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桡尺骨干双骨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亦称手骨两胫俱断、断臂辅两骨、前臂双骨折。为常见骨折,于中1/3或下1/3处多发。多见于青少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臂骨者,自肘至腕,有正辅二根。其在下形体长大,连肘尖者,为臂骨; 其在上而形体短细者为辅骨,俗名缠骨。叠并相倚,俱下接于腕骨焉。”尺骨是前臂的轴心,通过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与桡骨相连,桡骨沿尺骨旋转。前臂肌肉较多,有伸肌群、屈肌群、旋前肌和旋后肌等。骨折后可出现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位,故整复较困难。治疗桡、尺骨干双骨折要求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若整复不良,将影响前臂旋转功能。若两骨折线在同一水平,向轴心靠拢呈“×”字形移位者,如不纠正,可形成交叉愈合,致使前臂功能丧失。
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产生桡、尺骨干双骨折。《普济方·伤折门》 云:“凡两手臂骨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无碎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则进一步指出:“凡臂骨受伤者,多因迎击而断也,或断臂辅二骨,或唯断一骨,瘀血凝结疼痛。”碰撞、打击、挤压等直接暴力所致者,多发生横断、粉碎骨折或多段骨折,且常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骨折,桡、尺骨两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位。跌仆时手掌着地,暴力沿桡骨纵轴向上传导,在桡骨中、上段发生横断或斜骨折后,残余暴力通过向下斜行的骨间膜纤维牵拉尺骨,造成尺骨斜骨折,骨折线多不在同一个水平位上,尺骨骨折线往往低于桡骨骨折线,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少,若成角移位较大,骨折端可刺破皮肤而形成开放性骨折。在儿童多产生下1/3段青枝骨折,桡骨骨折线高于尺骨骨折线。前臂被旋转机器绞伤,或跌倒时手掌着地,躯干过度倾斜、扭转,致前臂遭受扭转间接暴力,多发生螺旋或斜骨折,尺骨骨折线高于桡骨骨折线。
伤后前臂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前臂旋转功能障碍,重叠移位严重时,患臂缩短。儿童青枝骨折则仅有成角畸形。X线照片应包括肘、腕关节,除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外,还可了解上、下尺桡关节有无脱位。
闭合骨折及伤口较小且经清创后的开放性骨折,可作手法整复。陈旧性骨折,旋转、重叠移位不大者,可考虑作手法折骨后整复。中1/3骨折,若其中有一骨干为横形或锯齿形的稳定性骨折,而另一骨干为不稳定的粉碎骨折或斜骨折时,应先整复稳定性骨折。若双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时,对上1/3段骨折,则先整复尺骨,对下1/3段骨折可先整复桡骨。对中1/3段,若两骨干骨折的稳定性相同,一般先整复易于摸认捉捏的尺骨。若有一骨干骨折背向侧方移位者,应先整复有背向侧方移位的骨折。
整复时,患者仰卧,患肩外展90°,屈肘90°,两助手行拔伸牵引。上1/3骨折,前臂应置于旋后位;中、下1/3骨折,则前臂应置于中立位进行拔伸,以矫正旋转、成角和重叠移位。如骨折段互相成角向轴心靠拢移位时,医者可行挤捏分骨。横或短斜骨折,有侧方移位者,医者一手捏持住近骨折端,另一手捏持住移位的远骨折端,将骨折突起处按捺平整,如重叠移位未获改善,可改作反折捺正手法。斜或螺旋骨折,有背向移位,医者持住近、远两骨折段,沿原旋转移位的途径,使远骨折段绕近骨折段旋转使两骨折面接触,再用挤捏法,使两骨折面紧密吻合。如为儿童青枝骨折,有成角移位者,在拔伸下,医者用手掌在成角侧角顶部位向下按压,并使矫枉稍过正,以免弹回再移位。若复位前桡、尺骨相互靠拢者,可用分骨垫放置在两骨之间; 若骨折原有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可用二垫或三垫固定。各垫放置妥当后,依次放上掌、背、桡、尺侧夹板,掌侧板由肘横纹至腕横纹,桡侧板由桡骨头至桡骨茎突,尺侧板自肱骨内上髁下达小指掌指关节处,背侧板由鹰嘴至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掌、背两侧夹板要比桡、尺两侧夹板宽。缚扎后,再用前臂带柱托板固定,屈肘90°,三角巾悬吊,前臂原则上放置中立位。儿童青枝骨折固定3~4周,成人固定6~8周,待骨折临床愈合后始可拆除夹板。
