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bīnglɑng常绿乔木,茎基部略膨大,叶长达2米,花有香味,树干高大。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果实也叫槟榔,可以吃,也可以做药材。 另见55页bīn。 槟榔bīngláng❶ 〈名〉热带常绿乔木,果实可食用,也可入药。 ❷ 〈名〉指这种树木的果实:吃槟榔。 另见33页bīn。 槟榔(bīng · láng)<名>一种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常绿乔木,茎基部略膨大,羽状复叶长达2米,花有香味。果实也叫槟榔,可以吃,也供药用。“榔”在这个单纯词里作词尾,习惯上读轻声,不宜读láng。 槟榔bīn láng热带棕榈科一种乔木的果实。坚硬,棕色,味微涩,可嚼食,有驱虫、消食、利水等药效: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味若檀麝。(十三·275)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果 > 仁頻 > 檳榔 檳榔 bīnláng 槟榔【同义】总目录 槟榔宾门仁频橄榄子螺果槟榔 槟榔木名。嵇含《南方草木状下》曰:“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开破,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而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左思《吴都赋》:“槟榔无柯,椰叶无阴。”——槟榔树无枝,椰树无荫。 ☚ 别墅未输 宾服 ☛ 槟榔 皮似青铜,实大如桃李。又称“仁频”、“宾门”、“青仔”、“榔玉”、“螺果”、“大白”、“橄榄子”、“半天笋”、“大腹槟榔”、“宾门药饯”等。寓意白头偕老,爱情与幸福。 字数:85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橄榄 佛手 ☛ 槟榔 ☚ 白芷 薄荷 ☛ 槟榔semen arecae驱虫杀虫药。出《药录》。见《司牧安骥集》。又名榔玉。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种子。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集,剥去果皮,晒干,润透切片或打碎。生用, 炒用, 炒焦用。主产海南、福建等地。苦、辛, 温。入脾、胃、大肠经。功能杀虫, 消食, 行气, 利水。主治: ❶绦虫、蛔虫、蛲虫, 可单用, 或与鹤虱、使君子、芜荑、雷丸、贯仲、炒干姜等配伍,如驱虫散。 ❷胃肠积滞,痢疾腹痛,与木香、枳壳、陈皮、黄连等配伍,如木香槟榔丸。 ❸寒湿困脾,宿食不化,与山楂、苍术、陈皮、厚朴、甘草配伍,如消食平胃散。牛12~60克,马9~18克;猪、羊6~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脾虚泄泻不宜用。槟榔含生物碱主为槟榔碱(arecoline),其余有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等。另含脂肪、槟榔红色素(areca red)。槟榔碱为有效驱虫成分,对猪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对牛绦虫仅能使头部及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对蛲虫及蛔虫也有麻痹作用。有兴奋M-胆碱受体作用,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增高,肠蠕动增加,唾液、肠液分泌旺盛;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对中枢神经也有拟胆碱作用;可兴奋子宫平滑机,使大鼠妊娠子宫痉挛。对流感病毒PR8有抑制作用。 槟榔药名。出魏·李当之《药录》。又名大腹子、榔玉。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L.的种子。主产海南;福建、台湾、广西及云南有栽培。苦、辛,温。入脾、胃、大肠经。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绦虫病,姜片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食积气滞,痢疾,疟疾,水肿,脚气,乳糜尿。近试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煎服:4.5~9g。单用杀虫,用量可增至30~50g。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副碱、缩合鞣质等。还含甘露、儿茶精、多种原矢车菊素的二、三聚体、肉豆蔻酸、月桂酸、脯氨酸等。槟榔碱驱除猪肉绦虫效果好,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影响不大,可与南瓜子合用。对姜片虫亦有效。煎剂在体外对某些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槟榔碱尚有拟胆碱作用,可增强肠蠕动,缩小瞳孔。槟榔成分可抗高血压。槟榔长期应用于动物,有诱变、促肝癌发生的作用。 