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化学诊断diagnosis method of plantchemistry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分析作物体营养元素的含量,并与参比标准比较,以判断作物营养丰缺的方法。是作物营养诊断的基本手段之一。植物分析诊断大约始于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测试仪器的飞速进步,这项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原子吸收光谱、发射光谱、自动化操作和计算机应用,使测试范围广为扩展,测试精度显著提高,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解决作物营养诊断中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从而使它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分类 植物化学诊断分为全量分析和组织速测两类。 全量分析 测定作物体元素的全量。可以测定的元素种类包括植物的必需元素以及可能涉及的元素,测定精度高,所得数据资料通常是诊断结论的基本依据。在果树营养诊断中,由于分析器官基本上取用叶子,其有关技术已趋向专门化、规范化,又称叶分析或叶分析技术。全量分析需要仪器设备,且费时多,一般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 组织速测 测定作物体内未同化部分的养分,通常利用呈色反应,目测分级,简易快速。一般适于田头诊断,因此较粗放。通常作为是否缺乏某种元素的大致判断,测试的范围局限于几种大量元素如氮、磷、钾,微量元素因为含量极微,精度要求高,速测难以实现。 诊断取样 化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与应用价值,基本取决于所取样本的代表性。因为现代分析技术的精度已超过田间取样和样本制备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不正确的取样技术或没有代表性的样本,最精确的分析也毫无意义,所以取样在诊断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基于作物体内养分是因生育期和作物器官及部位不同而不同,要使化学分析结果能充分反映作物营养状况以及在不同年份或不同栽培措施下能相互比较,必需讲究采样技术、采样部位、采样时期,力求标准化。 取样部位(器官) 选择取样部位的原则是这一部位应最能反映养分的丰缺,同时考虑取样的方便以及尽可能给作物以最少的损伤。作物的种子具有最强的遗传保守性,养分含量变化最小,一般不适于作诊断样本。但也有一些例外,据研究,大豆种子含钼小于2.6毫克/千克时,播在缺钼土壤上,施钼有效。含钼大于22.4毫克/千克的种子即使播种于缺钼土壤也不致发生缺钼症,说明大豆种子钼含量分析具有诊断价值。有些水果因缺钙在贮藏中容易腐烂,易腐性直接与果实含钙有关,自然应以果实为样本。根系由于采集的困难,一般很少作为诊断取样部位,但在作物中毒症诊断中对根系的观察、分析往往是需要的。叶子(包括叶柄或叶鞘)通常能满足作为取样器官的原则要求,结果比较理想,所以是一般诊断中的主要取样器官。适于诊断分析的叶片是进入生理成熟的新叶。生理年龄幼嫩的,组织尚未充实,养分含量变化迅速;老龄叶片功能趋向衰弱,养分含量可能下降而偏低,均非所宜。叶柄(或叶鞘)养分变化幅度常比叶身要大,对养分丰缺反应更敏感。在棉花营养诊断中叶柄作为氮、磷、钾、钙、镁的分析样本结果良好。在组织速测中,由于叶柄叶鞘含叶绿素少,对比色干扰少,尤为适宜。以上所说是一般原则。具体决定某项诊断取样时,还需根据诊断目的要求来作出。如对已出现缺乏症状的应急诊断,应从有典型症状植株上采取有症状叶子,为进行比较需要同时采取生长正常植株的同一部位叶样。为探明潜在缺乏的诊断,要根据可能缺乏元素在植株体内移动难易决定部位。容易移动的元素如氮、磷、钾、镁采下位老叶,不易移动的元素如硼、钙、铁、钼等应采上位新叶。 取样时期 适宜的取样时期是体内养分浓度与产量关系密切相关的时期。一般说,在作物充分成长之前,取样分析意义不大。通常,作物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过渡时期对养分需求最多,如这时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最易出现供不应求而发生缺乏症。此时的植株养分含量与产量水平相关性也常常最高,为取样的最适时期。如果树当年新梢成熟或结果初期,禾谷类作物在孕穗前后,水稻为幼穗分化期,玉米为吐丝期等。但具体决定时,同样要考虑诊断的目的和要求。在作物已发生缺乏症时,则应立即采样,延期采样,作物处于营养异常情况下,时间一长会引起其他养分的变化,可能导致错误结论。就一天中的时间看,由于作物体内养分因时间不同而有变化。一般认为以晴天上午8时至下午3时为采样适宜时间。这段时间内作物生理活动趋于活跃,根系养分吸收和叶子光合作用强度也趋于平衡状态,植株养分浓度相对稳定、变化较小。不过微量元素这种变化甚微,关系不大。 取样数量 处于同一地段(块)外表形态一样,施肥措施一致的相邻个体(单株)间其叶子成分并不完全相同,这在果树方面更为明显。所以一个样本要有充分代表性,需要包括一定数量的单株,以控制误差。通常生长较均匀的可少,不然宜多,木本果树应比一年生作物多些。大多数大田作物应包含20~30个单株;一些果树如苹果、梨、桃等应在50个单株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