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樟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樟木

药名。出《本草拾遗》。又名香樟木、芳樟。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的木材。分布西南、华南及湖南、湖北、江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辛,温。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❶治跌打损伤,克山病。煎服:9~15g。
❷治风湿痹痛、疥、癣,风痒,煎水熏洗。孕妇忌服。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右旋樟脑、1,8-桉叶素、黄樟醚、香荆芥酚等。又含有机酸类、单萜类、倍半萜类、倍半萜醇类等数十种化合物。挥发油所含香荆芥酚有较强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尤为突出,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香荆芥酚刺激性较强,动物口服可因肝脏变性死亡。樟脑的药理见樟脑条。

樟木zhāng mù

《本草纲目》木部第34卷樟(18)。药名。
【基原】为樟科植物樟(《本草拾遗》)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又名:樟公(《花木考》),香樟(《分类草药性》),香蕊、樟脑树、芳樟、乌樟)的木材。
【别名】樟材(《本草拾遗》),香樟木(《药材资料汇编》),吹风散(《广西中药志》)。
【性味】辛,温。
❶《本草拾遗》:“味辛,温,无毒。”
❷《本草再新》:“味苦,性温,无毒。”
❸《广西中药志》:“味辛,性温,有小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治心腹胀痛,脚气,痛风,疥癣,跌打损伤。
❶《本草拾遗》:“主心腹痛,霍乱,腹胀,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之。亦作浴汤治脚气,除疥癣风痒。”
❷《本草再新》:“暖血道,利关节,治跌打折骨,气逆血滞,兼能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或浸酒。外用:煎水熏洗。

樟木zhāngmù

中药名。出《本草拾遗》。别名香樟木。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camphora (L. ) Presl 的木材。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辛, 温。祛风湿, 通经络。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克山病, 煎服: 9 ~ 15 克。煎水熏洗, 治疥癣风痒。本品含挥发油, 其主成分为右旋樟脑、桉叶素、黄樟醚等。

樟木

樟木

樟木,又名樟材、吹风散、香樟木。始载于 《本草拾遗》。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的木材。原植物分布于西南、华南地区及湖北、湖南、江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等省。
本品味辛,性温。归肝、脾、胃经。功能祛风止痛,行气血,利关节。主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脚气、疥癣等证。用治痹证局部冷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取樟木煎汤乘热先熏后洗,使药力直透肌肤,以收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之效。用治脚气、疥癣、风疹,煎汤洗患处。此外,以本品配五灵脂、缬草、红花煎服,可治克山病。煎服,10~15g。孕妇忌服。
樟树皮及樟树子,亦供药用。樟树皮研细粉油调敷,可用于慢性下肢溃疡。樟树子,又名樟梨、樟木蔻。可用于胃寒腹痛、食滞腹胀、胃肠炎。煎服,9~15g。
实验研究: 樟木含樟脑及芳香性挥发油名樟油。樟油减压分馏得白油(沸点160~165℃)20%、赤油(沸点210~250℃)24%及蓝油(沸点250~300℃)1%。白油中含桉叶素25~30%,还含α-蒎烯、左旋莰烯、左旋柠檬烯等;赤油中含黄樟醚、α-松油醇、香荆芥酚、丁香油酚等;蓝油中含毕澄茄烯、甜没药烯、α-樟脑烯等。木材中还含正廿二烷到正廿五烷、正廿六烷醇、β-谷甾醇、多元醇等。
樟树子含脂肪油,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
樟树皮还含丙酸、丁酸、戊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油酸等。
根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右旋樟脑,桉叶素,黄樟醚等。又含木姜子碱,网叶番荔枝碱。

☚ 刺三甲   杉木 ☛

樟木

camphor woo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