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棫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棫朴

棫朴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棫朴》,文王能官人也。”所谓“官人”,即举贤授职之意。《齐诗》以为此诗“见文王受(天)命则郊,郊乃伐崇。”(《春秋繁露·郊祭篇》)二说皆可通,以今文说稍胜。全诗五章,每章四句,前两章写文王郊祭天神,三章写伐崇,末两章歌颂文王长寿,文质俱美,超出伐崇的范围。此诗歌功颂德,前人评末二章为高华典丽,但遣词章法均嫌板滞。

☚ 绵   旱麓 ☛

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大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周文王时代,周人内修正德,外结友邻,到殷末,逐渐沿黄河向东扩张,成为威胁殷商的劲敌。这首诗所表现的历史背景,正是文王攻打商的侯国崇之前的一次郊祭。(古代天子每将兴师征伐,总要先效祭以告天,求得上苍保佑)。
 这首诗可以分作前后两大部分来阅读。从开篇至第三节为第一部分。这之中又可分两小段,第一、第二两节为一段,第三节为另一段。这样读起来,则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从内容上讲,第一部分里的第一段是一幅完整的祭天图画。那熊熊燃烧的棫朴,那左右侍奉的群臣,还有威严虔诚的周文王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两节之间有自然的承接关系,互相交织,难以分开。第一节的“济济辟王,左右趣之”已延伸到第二节的开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是颇见作者匠心的地方。他准确地抓住并成功地运用了文王和群臣列队走向祭坛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整一性的特点,既使人感到祭神活动在继续进行,又让人看到更多的细节,(左右群臣趋跟齐王,手中恭敬地捧着玉酒壶。)
 就象电影蒙太奇一样,第一段完成了文王祭天的画面后,镜头又立即对准了文王出征登程的情景 (第二段)。但见轻舟奔驰,众臂摇浆,一片排山倒海之势。在这短短的四句中,前两句属地道的写景状物文字,而下面两句则流露出作者的评价和些许豪迈慷慨之情。从艺术上讲,这“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远不及前两句那么形象和生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指出,“皎日嘒星,一言穷理; 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我想,若以“两字穷形”、“情貌无遗”来形容“淠 (音譬) 彼泾舟,烝徒楫之”之于征途情形的描绘是不为过的。
 应该指出,《诗经》文字表达上的精纯独到,绝不是象后世文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那样,生造硬设出来的。它取自于劳动人民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口语的自然,所以才如此干净利索,毫无扭捏造作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棫朴》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四第五两节。它们与上文来了一个急转折。照我们看来,这部分甚或完全可以另外做一首诗,也不失其艺术上的独立性。但从整个《棫朴》前后两部分考察,把它们放在一处也还是有意义的。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诗人感受到周人事业的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由祭坛出征的宏伟场面,不禁联想到祖国的前途和未来,于是,他陡发感慨,希望文王造就新人、勤奋治国,。纲纪四方”。也就是说,从宏观上分析,第二部分可以看成是由第一部分引发的抒情和议论。而它在结构上的特点,则是波澜起伏,百转而回,看似山穷水尽,转眼又是柳暗花明的美妙镜界。
 具体而言,诗人在最后两节的开头,运用比兴手法,由宇宙之漫漫,星汉之灿烂,联想到文王的事业,必须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由金玉之丽质,雕琢之精美,想到文王必须再接再励、艰苦玉成。这就使抽象的议论有了形象的依托,仿佛理到此处,脱口而出,避免了那种空洞的说教气。
 《诗经》的创作方法对后世许多作家诗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拿《棫朴》的第二部分与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离骚》作点比较,那就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的艺术成就。《棫朴》最后两节,用银河、星空的浩瀚来引发文王事业的宏伟,这两者之间看似分别是不同的客体,而实际上仍有内容上的相通之处,即两者的伟大。但是《棫朴》只有这后一部分运用了比兴手法,而屈原的《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可以说,比兴手法只是到了《离骚》才达到了它的顶峰。屈原把自己比作女子,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等等。这与《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相比是很大的进步。另外,《棫朴》后一部分,用以比喻和起兴的事物终究不如屈原《离骚》那么贴切自然,未免生硬和牵强。《离骚》中“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兮。”诗人以巍峨长冠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把高贵峻洁的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加以仔细品味的。
 汉人毛苌在《毛诗序》里指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就是说,《诗经》里《雅》诗部分,是用以匡正时弊,论说先王政治兴衰替代的原因的。根据这个观点,我们来看《棫朴》这首诗,毛苌的意见是可以讨论的。以当时周人的认识水平,特别是周人的神支配一切的宇宙观来看,周文王取得天下是靠了神的辅佑,靠他对神灵的礼仪和恭敬,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当随时注意剔除《诗经》中的神秘主义、宿命论成分。但是,就《棫朴》匡正时弊,议论得失以及它对后世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看,毛苌的见解是有合理的地方的。作者的那些发问,“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勉勉我王,纲纪四方”,确乎对后世的统治者,对后世的社会政治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可以为统治阶级提供一些经验教训,这也就是该诗议论先王政治废兴的目的吧。

