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白皮五6398名丝白皮(中药名)。闽语。广东潮阳〖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根皮 > 榆皮 > 榆白皮 榆白皮 yúbáipí 榆白皮药名。出 《药性论》。又名榆皮。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甘、平。利水,通淋,消肿。 ❶治小便不通,淋浊,水肿。内服: 煎汤,4.5~9g; 或入散剂。 ❷治痈疽发背,丹毒,疥癣。鲜品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本品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 榆白皮yú bái pí《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榆(27)。药名。 【基原】为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性味】甘,平。 ❶《本经》:“味甘,平。” ❷《别录》:“无毒。” ❸《医林纂要》:“甘,寒。” 【归经】 ❶《本草纲目》:“手足太阳,手阳明经。” ❷《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肠。” 【功用主治】利水,通淋,消肿。治小便不利,淋浊,水肿,痈肿发背,丹毒,疥癣。 ❶《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❷《别录》:“主肠胃邪热气,消肿,疗小儿头疮。” ❸《药性论》:“主利五淋,治不眠,疗齁。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两钱,煎如胶服。” ❹孟诜:“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二捣,和三年醋渣封之,日六七易,易治女人妒乳肿。” ❺《日华子本草》:“通经脉。涎,敷癣。” ❻《本草纲目》:“利窍,渗湿热,行津液,消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榆白皮 榆白皮榆白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榆皮。为榆科植物榆Ulmus pumila L. 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原植物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本品味甘,性平。归膀胱、大肠、小肠经。功能利窍通淋,渗湿热,消痈肿。主治小便不利、淋浊涩痛、水肿、痈肿发背、外伤出血等证。如《圣济总录》榆白皮汤治疗小便出血,水道涩痛,以本品配冬葵子、滑石、石苇、瞿麦、生地黄同用。《备急方》治身体暴肿满,榆皮捣屑,同米作粥食,小便即利。治痈肿发背,榆白皮研末,香油调敷。治皮肤感染、褥疮等,亦可用本品配小蓟、地丁、蒲公英、马齿苋同研细粉,敷患处。治烧烫伤,可用榆白皮与大黄、酸枣树皮,浸泡取汁,喷撒疮面。又本品捣汁可敷癣; 研粉撒布,可止外伤出血。本品并有安神作用,治疗失眠。煮汁饮,亦治久嗽齁喘。榆白皮之性滑利,徐之才将其列入滑剂一类,适用于湿热内盛而壅滞之证,若胃气虚寒者勿服。煎服,5~10g。 实验研究: 榆树皮的韧皮部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没食子酸类)、树胶、脂肪油。又含维生素D及胡萝卜素。 ☚ 蜀葵根 紫茉莉根 ☛ 00002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