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楼兰古城遗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孔雀河下游,罗布泊西北岸上,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其具体位置核定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从采集到的大量细石器标本考证,楼兰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是远古居民的重要聚居点。楼兰建立为国家,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受月氏王统治。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统治。汉元凤四年(前77),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并将国都南迁至扜泥城(今若羌县城附近)。从东汉至魏晋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交通枢纽的楼兰城,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约在前凉时期,楼兰古城废弃,埋没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中1 000多年无人知。1900年的春天,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探险,他的中国维吾尔族向导艾尔迪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这座迷踪难觅的古城,自此以后,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他们是:1901年瑞典的斯文·赫定探险队;1905年美国的亨廷顿探险队;1906年英国的斯坦因探险队; 1908~1909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探险队;1910~1911年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第二次探险队。这些探险队在罗布泊地区发掘采掠了大量无价古文物,震惊了世界,古楼兰城从此被誉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1922~1988年期间,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考察队,多次到楼兰古城进行综合考察,揭开了楼兰地区古代文明的新的一页。这座古城基本呈现正方形,东城墙长333.5米,南城墙长329米,西、北两面城墙各长327米,总面积108 240平方米。城墙为夯筑,中土层夹芦苇或红柳枝。在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个缺口,似为南北城门。西城墙中部北端有东西错列的两个土墩,似为瓮城遗迹。城内有一条约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贯穿其中,城内主要建筑布局即以古河道为轴线,分为东北区和西南区。东北区残存遗迹较少,最突出的是有一座九级佛塔建筑。塔身为圆柱体,现残高10.4米,用土坯夹木料垒砌而成。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19.5米。在佛塔附近尚有房屋等建筑残存。西南区是古城的中心,保存遗迹亦相对较多。正中有三间用土块垒砌的房址,东西长12.5米,南北宽8.5米,总面积106.25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直对南城门,东西两端各有一间木结构厢房,木柱上有精雕细刻的花纹和残留的朱漆,中央还有一个小广场。此地可能是当年楼兰统治者的官衙所在。在三间房西面,有一组大宅院,形制尚可辨认。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对这个大院木槛朽木用碳14测定,树轮校正年代距今已有1865±80年,相当于东汉时期。距三间房百米左右的西南面是一些短小的房屋建筑遗迹,似为贫民所居。西部和南部房屋遗址的建筑方式,均采用中亚干旱地区常见的构筑,屋墙用芦苇秆和红柳枝纵横排列成篱笆状,然后用皮或草揉制的绳子捆绑加固,外部再抹上泥皮。古楼兰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价值连城。主要出土文物除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镞、石针、石杵等外,还有汉简、汉锦、汉文书、佉卢文书、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铅器、铁器、金器、银器、纺织器、古钱币、漆器等。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手抄《战国策》字纸,仅仅比蔡伦在105年发明造纸晚120年,比欧洲人最古的字纸要早六七百年。发掘出的汉锦色彩绚丽,做工精致。有的绣有“韩仁绣文丸(纨)者子孙无极”,有的绣有“延年益寿”、“昌乐光明”或“延年益寿宜子孙”,制作年代在1~2世纪。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古城是楼兰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魏晋至前凉均在此设置西域长史,它对东西经济、文化的交往和经营开发西域起过重要的作用。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方面的复杂原因,这座古城废弃了,湮埋于“雅丹”荒漠之中1 000余年。今后随着进一步的考察发掘,这座古城将更加显示出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辉。

楼兰古城遗址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曾起重大作用,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古城城周1316米,城垣部分残存。城中有一土坯,残高2米,墙厚1.1米。城东有座佛塔,残高10.4米,塔身用土坯、木料、柳条砌筑。城西南为住宅区,已坍塌。墙壁大多用两排红柳,中间夹泥,以苇绳加固后,外面抹泥构筑。城中有一条古水道,由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城。城周围还有一些佛寺、烽燧(烽火台)等遗址、遗迹和古墓。在1979年和1980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不少汉唐时代的文物。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遗址

是素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的一处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是汉代通往西域南路的必经之路,面积108240平方米,发现于1900年。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夯筑的城墙东约333米,南约329米,西、北均为327米。在南、北城墙中段各有一个缺口,似为城门。城内主要遗迹有佛塔、建筑群基址及古渠道。主要遗物有货币、简牍及各种质地的器物。城东高10.4米,由土坯加木料垒砌的佛塔是城内最高的建筑物。中部座北朝南的“三间房”,是城中最显著的建筑群。“三间房”房基为木础,墙壁为土坯垒砌,东西两端木结构房屋的木料上尚残留有朱漆,所用木料有的长达6.4米。它的附近有大片房屋遗址。西部和南部房屋建筑密集,是住宅区和商业区所在。穿城而过的古梁道,被认为是古楼兰城居民取水的水源。遗物中货币有汉代的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钱币和唐代的钱币等。简牍主要是汉文和佉卢文(古印度西北地区所用的文字,在新疆使用期约在公元2世纪—7世纪)的残简。内容有关于东汉及魏晋所设的西域长史及屯田事务的,也有记载古代鄯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赋税等方面情况的。器物中有铜釜、铜镊、顶针等用具;铜人、木俑、雕镂精细的木柱、雕花木板佛像、雕花木牌等工艺品;耳环、戒指、料珠、珊瑚、海贝等饰件。此外还有丝、毛织品残件,漆器、玉器、玻璃器碎片以及糜子、桃核、麦穗等农作物。楼兰古城为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资料。1988年,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   高昌故城遗址 ☛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是新疆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城,位于若羌县境内,罗布泊西岸,占地约12万平方米,呈正方形,每边长约330米,城墙用泥土、芦苇修筑而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渠道从城中央通过,古渠道两侧有些残存的建筑,如烽火台,粮仓残迹等。周围还有寺庙、烽燧遗址和古墓。
从该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玉斧、石斧,还有汉本书、木器、陶器、铜器、古钱币等,其中晋代手抄本《战国策》和汉锦为稀世之宝。考古工作者还在楼兰墓葬群中发掘出了一具女性木乃伊,经测定距今已有3000年,干尸衣饰完整,面目清秀,定名为“楼兰美女”,其他文物有做工精细的汉锦,还有汉五铢钱、贵霜国钱币、唐代钱币、汉文和会卢文残简等。人们称誉古城楼兰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方庞培城”。
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该遗址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高昌故城   北庭故城遗址 ☛
楼兰古城遗址

268 楼兰古城遗址

见42022楼兰古城。

☚ 司马太史祠、墓   交河故城 ☛
楼兰古城遗址

楼兰古城遗址

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岸,汉代通西域南路的必经之地,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前108年,汉破匈奴后,楼兰归附汉朝。汉长城筑成后,玉门至楼兰沿疏勒河一线一度成为丝路主干,楼兰古城因此繁华一时。公元三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流沙淤塞,楼兰绿洲于是无水灌溉,草木枯死,人口外流。到四世纪下半叶,终于消失于雅丹地形和沙丘之中。本世纪初,遗址被发现,因埋于沙漠里,故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古城城围330米城垣残存。到处可见古代陶器、漆器、玉器和丝毛织品残片、并散存大量古代中外钱币、如汉五铢钱、玉莽钱、大月氏贵霜王朝的钱币等。

☚ 高昌故城   日月潭 ☛
000052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