《诗经》之《棫朴》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棫朴

 〔原文〕
 芃芃棫朴,
 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
 左右趣之。(齐趣作趋。)
 (槱,幽部。趣,侯部。幽侯合韵。)
 济济辟王,
 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
 髦士攸宜。
 (王、璋,阳部。峨、宜,歌部。)
 淠彼泾舟,
 烝徒楫之。
 周王于迈,
 六师及之。
 (楫、及,缉部。)
 倬彼云汉,
 为章于天。
 周王寿考,
 遐不作人?
 (天、人,真部。)
 追琢其章,(鲁追作雕。)
 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鲁、韩勉作亹。)
 纲纪四方。
 (章、相、王、方,阳部。)
 〔译文〕
 茂盛的棫树朴树,砍下它,堆积起来当作祭柴烧。庄严威风的周文王走在前边,左右群臣紧紧追随他。
 周文王庄严威风,左右群臣手捧玉酒壶。捧着玉酒壶仪容端庄,英俊贤士自有风度。
 泾水行船哗哗响,船夫们一起奋力划桨。周文王即将远征,六军整装待发云集在他的身边。
 浩大的银河,星光闪耀布满夜空。周文王长寿,培养英才万万千。
 精雕细刻才显出华美,资质坚实如同金玉。勤勉不懈的是我周文王,治理得国家兴旺发达。
 〔评介〕
 《棫朴》全诗五章,章四句。诗篇讴歌了文王重视选拔培养人才的政治远见。
 《毛诗序》说: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歌颂“文王能官人”。所谓“能官人”,就是能够因人授官,亦即善于任用人才之意。朱熹以为,是“咏歌文王之德”,“前三章言文王之德,为人所归;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 (《诗集传》)。吴闿生引欧阳公之说谓:“棫朴茂盛,采之以备薪槱,喻文王养育贤才以充列位。而王威仪济济然,左右之臣趋而事之,以见君臣之盛也。二章三章见王所官之人,入宗庙、居军旅皆可用,文武之材各任其事也。四章言官人之成效。卒章又言王当勉勉用人,而但提其纲纪尔。” (《诗义会通》)高亨则以为“是一首歌颂周王及其大臣的诗”(《诗经今注》)。上述诸论,似以欧阳公之见为近是。
 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诗篇五章可分三个层次。首章为第一层次。这个层次,以积薪备用为喻,写文王善于选拔培养人才,未雨绸缪。为全篇总领。二至四章为第二层次,写其所备人才都能派上用场,以明其选拔培养之得当。祭祀宴宾,有行家“髦士”(英俊大臣)捧圭璋(酒器)左右相助;出师征伐,有一呼百应,能攻善守的六师将领治兵;年届寿考,运筹内外大事受到精力所限,有忠臣义士出谋划策,足可以像银河繁星为天添彩那样焕发他的政治青春。是内容的铺开。末章为第三层次,言文王既有金相玉质之美,又能勤勉不已,为王朝造就了众多各类人才,遂取得了“纲纪四方”,拥有天下的丰功伟绩。是全诗的总结,首章“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的照应。
 从上述的简析我们看到,全诗的作意在于讴歌文王重视选拔培养人才的政治远见。至于如何重视,诗篇没有明言,只从“纲纪四方”所需 “髦士”、“六师”和 “作人”三个方面人才的拥有及其为“辟王”左右趋之的情况加以铺陈。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根基。因此,大凡历史上的创业之主,当他还处在头脑清醒,积极向上的时期,都比较重视人才的选择培养。惟其如此,所以事业节节有成。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经验,由本篇加以揭示,这是十分可贵的。
 结构谨严,善用比兴,文字典而不俗,这是本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关于结构一点,已见前文。据朱熹《诗集传》说,全诗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用比兴手法。特别是开头一章的“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二句,以积薪备用比喻人才培养至为贴切而富有诗意。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与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以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的比兴十分相像,可看作是屈原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对本篇的语言特点,旧评: “ ‘倬彼’四句,高华。‘追琢’四句,典丽。’”(《诗义会通》引)。

