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气象站senlin qixiangzhanforest meteorological sta tion设在森林地区, 观测林木生长发育状况与气象要素变化的专业气象站。目的在于揭示气象条件对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森林对小气候的影响。 观测形式包含固定观测, 流动观测, 梯度观测及气象要素多点观测等。固定观测分林区气象观测和林内气象观测两类。林区气象观测的目的是了解林区气象、气候条件及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观测要求与一般气象站要求基本相同, 观测场地应选择在林区中心比较空旷平坦的地方,观测场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与成排障碍物的距离应更远。林内观测是为了解森林不同树种和不同林分内的气候特征而在林冠下进行的气象观测;同时须在林外空旷地上进行相应的对比观测。观测场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情况下, 可因地制宜设立。观测项目和时次根据需要确定。流动观测是指不固定地点和时间的观测形式。在短时间之内(如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从某一固定观测点出发,沿着一条事先确定的路线往返进行观测, 目的是为固定测点间的气象要素测值进行内插或外推提供依据,或考察了解林区或林内的气象条件。观测项目一般为变化比较缓慢的气象要素;脉动性较大的要素(如风速等)的流动观测,其观测结果的对比性往往较差。为了解森林在垂直方向上对气象的影响和研究森林的能量平衡,常在林内建立超出林冠的梯度观测架.进行森林中不同高度的气象观测,称为梯度观测。由于林冠的影响, 在林下观测的某些气象要素(如降水、光照等)在水平方向上往往是很不均匀的。为求得准确的数值,还需进行多点多次观测。布点数量的多少, 主要决定于在林下测得的某要素值的离差系数和所要求的精度。 德国的慕尼黑森林气象研究所, 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森林气象站和森林气象梯度观测塔,开始了专门的观测研究。之后, 苏联、日本等国也先后建立这类观测站。中国从1954年开始, 先后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的带岭、福建省的南平、甘肃省的兴隆山和子午岭、吉林省境内的长白山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以及广东省的海南岛尖峰岭等地建立了森林气象站,进行林区和林内气象要素观测与林木生长发育状况观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