功能锻炼,初期鼓励患者作握拳、手指屈伸活动及上肢肌肉舒缩活动。中期作肩、肘、腕关节轻度活动,如箭步云手等,但不宜作前臂旋转活动。后期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解除固定后作前臂旋转活动。
药物治疗,早期以活血化瘀为主,内服桃红四物汤、活血止痛汤,或一盘珠方加三七、桑枝,外敷弃杖散、消瘀止痛膏; 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内服正骨紫金丹、八厘散、驳骨丹等,外用驳骨散或接骨膏; 后期宜调理气血、补养筋骨,内服生血补髓汤、肢伤三方或健步虎潜丸。如有关节僵硬,动作不灵用五加皮汤或海桐皮汤熏洗,或外搽活血酒等以通络活血。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 桡骨干骨折   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

为常见骨折,于中1/3或下1/3处多发。多见于青少年。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产生桡、尺骨干双骨折。碰撞、打击、挤压等直接暴力所致者,多发生横断、粉碎骨折或多段骨折,且常合并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骨折,桡、尺骨两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位。跌仆时手掌着地,暴力沿桡骨纵轴向上传导,在桡骨中、上段发生横断或斜骨折后,残余暴力通过向下斜行的骨间膜纤维牵拉尺骨,造成尺骨斜骨折,骨折线多不在同一个水平位上,尺骨骨折线往往低于桡骨骨折线,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少,若成角移位较大,骨折端可刺破皮肤而形成开放性骨折。伤后前臂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有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前臂旋转功能障碍,重叠移位严重时,患臂缩短。儿童青枝骨折则仅有成角畸形。
闭合骨折及伤口较小且经清创后的开放性骨折,可作手法整复。整复时,患者仰卧,患肩外展90°,屈肘90°,两助手行拔伸牵引。上1/3骨折,前臂应置于旋后位;中、下1/3骨折,则前臂应置于中立位进行拔伸,以矫正旋转、成角和重叠移位。如骨折段互相成角向轴心靠拢移位时,医者可行挤捏分骨。横或短斜骨折,有侧方移位者,医者一手捏持住近骨折端,另一手捏持住移位的远骨折端,将骨折突起处按捺平整,如重叠移位未获改善,可改作反折捺正手法。斜或螺旋骨折,有背向移位,医者持住近骨折段旋转使两骨折面接触,再用挤捏法,使两骨折面紧密吻合。如为儿童青枝骨折,有成角移位者,在拔矫枉稍过正,以免弹回再移位。若复位前桡、尺骨相互靠拢者,可用分骨垫放置在两骨之间;若骨折原有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可用二垫或三垫固定。各垫放置妥当后,依次放上掌、背、桡、尺侧夹板,掌侧板由肘横骨内上髁下达小指掌指关节处,背侧板由鹰嘴至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掌、背两侧夹板要比桡、尺两侧夹板宽。缚扎后,再用前臂带柱托板固定,屈肘90°,三角巾悬吊,前臂原则上放置中立位。儿童青枝骨折固定3—4星期,成人固定6—8星期,待骨折临床愈合后始可拆除夹板。
功能锻炼,初期鼓励患者作握拳、手指屈伸活动及上肢肌肉舒缩活动。中期作肩、肘、腕关节轻度活动,如箭步云手等,但不宜作前臂旋转活动。后期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解除固定后作前臂旋转活动。

☚ 桡骨干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 ☛
000249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