诗经《棫朴》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棫朴》


歌颂周王仪态端庄,用人得当,治理四方。旧说以为赞美文王能用人,当亦可信。
芃芃棫朴,(一) 棫树枣树蓬蓬地长,
薪之槱之。(二) 烧起它、堆起它。
济济辟王,(三) 君王仪态多么端庄,
左右趣之。(四) 左右的人们向往他。

济济辟王,君王仪态多么端庄,
左右奉璋。(五) 左右的人们捧上玉璋。
奉璋峨峨,(六) 捧着玉璋威武雄壮,
髦士攸宜。(七) 健儿们安排得多恰当。

淠彼泾舟,(八) 泾水里船呀顺流航,
烝徒楫之。(九) 大伙儿两边来划桨。
周王于迈,(十) 周王出兵去征伐,
六师及之。六军跟着他前行。

倬彼云汉,(十一) 那银河呀明明亮,
为章于天。(十二) 一道文彩在天上。
周王寿考,周王命大寿又长,
遐不作人。(十三) 大振人心意扬扬。

追琢其章。(十四) 雕琢的,那外相。
金玉其相。金玉的,质儿良。
勉勉我王,勤勤恳恳我周王,
纲纪四方。(十五) 有条有理治四方。


注 释
(一)毛亨:“芃芃,木盛貌。棫,白桵也。”
王引之:“朴,亦木名。《说文》作㯷,云:枣也。……棫与枣皆丛生之木,故类言之。”
(二)毛亨:“槱,积也。”
严粲:“犹可用之为薪以烹饪,其未干者,又积之以待其干而用之。”
(三)朱熹:“济济,容貌之美也。”
毛亨:“辟,君也。”
(四)毛亨:“趣,趋也。”
朱熹:“盖德盛而人心归附趋向之也。”
(五)马瑞辰:“今按《周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白虎通义》曰:璋以发兵,何璋半珪,位在南方,阳极而阴始,起兵亦阴也,故以发兵也。是璋古用以发兵。此诗下章言六师及之,则上言奉璋,当是发兵之事。故《传》惟言半圭曰璋,不以为祭祀所用之璋瓒耳。”
(六)毛亨:“峨峨,盛壮也。”
严粲:“钱氏曰:‘衣冠壮伟之貌。’”
(七)毛亨:“髦,俊也。”
严粲:“此俊士之所宜,为言得人也。”
(八)毛亨:“淠,舟行貌。”
郑玄:“淠淠然泾水中之舟,顺流而行者,乃众徒船人以楫棹之也。”
(九)郑玄:“烝,众也。”
严粲:“《释文》曰:‘楫谓之桡,或谓棹。’……在傍拨水曰棹。”
(十)郑玄:“于,往。迈,行也。及,与也。周王往行,谓出兵征伐也。二千五百人为师。”
(十一)陈奂:“《说文》:‘倬,箸大也。’”
毛亨:“云汉,天河也。”
(十二)严粲:“云汉倬然明大,为文章于天,人皆仰之。”
(十三)毛亨:“遐,远也。”
陈奂:“案此乃不警,警也。不盈,盈也之例。遐不作人,远作人也。”
严粲:“董氏曰:‘遐不作人,甚言其作也。’曹氏曰:‘作者,鼓舞振动之意也。’”
(十四)毛亨:“追,雕也。金曰雕,玉曰琢。相,质也。”
陈奂:“上句言章,下句言相。上句言雕琢,下句言金玉,合二句成辞以见兴也。金玉以雕琢而明其质,四方以纲纪而端其本,其理一而已矣。”
(十五)郑玄:“以罔罟喻为政。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孔颖达:“《说文》:‘纲,网弦也。纪,别丝也。’然则纲者,网之大绳。故盘庚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是其事也。以举纲能张网之目,故张之为纲也。纪者,别理丝缕。”