槟榔槟榔又称槟门、青仔、国马,是我国海南岛的特产,树干通直不分枝,树皮灰褐色,叶脱落后树干上环纹状叶痕明显。大型羽状复叶,簇生于茎顶,小叶枝针形,总叶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芳香浓郁,异花同株,肉穗花序多分枝,雄花小,雌花较大; 果为坚果,长卵形,未成熟时青绿色,成熟后紫红色,种子芳香,基部平坦,微向内陷,中间有大种脐,质地坚硬。 槟榔原籍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据古籍梁代《名医别录》记载:“槟榔生南海”。到明朝顾自介的《海槎录》记载:槟榔产于海南,唯万、崖、琼山、琼海和黎族地区各县市为多。”可见,槟榔于我国已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所以,槟榔又是我国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历史悠久的友谊的象征。 槟榔系棕榈科热带雨林常绿乔木,性喜高温、湿润、土层深厚、肥沃而疏松的壤土或砂壤土,在我国主产于海南岛、台湾、云南,其中以海南产的质优、产量高。主要分布在屯昌、陵水、保亭、三亚、琼海、万宁等县市山区平地、丘陵地带。 槟榔是典型的珍贵药用植物。既是热带宜人的风景树,又是民间常用紧缺的中药材。槟榔果富含生物碱(0.3—0.6%)、脂肪油 (14%)、缩合鞣质 (15%) 及槟榔红色素、无色矢车菊素外,槟榔内胚乳还含儿茶精花白素及聚合物,而游离氨基酸的脯氨酸含量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均超过10%,其味苦、辛、涩、温。民间生产榔君驱虫片、香榔四清片、槟香花冲剂等药物与保健品,有健胃、利尿、驱虫、除疾、下气行水之功,是治疗人畜、禽体、缘虫的特效药; 其皮能治疮癞,所以,槟榔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再者果皮用于制作纤维隔板、编织毛毯,加工提取黑色染料。它的木通直坚韧,可为梁柱材、板材,也是家具乐器的用材; 它的叶鞘是当地居民喜爱的家庭用品。由于槟榔的药用效果,海南岛不少地方把它视为驱逐温疫的植物,乡村挖井,总喜欢在井边栽两株,用以守卫井水,驱瘴逐疬,并有槟榔根能吸毒,防止大肚子病的传说。 槟榔果实药用价值高,实用范围广,经济效益大,被列为海南五大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是山区开发药源、扶贫致富的好门路。古代诗人刘穆之赞叹槟榔: “繁实独超南国产,抓根不受北方泥,琼农本有天然利,飓母秋风自适时。”,海南岛,发展槟榔得天独厚,房前屋后,村边路旁,山坡涧谷,均可种植,易种易管,植后7—8年便可收获,经济寿命长达60年,植后10年进入盛产期,平均株产果约200个,高产达300—400个以上。它既可避免台风侵袭,又无寒潮之患,发展生产前景喜人。 槟榔betel nutAreca catechu L.,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2n=32。原产马来半岛。树高5~15 m。羽状裂片的小叶呈大小不同而具深褶皱,浅绿稍有光泽;叶柄富光泽而无刺,基部三角形有长叶鞘。雌雄同株异花,肉穗状花序,雄花生于花序顶端,雌花生于花序基部。果实黄色或稍带橙色,卵圆形;中果皮厚,内含坚硬种子1粒。热带地区人民多用未熟果作为咀嚼料,有固齿、防痢、助消化等作用。种子、果皮均可入药。树形美观,可作行道树。 槟榔 槟榔主要分布在琼中、屯昌、定安、陵水、崖县等地。属棕榈科,常绿乔木。槟榔的种子含有槟榔碱和鞣酸等,可供食用。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用作治疗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症,其果皮能行气、利水、消肿,树叶也可食用。 ☚ 玻璃鱿鱼 白椤果 ☛ 槟榔areca seed系棕榈科槟榔树的种子。本品能使绦虫瘫痪,对猪绦虫、短小绦虫、阔节裂头绦虫有效,驱牛绦虫可与南瓜子合用;对姜片虫也有效。驱绦虫用35%煎剂200~300ml顿服,小儿酌减;驱牛绦虫可先食南瓜子60~120g,然后再服此煎剂;治姜片虫用槟榔50g,煎成50%浓液,晨空腹顿服,连服3日。 槟榔 槟榔Arecacatechu单子叶植物,棕榈科。原产东南亚的一种常绿乔木。果长椭圆形,橙红色,花萼宿存,中果皮厚,内含1粒种子。花、果均具有芳香。果供食用。种子名“槟榔子”,含槟榔碱、儿茶素、胆碱、槟榔油和鞣酸等,也供食用,中医学上用为消食祛痰、杀虫、下气行水药,主治体内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症。自古东南沿海各省常以槟榔当茶果迎宾敬客。我国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省地多有栽培。 
槟榔
