本身也会改变甚至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践证明,中国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行不通,于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模式,但是这个模式的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完善的过程。
邓不平的模式论和特色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模式” 和 “特色” 在邓小平理论中是两个意思相近的,都用来表示事物特殊性的范畴,而且,邓小平也经常把特色与模式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使用。用来说明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发展要有本国的特色和形成本国发展的具体模式,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与 “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模式”。其次,邓小平的模式概念与特色概念之间又存在含义上的区别,“特色” 是对事物的特殊矛盾、特殊本质的把握,即注意的是从宏观上对事物存在的特殊性的综合考察; 而 “模式” 则主要从运动发展的角度对事物发展带有必然趋势的比较定型化的具体道路和运行方式的考察,即注意从具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方式上对事物特殊性的把握。再次,模式论和特色论之间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形成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建立在对特色的认识和把握上的。由特色到模式的理论,体现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方向的思考和把握不断深化,而由特色到模式的过程则是把普遍原则,一般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的越来越深入的表现。邓小平对于如何搞社会主义的全面把握的这样一条大思路是:
❶搞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这就是出发点;
❷必须抓住本国的 “特色”,形成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路,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根本点;
❸运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实际特色结合起来,付诸实践,这就形成了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模式”,探索出一条现实的搞社会主义的路子来了;
❹由实际到特色再到模式的过程,是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结合越来越深入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实事求是真正运用于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