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后记 后记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经过4年的紧张工作,现在终于脱稿。有些话,感到应在此作一些说明。 这部辞典的编写,是一项较大的工程,有赖于许多同志的参与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参加编写的人员,共有50多位。为方便工作,我们尽量就近物色各部门负责人,再由他们确定具体编写人。辞目拟列、释文撰写及初审,大致是由各部门完成的。在总体规划、辞目调整、释文复审及部分终审以及联络、协调方面,何浩、陈伟两位副主编做了大量的工作。1994年之夏酷热异常,我所在的武汉大学历史系荆楚史地与考古研究室的同志们和我的几位研究生挥汗如雨,苦干十几天,完成了辞条编次和笔画检索,为整个辞典的格局奠定了基础。辞典开始着手时,曾商定由陈伟、张国雄、张俊超、徐少华4位同志担任主编助理,协助我开展工作。俊超同志本为责任编辑。后来国雄同志调走,少华同志出国,而各部门负责人已先后把分头组织撰写的释文初稿纷纷送到。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商讨后,先后聘请何浩和陈伟两位同志任副主编。这样主编助理一职也就自然取消了。虽然如此,国雄、少华同志在开始阶段的工作,俊超同志在责任编辑职责范围之外所做的大量组织工作,却不能因而埋没。在此,我谨向所有参加编写与组织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慰问。 武汉大学出版社,一贯重视出书的社会效益。为了宣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学术繁荣,主动提出出版《楚国历史文化辞典》的任务与计划,并与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建立了联系,使这本书稿得以列入该会的研究计划。此外,还在我们编写的全过程中提供了种种必要的支持。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将本书列为学校的科研项目,并给予资助。武汉大学历史系对本系参加编写的骨干人员在工作安排上提供了方便。在此,我谨向这些单位致谢。 接手辞典的编写任务以来,我一直心存两点顾虑。一是楚史楚文化的新资料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现在就进行消化、梳理和概括,许多主客观条件都还不够成熟。二是我本人的专业训练限于历史和历史地理,近年则尤侧重后者,因而,对辞典涉及的方方面面,颇难全面、平衡地把握。虽然在编写过程中,我和其他同志(特别是两位副主编)作了很大努力,但现在看来,仍不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辞书的质量。加上编写时间相对短促、各部门的投入不尽一致等原因,辞书不能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从事或者关心楚史楚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和读者们坦言批评,不吝赐教,以便今后再版时(或以其他方式)尽可能有所补救。 还应说明的是,本来在各条释文之下,曾列有参考文献;某些释文还曾打算附上图片。后来考虑到篇幅和其他方面条件的问题,只好放弃了这些安排,只请王克陵副教授绘制一幅“楚史相关地域图”,借以稍有补益。这对于本书来说,也不能不是个遗憾! 这本书稿是本类辞书的第一部。我们希望它能对读者的需要有所满足,并感到它(即使有缺点)也还有些用处,则于愿足矣。石泉 1994年12月2日 |
☚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动物座屏(战国中期,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吴王夫差矛(春秋晚期,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出土) ☛ 00011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