☚ 橄榄 菠罗蜜 ☛ 槟榔bīng láng《本草纲目》果部第31卷槟榔(54)。药名。 【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hecu L.的成熟种子。 【别名】 宾门(《药对》),仁频(《上林赋》),洗瘴丹(侯宁极《药谱》),槟榔仁(《外台》),槟榔子(《 纲目》),大腹槟榔(《本草图经》),白槟榔(《药性论》),橄榄子(《食疗本草》),大腹子(《岭表录异》),马金南(《花镜》)。 【性味】辛,苦,温。 ❶《珍珠囊》:“味辛而苦,纯阳也。” ❷《日华子本草》:“味涩。” ❸《别录》:“味辛温,无毒。” ❹《本草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❶《雷公炮制药性解》:“入 胃,大肠二经。” ❷《本草汇言》:“ 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 ❸《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功用主治】杀虫,消积,行气,利水。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癥结。 ❶《别录》:“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❷《唐本草》:“治腹胀……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灰,傅口吻疮。” ❸《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 ❹《海药本草》:“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脚气,宿食不消。” ❺《本草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成分】含6种与鞣质结合而存在的生物碱,总生物碱约0.3%~0.7%,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约占75%,是槟榔驱虫的有效成分。并含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等。尚含缩合鞣质、脂肪油、红色素槟榔红及无色花青素(Leucocyanidin)等。 【药理】 ❶驱虫:槟榔碱是驱虫的主要成分,驱虫作用很强。能麻痹绦虫神经系统,对猪肉绦虫麻痹效力最强,能使全虫各部瘫痪;对牛肉绦虫只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后段的孕卵节片影响不大。对短小绦虫、阔节裂头绦虫、姜片虫、钩虫、蛔虫及血吸虫等亦有效,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有较强的杀灭效果。槟榔煎剂体外试验,对鼠蛲虫有麻痹作用。槟榔可麻痹曼氏血吸虫的肌肉和吸盘,对血吸虫的感染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❷对中枢的作用:槟榔次碱能增强氯丙嗪对大鼠、小鼠的镇静作用和γ-氨基丁酸、β-丙氨酸对麻醉猫的中枢抑制作用。并能部分拮抗戊四氮的致惊厥作用。 ❸抗菌:对堇色毛癣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同心性毛癣茵等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突变链球菌热杀伤细胞粘附性有抑制作用,有防龋作用。 ❹抗病毒: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PR8混合后感染小鼠有抑制病毒的作用。 ❺缩瞳作用:槟榔能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其机能亢进,有缩小瞳孔的作用,用本品配制槟榔氢溴滴眼剂,用于治疗青光眼。 ❻对胃肠作用:槟榔碱对平滑肌作用显著,能促进消化液,使胃黏膜分泌亢进,兴奋汗腺而多汗,增加胃肠张力和蠕动。并能产生轻泻作用,故驱虫一般可以不用泻剂。 ❼抗癌与致癌: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有抗噬菌体作用,亦有报告认为水解槟榔碱或鞣质可能有致癌作用。 ❽其他:所含缩合鞣质,高浓度能使大鼠回肠痉挛;低浓度可增强乙酰胆碱对大鼠回肠、子宫的兴奋作用。本品有利胆作用。槟榔碱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一般活动,并可改善氯丙嗪引起的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 ❾毒性:槟榔有毒,大量服用可导致动物中毒与死亡。槟榔使用过量可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惊厥等反应。槟榔碱3~6mg/kg腹腔注射,能使5~30天雏鸡产生震颤,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槟榔碱的MLD犬为5mg/kg,小鼠为100mg/kg。临床观察在治疗剂量除部分病入有缓泻外,多无不良反应。 槟榔 槟榔西汉长安上林苑植物之一。棕榈科。常绿乔木。花果均具芳香,果供食用。中医以种入药消积、杀虫、下气行水,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症。原产东南亚,我国东南部亦有种植。《三辅黄图》所载上林苑奇草异木中有:“……槟榔……皆百余本。”但因南北异宜, 岁时多枯瘁。 ☚ 龙眼 橄榄 ☛ 槟榔bīnlánɡ中药名。出晋·李当之《药录》。别名大腹子、榔玉。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 的种子。产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云南。苦、辛, 温。入脾、胃、大肠经。杀虫破积, 下气行水。治肠寄生虫病、食滞、泻痢、水肿、脚气。煎服: 3 ~ 9 克; 单用杀虫可增至30 ~ 60 克。本品含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副碱、缩合鞣质。槟榔碱驱除猪肉绦虫有效, 可使虫体瘫痪; 对牛肉绦虫, 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瘫痪, 而对中段和后段影响不大, 可与南瓜子合用。槟榔碱尚能增强肠蠕动, 缩小瞳孔。 
