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将领桓温领导的北伐战争。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上书要求北伐,恢复中原,晋采纳其建议,但派殷浩等加以牵制。永和五年(349年)桓温北伐前秦,攻抵霸上,因无粮饷退回。永和十二年(356年)再次北伐,攻克洛阳,屡请还都,遭到士族反对,洛阳得而复失。太和四年(369年),北伐前燕,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道被截,大败而归。
桓温北伐
桓温(312—373),东晋谯国龙亢 (今安徽怀远西) 人。字元予。晋明帝婿,拜驸马都尉,累迁至徐州刺史,后出任荆州都督,握长江上游兵权。346年冬,出兵灭成汉,从此威名大震。温有雄才,志在收复中原。同时,他也企图通过北伐,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先后于354、356、369年三次进行北伐。第一次攻入关中,进至长安 (今陕西西安) 附近,以军粮不足而退; 第二次,收复洛阳,屡请还都,为士族所反对; 第三次曾连败前燕,但均因军粮不济而退兵。还朝后仍专朝政,于371年废皇帝司马奕,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身份镇姑熟(今安徽当涂),不久病死。其三次北伐曾给予氐族、羌族、鲜卑族的统治者以一定的打击,客观上支持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反压迫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