注 音
芃peng蓬 棫yu域 槱you由 辟bi必 趣cu簇 峨e俄 淠pi譬 倬zhuo拙 琢zhuo酌

《诗经》篇文之《棫朴》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
 周王于迈,六师及之(11)
 倬彼云汉(12),为章于天(13)
 周王寿考,遐不作人(14)
 追琢其章(15),金玉其相(16)
 勉勉我王,纲纪四方(17)


 

 【注释】①芃芃(péng):茂密貌。棫朴:丛木总名。②薪:砍伐。槱(yǒu):堆积。③济济:庄严貌。辟王:指文王。④左右:指文王左右的大臣。趣:趋向。⑤奉:捧。璋:玉器。⑥峨峨:庄严貌。⑦髦士:英俊之士。⑧淠(pì):船行貌。⑨悉:众。徒:指船夫。楫:荡桨。⑩迈:出征。(11)及:跟随。(12)倬:明貌。云汉:天河。(13)章:花纹。(14)遐:何,怎。作:造就。(15)追琢:雕琢。(16)相:质。(17)纲纪:统理。
 【鉴赏】这是歌颂文王育贤之诗。
 全诗五章。前三章写文王贤臣之盛。一章总写贤臣之盛。诗以茂密的丛木砍伐它堆积它,兴比文王贤臣之众多。威仪赫赫的文王,贤臣荟萃,济济一堂。“左右趣之”正生动地描绘出群臣纷纷上朝时的繁盛景象。二章写文臣之盛。文王祭祀时,有文臣参与助祭。他们手持璋器,仪态端庄。这些英俊之士才德双全,操办祀事非常周全。三章写武将之盛。文王出征时,有武将率师跟随。诗以众船夫划桨泾流,兴比武将行君政令。“周王出征,六师跟随”,正与兴意吻合。在古代,祀与戎为国之大事,祀需文臣,戎需武将。此诗举此二端便足以见出文王贤臣之盛。后二章写文王精心育贤。文王贤臣之所以如此之盛,是因为精心培育的结果。四章写育贤之因。诗言“那明亮的天河,即是上天的纹彩”。以此比喻高龄的文王,德教涵育,岂不造就众多的人才。“遐不作人”当是此诗的命意所在。五章写育贤之精。文王育贤犹如雕琢金玉一般,既琢其章,又美其质,使之文质彬彬,焕发成彩。文王之臣内外皆美,堪称国之精英。正因如此,勤勉的文王方能统理四方。文王育贤之效灼然可见。
 《诗序》说:“文王能官人。”此说未达诗旨。所谓“官人”,即举贤授职之意。然而此诗的命意在育贤而不在举贤。另有“祭祀歌”一说断不可从。首章“芃芃”二句是兴比文王贤臣之盛,而并非“聚薪置牲以燎祭祖先”之意。二章与三章为平列关系,前者言祀以见文臣之盛,后者言伐以见武将之盛,这显属示例性质。因为后二章言“云汉”,言“作人”,言“追琢”,言“金玉”皆与祭祀毫不相涉,岂可以偏而概全?

