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药名。出 《食疗本草》。又名香椿皮、椿根白皮、椿木皮。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sinensis(A.Juss.) Roem.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产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等地。苦、涩,凉。入大肠、胃经。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 ❶治湿热泻痢,便血,崩漏,带下,遗精,泌尿道感染,疳积,蛔虫。煎服: 6~12g。 ❷治疮癣。煎水洗。树皮含川楝素、甾醇、鞣质。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川楝素有驱蛔虫作用。 椿白皮见“臭椿”。 椿白皮chūn bái pí《本草纲目》木部第35卷椿樗(6)。药名。 【基原】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Juss)Roem.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又名:猪椿(孟诜),红椿(《植物名实图考》),春阳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 【性味】苦涩,凉。 ❶《本草衍义补遗》:“凉而燥。” ❷《唐本草》:“味苦,有毒。” ❸《本草经疏》:“苦,微寒。” ❹《本草逢原》:“甘,平,无毒。” ❺《医林纂要》:“苦甘涩,寒。” 【归经】 《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痢,久泻,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癣。 ❶《本草拾遗》:“去口鼻疳虫,杀蛔虫疥,鬼疰传尸,蛊毒下血,及赤白痢。” ❷《日华子本草》:“止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血不住,肠滑泻,缩小便。” ❸《雷公炮制论》:“利溺涩。” ❹《本草衍义补遗》:“治赤白浊,赤白带,湿气下痢,梦遗滑精,燥下湿,去肺胃陈积之痰。” ❺《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❻《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发表散寒,攻小儿痘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二至四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椿白皮chūnbáipí中药名。出《食疗本草》。别名香椿皮、椿根白皮。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 Roem. 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产于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等地。苦、涩, 凉。入大肠、胃经。清热燥湿, 涩肠止血, 杀虫。治久泻、久痢、便血、崩漏、带下、遗精、白浊、疳积、蛔虫, 煎服: 6 ~ 12 克。煎水洗或熬膏涂, 治疮癣。树皮含川楝素、甾醇、鞣质。 椿白皮 椿白皮椿白皮,又名香椿皮。始载于《新修本草》。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北、陕西、甘肃、河北、福建等省。由于本品的功用与苦木科植物臭椿之皮——樗白皮大体相同,故唐以后本草常将两者相提并论,合称椿樗。现代部分地区的商品药材,亦多椿樗互用,并统称之为椿根皮,但就全国而言,则以樗白皮之应用较广。 本品味苦、涩,性微寒。归大肠、胃经。功能清热,燥湿,涩肠,止血。主治泻痢肠滑、崩漏、带下、以及月经过多、肠风便血诸证,其效用与樗白皮相似。朱丹溪云: 本品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功,故以一味椿根白皮,炒研,酒糊丸服,治湿气下利,大便下血及白带(一方加滑石),名固肠丸; 李东垣治湿热积滞之休息痢,昼夜无度,泻下物腥臭,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者,用诃黎勒丸,以诃子为主药,亦佐用椿根白皮以涩肠止痢。若治湿热带下,宜配合苍术、黄柏等以清热燥湿; 肥人湿痰素重者,可辅以半夏、海浮石之类; 瘦人多热者,可伍以滑石、知母之类。此外,《雷公炮炙论》曾有椿皮根“偏利溺涩”之记载,今亦有用此治疗淋浊等尿道炎症者。然椿白皮味苦而涩,所治泻痢、崩漏、带下等证,均以收敛固涩为用,一般以久病滑脱不禁者为宜,淋浊初期,亦当慎用。其用法用量及禁忌均与樗白皮同,可参阅该条。 椿叶、香椿子亦供药用。椿叶: 为香椿的嫩枝叶。又名椿芽、椿巅、春尖叶。味苦,性温,有小毒。《新修本草》以本品煎水洗治疮疥,民间用以透发痘疹,近代亦制成流浸膏内服,治急性细菌性痢疾。香椿子:为香椿的果实。又名椿花、香椿铃。味辛、苦,性温。功能祛风,散寒,止痛。可用以治疗胃痛、疝痛和风湿关节痛等证。 实验研究:树皮含川楝素、甾醇、鞣质。椿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C。 所含川楝素的药理见“苦楝皮”条。 ☚ 肉豆蔻 樗白皮 ☛ 椿白皮chun bai pi【医学】the bark of the root or stem of the tree of heav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