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梅曾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进士,以知县用,援例改吏部郎中。居京师二十余年,号为古文大师。晚归主讲扬州书院。曾从姚鼐学,专力桐城派古文,与管同、方东树、姚莹合称姚门四弟子,而管、梅尤为鼐所称许。其散文选声炼色,洗伐极深,故以清淡简朴见长,但笔力嫌弱。多碑版书序一类文字。写景小品,顿挫曲折,颇富文学意味。亦能诗,偶有自然清隽之作。有《柏枧山房文集、续集》、《柏枧山房诗集》、《骈体文钞》等。另编有《古文词略》二十四卷。

☚ 姚莹   龚自珍 ☛
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少好骈文,后与同邑管同就读钟山书院,师从姚鼐,亲得桐城义法,遂致力于古文,与管同、刘开、方东树并称“姚门四弟子”。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进士,以知县候用,改户部郎中。居京师二十馀年,一时治古文者皆从之问义法。道光二十九年,告归,主讲扬州书院。文宗咸丰三年(1853),以太平军攻破南京,避居兴化,又移淮安,寄于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署为馆师。以文著称于时,诗名遂为所掩。诗宗杜、韩及北宋诸家,本桐城诗派风格。其《柏枧山房自序》云:“顾以少好吟弄,长多坎坷,凡为悲欢,萃此楮墨。欲使已灭之迹,按履可寻;不停之声,眠琴如故。”故虽身边琐事,应酬赠答,亦多身世之感。刘声木称:“其于诗也,意欲其深,词欲其粹。一思之偶浅,必凿而幽之;一语之稍粗,必袭而精之”,“故坚致古劲,神锋内敛”,“天机清妙”(《桐城文学渊源考》)。著有《柏枧山房诗集》十二卷,《柏枧山房文集》十九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卷七三,《江宁府志·梅曾竟传》,吴常焘《梅郎中年谱》(《国专月刊》四卷一期)。

☚ 程恩泽   陆嵩 ☛

梅曾亮1786—1856

清散文家。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进士,官户部郎中。晚年告归,主持扬州书院。姚鼐弟子,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居京师20年,求教作文法者不绝,曾国藩早年也曾攀附。论文提倡“因时立言”,要写“人之真”。所作散文雄健浑厚。亦能诗。有《柏枧山房文集》、《柏枧山房诗集》。

柏枧山房文集/柏枧山骈体文钞/梅伯言文钞

☚ 听松庐骈体文钞   柏枧山房文集 ☛

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近代散文家,著《柏枧山房集》31卷。他少喜骈文,后转攻古文,为桐城派的传人,是姚鼐的四弟子之一。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桐城派理论一致,内容上多宣传孔孟、程朱之道,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学观的崇奉者和宣传者。但是,有些论述也还有可取之处:一是认为创作应“随时而变”。他说:“惟窃以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立吾言于此,虽其事之至微,物之甚小,而一时朝野之风俗好尚,皆可因吾言而见之。”又谓:“夫古今之理势,固有大同者矣:其为运会所移,人事所推演,而变异日新者,不可穷极也。”(均见《答朱丹木书》)这种因时而变的观点,尽管本质上是为维护日渐解体的封建制度,但较之方苞、姚鼐的认识是进步些的。其二、梅曾亮还主张创作要真实,要求文如其人。他说“见其人而知其心,人之真者也;见其文而知其人,文之真者也。人有缓急刚柔之情,而其文有阴阳动静之殊。”(《太乙舟山房文集序》)他强调真实的重要,反对“失真”,并将文章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气,与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性格、气质等相互联系起来,他还批评过骈体文的矫揉造作,说它“如俳优登场,非丝竹金鼓佐之,则手足无措。”(《复陈伯游书》)这种批评也是有道理的,与他的“求真”的创作主张是一致的。

☚ 管同   龚自珍 ☛

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上元(今江苏南京)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知县不就,援例改户部郎中。后因弟病告归,主讲扬州书院。晚年馆于河道总督杨以增之署以终。少喜骈文,及游学于姚鼐,与管同友善,乃一变而为散文。其文章义法一本桐城,成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居京师二十余年,笃古嗜学,宗稷辰、朱琦、龙启瑞、王拯等与其游,咸称赏其才。治散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文名颇盛。姚鼐去世后,有继主文坛之势。创作提倡因时立言,认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应以昌明道术、辩析是非为己任。其创作义法虽不脱桐城派窠臼,但也同时注意吸收非桐城派的长处,故其散文虽多选声练色,姿韵安雅,笔力微弱,也不乏雄健浑厚、情理交融之作。著有《柏枧山房文集》等。

☚ 姚莹   龚自珍 ☛

梅曾亮1786~1856Mei Zengliang

modern proser. Works: A Collection of Bojian Mountain House,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