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樊哙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樊哙冠古冠名,广九寸,高七寸,前后突出各四寸,为殿门司马卫士所戴。据记载,汉大将樊哙听说项羽在鸿门宴上要杀刘邦,就撕开衣裳包好盾牌,戴在头上闯入楚军,帮助刘帮逃脱,后人便照此形制作成帽子,称为“樊哙冠”。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樊噲冠 樊噲冠 fánkuàiguān 本爲漢將樊噲所戴之冠。因樊噲於鴻門宴上保護劉邦,忠勇異常,後來以供司馬殿門衛士戴用。《後漢書·輿服志下》:“樊噲冠,漢將樊噲造次所冠以入項羽軍,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馬殿門大難衛士服之。”《晉書·輿服志》:“樊噲冠,制似平冕,昔項籍圖危高祖,樊噲持鐵楯,聞急乃裂裳包楯以爲冠,排入羽營,漢王得出,後人壯其意,乃製冠象焉。” 樊哙冠fánkuàiguān宫殿门前司马卫士所戴的冠。由汉初名将樊哙而得名。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赴鸿门宴,项羽欲杀之,汉将樊哙乃裂裳裹盾为冠,闯入宴席,刘邦乘间逃走。汉朝建立后,效仿樊哙所包之盾制以为冠,颁赐于殿门卫士,名曰“樊哙冠”,沿用至南朝。《后汉书·舆服志下》:“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或曰,樊哙常持铁盾,闻项羽有意杀汉王,哙裂裳以裹盾,冠之入军门,立汉王旁,视项羽。”《晋书·舆服志》:“樊哙冠……制似平冕,昔楚汉会于鸿门,项籍图危高祖,樊哙持铁盾,闻急乃裂裳苞盾,戴以为冠,排入羽营,因数羽罪,汉王乘间得出,后人壮其意,乃制冠象焉。”《隋书·礼仪志六》:“樊哙冠,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平冕。凡殿门司马卫士服之。”《通典》卷五七:“樊哙冠,汉将樊哙造次所冠,以入项羽军。其制似平冕,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司马殿门卫士服之……晋、宋、齐、陈不易其制,余并无闻。” 樊哙冠(宋聂崇义《三礼图》) 樊哙冠 樊哙冠官帽。樊哙,西汉初,刘邦手下大将。项籍在鸿门设宴要杀刘邦,樊哙以裳包楯,戴在头上为冠,冲开禁卫兵,闯进宴会厅,救了刘邦。其后; 按其形做冠,以示其英勇。取名为樊哙冠。《晋书·舆服志》: “樊哙冠: 广9寸,高7寸,前后出各4寸,制以平冕。昔楚汉会于鸿门,项籍图危高祖,樊哙常持铁楯,闻急,乃裂裳包楯,戴以为冠,排入羽营,因数羽罪,汉王乘间得出。后人壮其意,乃制冠象焉。凡殿门司马卫士服之。” ☚ 法驾属车 繁冠 ☛ 樊哙冠 樊哙冠古代殿门司马卫士所戴之冠,因起始于汉将樊哙,故名。《后汉书·舆服志》记其形制:“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制似冕”(参见“冕”条)。《晋书·舆服志》记此冠创制经过:“昔楚汉会于鸿门,项籍图危高祖,樊哙常持铁楯,闻急,乃裂裳苞楯,戴以为冠,排入羽营,因数羽罪,汉王乘间得出。后人壮其意,乃制冠象焉。”由于盾形扁平,故史籍又称此冠“制似平冕”。 ☚ 却敌冠 术氏冠 ☛ 樊哙冠汉宫卫士特制冠。楚项羽于鸿门宴刘邦,欲杀之。樊哙裂裳包盾为冠,闯羽营,面斥项羽,使刘邦得脱。后人慕樊哙包盾闯营之举,仿其形作冠,谓“樊哙冠”。汉宫司马殿门大难卫士服之。其制: 广九寸,高七寸,前后出各四寸,形如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