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楚辞与神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楚辞与神话

楚辞与神话

楚辞学专著。今人萧兵撰。作者通过对楚辞中神话的考订研究,认为其中的对太阳神、太阳神鸟、太阳神树、雷雨之神、翼蛇的崇拜,以及创世神话、洪水传说、原始宇宙模式和与此相关的海神形象皆与环太平洋地区国家、民族的神话传说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作者认为楚辞文化、楚文化与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一样皆属于海洋文化,“海洋是没有距离的”,随风飘荡、逐水而去的一叶小舟往往能把某些文化信息和因子带到今人难以想象的远方,从而使海洋文化成为开放的、多元的、游走的文化,使人类历史从旧大陆走向新大陆。书中对于楚辞神话作了十分详尽的研究与辨析,包括十八小节,即引魂之舟:战国楚《帛画》与《楚辞》神话、马王堆《帛画》与《楚辞》神话、《楚辞》与日月神话、《楚辞》扶桑若木与太阳树神话、“凤凰涅槃”故事的来源、颛顼考、伯庸祝融日神考、女媭为太阳处女考、巫咸为太阳神巫考、彭咸水神考、女娲考、黄帝为璜玉之神考、西王母以猿猴为图腾考、神话昆仑及其原型、昆仑水神考、神话里的昆仑构造和宇宙层次、《楚辞》神话传说与原始社会史研究、《楚辞》神话传说与初夏史研究。书中广泛征引环太平洋地区神话传说与作者考证清晰的楚辞神话进行整体对应、多重平行与细节密合的比较研究,得出许多新颖、令人深思的结论,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排印本。

☚ 楚辞研究集成   楚辞类稿 ☛
楚辞与神话

楚辞与神话

萧兵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作者不是把楚辞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而是作为中国文化滥觞期的一个文化载体,从中探究中国早期文化的模型、特征、价值。作者把楚辞、楚文化置放于四大集群乃至环太平洋文化的广阔背景上进行研究,认为楚文化是我国上古文化比较晚起的一支,它是四方百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交流汇聚的光辉成果,是有本土基础的、开放而又多元的特异文化。在地理环境(海洋性)、文化时间(相对时代而不是绝对年代)、种族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与环太平洋文化区具有相当的平行性。在这个大背景下,作者从文化变迁、文化渗透、文化融合的角度,并结合现代自然科学的观念,对楚辞中的神话进行新的分析。如他考证伯庸为楚人的祖先神时,就把东夷祖先神和土著部落神两大系统与楚人的祖先神融合一起进行考证,提出了“这是一个南方与东方相结合的南系文化”的新见解。又如对《天问》中“天式纵横,阳离爰死”的解释,他结合大量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认为“阳离爰死”为凤凰涅槃神话的母本。全书角度新,方法新,给楚辞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 楚辞通故   屈原问题论争史稿 ☛
楚辞与神话

楚辞与神话

楚辞研究专著。今人萧兵著。本书主要讲《楚辞》里较为系统的神话,以及它所引发出来的有关黄帝、西王母、颛顼、女娲、祝融等祖先神的原型、族属、神格、神性等问题,实际上多属传说时代史。前有引论《〈楚辞〉民俗神话与太平洋文化因子》,强调把楚辞文化放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之上,尤其是放在相生相克的邻近系统和亲缘文化的系列之中,才有可能破译它素称难解的“密码”。正文收入专论17篇,其中5篇以战国《帛画》破译《楚辞》日、月神话;8篇考释神话人物的神格、原型、图腾,如颛顼、伯庸、祝融(日神)、女媭(太阳处女)、巫咸(太阳神巫)、彭咸(水神)、女娲、黄帝(璜玉之神)、西王母(以猿猴为图腾)等;3篇考释昆仑神话与《楚辞》宇宙系统;两篇通过《楚辞》神话考释原始社会史、初夏史。全书以汪洋恣肆、论述充分、用笔灵活、视野开阔。1987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 楚文化寻绎   楚辞之研究 ☛

楚辞与神话

楚辞与神话

楚辞作品中,有着大量描写神话的诗篇。对这些神话的认识,自古以来便有较大分歧:一、班固认为,屈原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二、王逸认为:“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驷玉虬而乘鹥’,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也。”(《楚辞章句》)三、刘勰以为:屈作中有四事“异乎经典者”,其中“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词也;康回倾地,夷羿𪫓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谲怪之谈也”(《文心雕龙·辨骚》)。朱熹也以为:“至于语冥婚而越礼,摅怨愤而失中,则又《风》《雅》之再变矣。其语祀神歌舞之盛,则几乎《颂》,而其变也,又有甚焉。”(《楚辞集注》)明清时之何乔新、李维桢(均见《楚辞集注》)、吴世尚(《楚辞疏》)均赞同朱熹之论。四、宋晃补之赞同王逸之论而驳斥班固与刘勰,认为“刘勰文字卑陋不足言,而亦以原于怪为病。彼原嫉世,既欲蝉蜕尘埃之外,惟恐不异,乃固与勰所论,必《诗》之正,如无《离骚》可也!”他还认为屈原所以使用神话,“正尔托谲诡以喻志,使世俗不得以其浅议己。如庄周寓言者,可以经责之哉?”(《鸡肋集》)明人陈第进而提出,楚辞中“盖虚以寓实,实不离虚……文而至是,神矣哉!”(《屈宋古音义》)今人刘师培进一步指出:“观《离骚经》、《九章》诸篇,皆以虚词喻实义。”(《刘申叔先生遗书》)汪瑗(《楚辞集解》)、林云铭(《楚辞》)均进一步阐释晃补之的“寓言说”。王国维则提出想象说,认为屈原“所以驱此想象而成大文学”(《屈子文学之精神》)。至梁启超,首次提出屈原《九歌》“是集中最‘浪漫式’的作品”(《屈原研究》。他关于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提法,此后均为今人所接受。五、日本三泽玲尔谈《离骚》,认为从神话描写看,灵均“是一个半神半人的精灵”,有关屈原的传说不过是个“神话”(《屈原问题考辨》)。

☚ “楚辞”定名   楚辞比较学 ☛
000041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