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棕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棕壤brown soil曾称棕色森林土。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下发育的,处于硅铝化阶段并具粘化特征的土壤。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河北、河南、山西、皖北及鄂西的山地垂直带中也有分布。其成土母质主要为中、酸性基岩风化物及其他无石灰性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淋溶过程,碳酸盐及可溶盐被淋失,黏粒向B层聚积;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分解,形成以水云母、蛭石为主的次生黏土矿物,伴有蒙脱石和高岭石。B层硅铝率3.2左右。全剖面颜色分异不明显,表层呈灰棕色,下部以棕色或浅褐色为主。在自然植被下表层粗有机质含量6%左右。全剖面不含游离碳酸钙,土壤pH5.0~6.5。适宜种植果树和柞树,多种旱作,是北方较好的农业土壤;山坡为林业基地。 棕壤土壤剖面发生层呈黄棕色的一组土壤类群,四川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构成四川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周山地,是四川省重要的林业土壤。全省棕壤面积10.5万平方千米。依其成土条件和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又可分为山地黄棕壤、山地红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和山地灰棕壤 (又称漂灰土),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各土类剖面发生层次清晰,心土层均是黄棕色或暗棕色或灰棕色。有机质含量除红棕壤低于10%外,其余均在10%以上,最高的可达20%以上。土壤均呈酸性反应,漂灰上呈强酸性反应 (pH<4.5)。 棕壤形成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又称棕色森林土。中国棕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4%。棕壤表土层厚约15~20 cm,呈棕灰色或灰棕色,心土层厚约30 ~40 cm,呈棕色。棕壤黏粒的SiO2/R2O3为2.3~2.5,SiO2/Al2O3为3.0~3.4。自然植被条件下有机质含量可达10%以上,平均为5%~6%。pH值约6.5。分6个亚类:典型棕壤、淋定棕壤、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粗骨棕壤。 棕壤也叫“棕色森林土”。暖温带湿润地区落叶阔叶林或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东部等地。中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在暖温带山地褐土带以上和亚热带山地黄棕壤以上也有分布。土壤剖面为棕色或黄棕色,呈中性到微酸性反应。表土层有机质丰富,淀积层质地粘重。土层较厚,自然肥力较高,发展农、林业均相适宜。 棕壤 棕壤属淋溶土纲。是在温暖湿润寒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地带性土壤。是甘肃境内东南部山地主要的森林土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片麻岩、页岩、千枚岩、灰岩等的风化残积、坡积物和第四、第三纪黄、红土等。植被系落叶阔叶与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区域内的气候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温凉、温寒过湿的中高山气候。年平均气温2~6℃, ≥10℃的活动积温为1800~ 600℃。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二是,温暖、温和湿润的低中山气候。年平均气温在 6~13℃, ≥10℃的积暖温为1 800~3 200℃, 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全省共有棕壤土1 380.4万亩, 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03%。其中,耕种的面积为113.31万亩。分布在文县的碧口、范坝,武都县的洛塘、枫相、裕河、康县的阳坝、两河,徽成盆地和陇山山地,岷山、迭山与甘南高原交汇地带。高海拔内的土壤腐殖质层一般厚度达20厘米,室内化验结果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达20%以上,PH值5.1~6.5;低海拔土体的腐殖层较薄,一般为15~20厘米, PH值6. 5~7.5。根据棕壤土成土过程分为棕壤(普通棕壤)和棕壤性土两个亚类。耕作土壤的耕层厚20厘米左右,团粒或团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无石灰反应,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92%,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耕种棕壤分布在林区内距村庄较近,地势较缓,土层较厚的山、谷、阶地上。改良利用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地营造和采伐林木,防止水土流失;更新树种,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和用材林或水源涵养林;增施有机肥料,提倡秸秆还田,改良耕层质地;坡度大于25度的耕种土壤应逐步退耕还林还牧。 ☚ 黄棕壤 暗棕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