槟榔 槟榔 槟榔槟榔,又名宾门、白槟榔、大腹子、榔玉。始载于李当之《药录》。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成熟种子。于12月至次年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剥去外皮,取出种子,置于水中煮4小时,再用火烘7~14天至全干。 种子呈圆锥形或近圆锥形,顶端圆钝,基部平宽,高1.5~3cm,基部直径2~3cm。表面淡棕色或暗棕色,有稍凹下的浅网纹,并常附有少量灰白色的内果皮斑片,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新月形疤痕的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有白色胚乳与棕红色种皮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纵剖面可见干缩细小的胚。气微,味涩而微苦。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中国主产于广东省;此外,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亦有栽培。 本品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功能杀虫,破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腹水、脚气、癥积等证。槟榔为临床常用的驱虫药,能治绦虫、蛔虫、钩虫、蛲虫等多种肠寄生虫病。早在 《千金要方》 中已有单用本品治寸白虫的记载;《太平圣惠方》治诸虫在脏,久不瘥者,以本品为末,葱、蜜煎汤调服;《和剂局方》治虫积腹痛,上下攻冲,或结聚成团,或呕吐清水之化虫丸,以槟榔与鹤虱、苦楝根皮等配合同用,疗效更著。此外,雄槟丸,以槟榔合雄黄、白矾同用,功能杀虫;温脏丸,以本品及使君子、榧子肉等驱虫药配人参、白术、炮姜等益气健脾温中药,则又攻补兼顾。近年来,临床上用较大剂量槟榔煎剂,对治疗绦虫病,有良好的效果; 如与南瓜子、石榴皮合用,则驱绦的效果更强。若治疗姜片虫病,一般服药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亦可配合乌梅、甘草同煎,或配黑丑研末服,疗效优于单味煎剂。本品善于破积下气,凡胸腹积滞胀满,泄泻、下痢,里急后重等证,均可应用,常与木香、枳壳、青皮、大黄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木香导气丸等。若食积满闷,亦可配莱菔子、麦芽、砂仁等消食健胃之品。《济生方》有四磨汤,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息,胸闷不食,用本品配沉香、乌药、人参等磨汁温服,亦取其行气破滞之功,协诸药以宽胸降逆。槟榔治疟,每与常山、草果等配伍,如《丹溪心法》截疟常山饮、《伤寒保命集》截疟七宝饮中均用之。其治腹水胀满,常与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冬瓜皮等利尿渗湿药同用。用于湿脚气肿胀及脚气冲心,则常配吴茱萸、木瓜之类,如《朱氏集验方》 之鸡鸣散,《证治准绳·类方》之茱萸木瓜汤等。对于湿热下注之脚气足肿,本品亦可与防己、木通、苍术、黄柏等同用,如《丹溪心法》防己饮。本品用治癥积,一般可配三棱、莪术、枳实、香附、郁金等利气行瘀之品,但亦须量其虚实而兼顾其正气,如《医方集解》引严氏鳖甲饮治疟母,即以本品配用于鳖甲、黄芪、白术、白芍等补益药中。此外,本品还可外治疮疡,如《证治准绳·疡医》,引东垣木香槟榔散,治疮口不敛,用槟榔与木香、黄连等分研末,水调摊贴患处;又如《鲍氏小儿方》治聤耳出脓,单用本品研末吹耳等。煎服,6~15g;杀绦虫、姜片虫可用60~120g。脾虚便溏,气虚下陷者忌服。 实验研究: 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还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另含儿茶精、表儿茶精以及多种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瘫痪作用,使全虫各部都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节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槟榔碱对机体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另外可增加肠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有时在驱虫时引起腹痛;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胳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并能降低小鼠探究反射及咖啡因、苯丙胺引起的活动增加,减轻戊四氮引起的惊厥。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可减小或阻断这一作用。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的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槟榔中含有对人体的致癌质,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过量槟榔碱可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 南鹤虱 仙鹤草根芽 ☛
