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棚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棚民施昭庭,字筠瞻、寄篁,号棚民,清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乾隆年间卒。康熙进士,知万载县。 棚民landless peasants living in moun-tain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离开原籍到异乡山区搭棚栖身,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政府户籍管理和税役负担,以租地或应雇等为生的人群。又称山棚、寮民。棚民之称,唐代已有。到了明清时代,由于人口激增,原有耕地不足,又由于民户迁徙获得了自由,棚民获得迅速发展,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不同于历代流移觅食或单纯开发土地的流民和唐代以狩猎为生的山棚,其谋生方式与商品货币经济已有较多的联系。 棚民 棚民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他们为了生存,往往成群结队到偏远的山泽之地垦荒、樵采、开矿,过着结棚而居的困苦生活,称棚民。有关棚民的记载,最典型的是清初江西棚民。清初江西的南安、赣州二府,罗霄山周围各县,地处偏僻,土瘠民穷,当时有很多从福建、四川、湖广流徙而来的破产农民(其中大部分是从明朝万历以来的各种流民,以及清初“迁海令”被驱逐的人口)。他们大批聚集在这一带,垦樵和采矿,结棚而居,称为江西棚民。棚民的社会地位极低,倍受欺凌、刁难、敲榨、剥削,经常被官府驱赶,逼使棚民不断起义而反抗,举行武装斗争。清初江西棚民的起义,声势较大。 ☚ 畸零户 投下户 ☛ 棚民 棚民明清时期逃进川、陕、鄂、闽、浙、赣、湘、粤沿边山区的一种流民。因其依山傍谷, 伐木支椽, 加盖茅草蔽风雨, 或筑土屋而居, 故谓之棚民。明代棚民主要分布在川、陕、鄂三省交界山区。这里深山大箐, 雾谷茂林, 物产富饶, 且地处偏僻, 统治薄弱, 为棚民提供了较好的生存场所。棚民多来自江西、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省。永乐(1403—1424)后取道西安、凤翔、商县、郧阳、重庆、夔府、宜昌, 逃亡进山, 成化年间(1465—1487)达到高潮, 为明代流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山区后, 棚民受佃于土著人户, 租种山地数沟数岭, 然后又转招客佃, 把土地租给后来的棚民, 形成地主、招主、客佃多层租佃关系,有少数棚民因此发展成地主。有的棚民受雇于木耳厂、药材厂、木厂、纸厂、铁厂等业主, 从事手工业和多种经营生产活动。部分山区遂由土浮于人变为人浮于土, 棚民为山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明初, 政府严禁流民迁入。明中叶, 对棚民加以繁重赋税和凶暴的劫夺, 激起两次大的起义。到清代,棚民的数量增加,迁入地域扩大,主要分布在闽、浙、赣、湘、粤等沿边山区。棚民多来自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使榛莽之区得到开发,适宜于山区种植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随之在山区推广开来。 ☚ 寮民 城户 ☛ 棚民清朝流寓种山之民。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他们搭棚居住,利用山区的土地、矿物、森林等资源,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其后,逐渐蔓延于广东、湖南、安徽、江苏、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山区。棚民同地主、山主签订租山契约,以租地形式生产。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曾多次爆发棚民反清起义。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棚民的统治,通过户籍的处理,使一部分棚民入了户籍,同时把一部分棚民置于保甲的管辖之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