诗词《棫朴》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注释】 ①芃(peng彭)芃:茂盛貌。棫、朴:均为丛生灌木。槱(you由):堆积木柴以备燃烧。②济济:庄严恭敬貌。辟(bi必)王:君王,指周文王。辟,君。左右:指周王左右诸臣。趣:通“趋”,趋附。③奉:捧。璋:古玉器名,贵族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④峨峨:庄严貌。髦士:英俊之士。此指助祭的诸侯、卿士。攸:所。⑤淠(pi僻):舟行貌。泾:水名。烝(zheng征):众多。楫:划船。⑥于:往。迈:行。此指周王出征。及:与,和。之:指周王。⑦倬(zhuo卓):广大貌。云汉:银河。章:花纹。⑧寿考:长寿。考,老。遐:通“何”。作:造就,培养。⑨追(dui堆):“雕”的假借字。琢:刻。金曰雕,玉曰琢。相:本质。⑩勉勉:勤勉不懈貌。纲纪:治理。
 
 【译文】 棫朴丛生枝繁茂,砍伐做柴堆得高。文王庄严又恭敬,群臣趋助不辞劳。庄严恭敬是文王,助祭群臣捧玉璋。玉璋在手气象好,英才位置真恰当。舟行泾水水声酣,众人举桨齐划船。文王挥戈去远征,六军紧随战旗翻。浩瀚银河望无边,星光璀璨耀满天。文王高寿享国久,岂不育人万万千? 精雕细琢美容止,如金如玉好资质。勤勉不懈我文王,善将天下来统治。
 
 【集评】 《毛诗序》:“《棫朴》,文王能官人也(古语官人原有举贤授职之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
 清·姚际恒:“此言文王能作(造就、培养)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诗经通论》卷十三)
 清·方玉润:“《小序》谓‘文王官人’,姚氏以为差些,盖‘能士’耳。《集传》又云:‘前三章言文王之德,为人所归;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使非不能作士,人孰归之?故此诗亦倒叙法耳。其作人之盛也,既美其质,复琢其章,故能焕发成采,如‘彼云汉’之‘为章于天’矣,岂不倬然也哉?及其归心也,莫大乎承祭与征伐。文王承祭,‘奉璋峨峨’,无非‘髦士攸宜’,则其作文德之士也可知。文王征伐,六师扈从。有似‘烝徒楫’舟,则其作武勇之士也又可见。盖非徒能官人而已,又有以作之,使其振兴鼓舞而变化焉。此周之人材所以独盛于唐虞三代上也。然岂一朝一夕故哉?‘周王寿考’,始见成功。故虽有圣人在上,亦必久于其道,而后天下化成。‘才难’之叹,不益信欤?”(《诗经原始》卷十三)
 
 【总案】 关于此诗主旨,方玉润所论甚详,今从之。首章言文王德盛,群贤毕至,君臣相得,共图国是。《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后二章便承上分述文王的祭祀与征伐均有文臣武将忠心辅弼,盛极一时;四章则点出此一局面的形成,乃在于文王的精心培育人才;末章更进而言其终能大治天下,以赞叹仰慕之笔作结。全诗以赋为主,兼用比兴,形象生动而鲜明,风格典雅而壮丽。如篇首“芃芃棫朴”二句,言木柴高高堆积,一旦点燃则火光冲天,以此起兴,不难使人联想到文王身边英才荟萃,周国的前景将如旭日腾空,光焰万丈。四章“倬彼云汉,为章于天”二句,以浩瀚银河群星璀璨比喻文王化育人才大获成功,更是在极短的篇幅里创造出了极为高华明丽的境界,读之令人神爽飞动。
棫朴