槟榔 槟榔蒙古名高幽。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种子。春末夏初槟榔成熟时,采收果实,取出种子,晒干或烘干。 本品味苦、辛,性温;有杀虫、驱虫,驱寒性赫依,益肾,利尿,养齿之功效。用于 ❶腰胯部坠痛,腰及下肢关节酸痛,肌肉痛:可配制七味槟榔散用。 ❷由于赫依引起的眩晕,心悸,气喘:与沉香、野牛心、当归等配伍,制成十三味槟榔丸用。 ❸驱蛔虫、绦虫:单用或与南瓜子配用。 ❹浮肿,肝病腹水:与蔓荆子、红花、土木香等配用。 ❺牙虫病:与文冠木膏、月石、阿魏、硫黄、麝香等配用。 ☚ 刀豆 芒果核 ☛
槟榔 槟榔果玉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味苦、辛,性平。功能补肾,杀虫。主要用于肾病,腹水,虫病,隆病,牙松动。本品与硇砂、山柰、石榴子等配伍,制成七味槟榔散,主治肾脏疾病。本品与麝香、三果药、豆蔻等配伍,制成九味槟榔丸,主治肾脏疾病,虚弱劳损。本品与三实药、石榴子、肉桂等配伍,制成二十八味槟榔丸,主治肾寒,月经不调,白带,睾丸肿胀。 ☚ 栒子 花椒 ☛
槟榔 槟榔槟榔,维吾尔名福非力,别名普皮力、苏帕日。为棕榈科植物榔树Areca catechu L.的种子。我国主产于广东省;此外,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亦有栽培;国外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本品性二级干寒,味苦、辛。功能生干生热,驱除肠虫,燥湿止泻,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止带固精等。主治湿热性或血液质性病证,如肠道生虫,湿性腹泻,湿热性牙周炎,牙齿出血,白带过多,早泄遗精等。杀虫内服30—60 g,其他疾病内服3—5 g,外用适量。本品可引起肺燥,并在肾脏、膀胱产生结石。矫正药为西黄嗜胶。若本品缺货,可代用檀香。本品可入散剂、蜜膏、汤剂、牙粉剂、眼粉等制剂。 实验研究: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arecared)。生物碱中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含量0.1%—0.5%;余者有槟榔次碱(arecolidine,arecaine)、去甲槟榔次碱(arecolidin)、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catechin)、花白素(leuconthocayn-iadin)及其聚合物。槟榔含脂肪油14%,油中脂肪酸有:月桂酸(lauric acid)19.5%、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46. 2%、棕榈酸12. 7%、硬脂酸(stearicacid)1.6%、癸酸(capric acid)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0.3%、十四碳烯酸(tetradenoic acid)7.2%。槟榔含游离氨基酸中脯氨酸(prolin)超过15%,酪胺酸(tyrosine)、苯丙氨酸和精氨酸(arginine)超过10%,槟榔成熟后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槟榔碱是有效的驱虫成分,对牛肉绦虫则仅能使头部和未成熟节片完全瘫痪,而对中段和后段的孕卵片则影响不大。体外试验对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槟榔碱对蛔虫也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槟榔碱机体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增加肠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有时在驱虫时引起腹痛;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质惊醒反应,阿托品可减小或阻断这一作用。槟榔中含有对人体的致癌物质,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过量槟榔碱可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 欧绵马 儿茶 ☛ 槟榔betel palm
槟榔betelnut
槟榔betel n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