槱燎古代的一種祭祀方式,把牲體放在柴上,燃而祭。張衡《東京賦》:“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煙乎太一。”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祀活動(附) > 槱燎 槱燎 yǒuliáo 亦稱“燔柴”。古代祭祀天神之禮。於柴堆之上加牲體、玉帛而焚之,以烟氣上升祭天神。《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爾雅·釋天》:“祭天曰燔柴。”晉·郭璞注:“既祭,積薪燒之。”《禮記·祭法》:“燔柴於泰壇,祭天也。”唐·孔穎達疏:“燔柴於壇者,謂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張衡《東京賦》:“颺槱燎之炎煬,至高烟乎太一。” 槱燎古代祭祀名。 槱亦称,“积木燎祭天”,俗称“火祭”。古人认为文昌宫有六星: 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与天禄。槱燎这一祭祀即专门为祭祀其中的司命、司中二星而设。《风俗通·司命》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槱燎之俗源自周鲁之时,至两汉其礼仪渐趋复杂,形式不限于“积薪燔柴”,并刻小木人一尺二寸左右,“行者檐箧中,居者别作小屋”;祭祀的对象也由原来的司命、司中二星转而为司命一星,“今民间独祠司命耳”;祭祀的供品“皆祠以猪”。祭祀的时间,秦汉时多集中春、秋二季。槱燎之俗也由原来的齐鲁之地扩大漫延到汝南诸郡,东汉以后更成为汉族大部分地区的共同风俗。《风俗通议·司命》、《周礼·春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