棫朴

〔原文〕
芃芃棫朴,
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
左右趣之。(齐趣作趋。)
(槱,幽部。趣,侯部。幽侯合韵。)
济济辟王,
左右奉璋。
奉璋峨峨,
髦士攸宜。
(王、璋,阳部。峨、宜,歌部。)
淠彼泾舟,
烝徒楫之。
周王于迈,
六师及之。
(楫、及,缉部。)
倬彼云汉,
为章于天。
周王寿考,
遐不作人?
(天、人,真部。)
追琢其章,(鲁追作雕。)
金玉其相。
勉勉我王,(鲁、韩勉作亹。)
纲纪四方。
(章、相、王、方,阳部。)
〔译文〕
茂盛的棫树朴树,砍下它,堆积起来当作祭柴烧。庄严威风的周文王走在前边,左右群臣紧紧追随他。
周文王庄严威风,左右群臣手捧玉酒壶。捧着玉酒壶仪容端庄,英俊贤士自有风度。
泾水行船哗哗响,船夫们一起奋力划桨。周文王即将远征,六军整装待发云集在他的身边。
浩大的银河,星光闪耀布满夜空。周文王长寿,培养英才万万千。
精雕细刻才显出华美,资质坚实如同金玉。勤勉不懈的是我周文王,治理得国家兴旺发达。
〔评介〕
《棫朴》全诗五章,章四句。诗篇讴歌了文王重视选拔培养人才的政治远见。
《毛诗序》说: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歌颂“文王能官人”。所谓“能官人”,就是能够因人授官,亦即善于任用人才之意。朱熹以为,是“咏歌文王之德”,“前三章言文王之德,为人所归;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 (《诗集传》)。吴闿生引欧阳公之说谓:“棫朴茂盛,采之以备薪槱,喻文王养育贤才以充列位。而王威仪济济然,左右之臣趋而事之,以见君臣之盛也。二章三章见王所官之人,入宗庙、居军旅皆可用,文武之材各任其事也。四章言官人之成效。卒章又言王当勉勉用人,而但提其纲纪尔。” (《诗义会通》)高亨则以为“是一首歌颂周王及其大臣的诗”(《诗经今注》)。上述诸论,似以欧阳公之见为近是。
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诗篇五章可分三个层次。首章为第一层次。这个层次,以积薪备用为喻,写文王善于选拔培养人才,未雨绸缪。为全篇总领。二至四章为第二层次,写其所备人才都能派上用场,以明其选拔培养之得当。祭祀宴宾,有行家“髦士”(英俊大臣)捧圭璋(酒器)左右相助;出师征伐,有一呼百应,能攻善守的六师将领治兵;年届寿考,运筹内外大事受到精力所限,有忠臣义士出谋划策,足可以像银河繁星为天添彩那样焕发他的政治青春。是内容的铺开。末章为第三层次,言文王既有金相玉质之美,又能勤勉不已,为王朝造就了众多各类人才,遂取得了“纲纪四方”,拥有天下的丰功伟绩。是全诗的总结,首章“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的照应。
从上述的简析我们看到,全诗的作意在于讴歌文王重视选拔培养人才的政治远见。至于如何重视,诗篇没有明言,只从“纲纪四方”所需 “髦士”、“六师”和 “作人”三个方面人才的拥有及其为“辟王”左右趋之的情况加以铺陈。人才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根基。因此,大凡历史上的创业之主,当他还处在头脑清醒,积极向上的时期,都比较重视人才的选择培养。惟其如此,所以事业节节有成。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经验,由本篇加以揭示,这是十分可贵的。
结构谨严,善用比兴,文字典而不俗,这是本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关于结构一点,已见前文。据朱熹《诗集传》说,全诗除第二章外,其余四章均用比兴手法。特别是开头一章的“芃芃棫朴,薪之槱之”二句,以积薪备用比喻人才培养至为贴切而富有诗意。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与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以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的比兴十分相像,可看作是屈原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对本篇的语言特点,旧评: “ ‘倬彼’四句,高华。‘追琢’四句,典丽。’”(《诗义会通》引)。

☚ 绵   旱麓 ☛
人才多

人才多

玉笋 接轸
有才能的人多:人才济济 人材济济 济济多士
贤才济济,充满朝廷:振鹭充庭 振鹭在庭
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河汾门下
出谋划策的人很多:谋夫孔多
有才能的人不断涌现:人才辈出 人材辈出 人才辈生
山川秀美,人才辈出:钟灵毓秀 钟英储秀 钟秀孕灵 储灵蓄秀 储精毓秀 毓秀钟灵 孕秀钟灵 韫灵毓秀
处处都有人才:十步芳草
人才多而集中:人才荟萃 人材荟萃
贤才众多:棫朴
贤才无所不在:十室容贤
培养的优秀人才多:桃李满天下
智谋之士众多:谋臣如雨
德才杰出的人极多:英彦如林
人才众多的样子:訚訚秩秩

☚ 客人多   行人多 ☛
000044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