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桓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桓温312—373

东晋大将。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之婿,袭爵万宁男。初任琅邪太守,累迁至荆州刺史,掌握长江上游兵权。永和四年(348年)出兵灭蜀,进位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为树立威望,获得更高权位,曾多次上书,请求北伐。朝廷为抑制温,遂先后命褚裒(pou)、殷浩北伐,但皆败。永和十年(354年)温第一次北伐,进攻前秦,兵抵关中,当地父老持牛酒相迎,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以军遭挫败,且粮食缺乏,被迫退兵。永和十二年(356年)第二次北伐,攻占洛阳,屡请穆帝还都,但为大族反对。遂修复晋室皇陵,留兵镇守而还。晋位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和四年(369年)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连战皆捷,到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尽退军,途中又受挫。太和六年(371年)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兵屯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断朝政,欲夺取帝位,未及实现即病死。

桓温

桓温

即《老婢讽桓温》。

☚ 老婢讽桓温   似而不似 ☛

桓温312—373

东晋大将。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之婿。初任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永和三年(347年),率军入蜀,灭成汉,声威大振。永和十年(354年),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前秦苻健军,直抵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前秦都城,今陕西西安),退返襄阳(今湖北襄樊)。永和十二年(356年),率军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太和四年(369年),率步骑五万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前燕截断晋军粮道,被迫退军。三次北伐,终未成功。回朝后,控制朝政,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未几死。

桓温

桓温312—373

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 人,父宣城太守桓彝。温豪爽有风度,姿貌甚伟。15岁时,父彝被江播等人杀害,温枕戈泣血,志在复仇。至18岁,江播已死,其子彪兄弟三人居丧。温诈称吊丧,进庐杀死江彪,并追杀二弟,时人称之。尚明帝女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袭爵万宁男,除琅邪太守,累迁徐州刺史。庾翼死,以温为都督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永和二年(346)温率众西伐,灭成汉。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桓温率步骑四万,一直打到关中,在蓝田大败前秦军队,进军灞上。关中父老持牛酒欢迎晋军,老年人流着泪说: “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官军!”因前秦坚壁清野。晋军乏食,被迫退兵。永和十二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攻占了洛阳。温向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帝皇及达官贵人均偏安江南,不愿北还。其后桓温回师,洛阳又被前燕攻占。太和四年 (369),温第三次北伐,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而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晋军粮道,温只得退兵。晋军在退兵途中遭到前燕骑兵追击,死三万余人 温因北伐失败,名实锐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太和六年,温乃废晋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遂专擅朝政。后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 。宁康元年 (373),温病死。以其弟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三州诸军事,杨、豫二州刺史。

☚ 王导   谢安 ☛

桓温312—373

东晋名将。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明帝婿。穆帝时任荆州刺史,握长江上游重兵。永和三年(347年)灭成汉,威名大震。先后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太和四年(369年)三次北伐,曾入关中,下洛阳,攻前燕,均因军粮不继而退。太和六年(371年)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制朝政,旋病故。

桓温312~373

东晋大臣。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明帝婿。永和元年(345年),任荆州刺史。太和六年(371年),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死后由弟冲继任。

桓温

桓温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二年(346)率兵西伐,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进,连败前秦军。十二年,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二州军事。二次北伐,抵伊水,与姚襄距水而战,大败姚军、收复济阳。封南郡公。后加授并、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马。太和四年(369)任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史。率兵五万,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粮道被前秦断截而败归。咸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后废司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有文集20卷传世。

☚ 桓彝   桓豁 ☛
桓温

桓温312~373

东晋大将。谯国龙亢(今安微怀远西)人。字元子。明帝婿。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北伐, 在兰田大败前秦军队,进军至长安附近的灞上。关中人民听说晋军到来, 争持牛酒欢迎,有的老年人感泣说:“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卒因军粮不济,被迫退军。以后他又两次北伐, 均以失败告终。

☚ 昙摩掘多   竺道生 ☛

桓温312—373

东晋大臣,晋明帝婿。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温颇具雄略。永和元年(345),任荆州(今湖北襄阳)刺史,继庾氏之后掌长江上游兵权。永和三年(347),灭成国,威名大震,继而攻前秦入关中,因军粮不足而退,永和十二年(356),收复洛阳,屡请还都,为士族反对。太和四年(369)攻前燕至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又因粮运不继授挫而还。太和六年(371)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死后,弟桓冲继任。

桓温312—373

东晋大臣。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明帝婿。颇具雄略。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任荆州刺史,继庾氏握长江上游兵权。永和三年灭成汉,威名大震。继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 收复洛阳, 屡请还都,为士族所反对。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攻前燕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因粮运不继,受挫而还。他本借北伐立威,失败后名声大减。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专擅朝政。死后由弟沖继任。

桓温312—373

字元子。东晋谯国龙亢(安徽怀远西)人。明帝婿。永和元年(345)为荆州刺史。永和三年击灭成汉后屡请北伐,欲借此自高身价,代晋称帝。东晋君臣惧其成功,权重难制,多方阻止。永和九年殷浩北伐失败后,他于次年率军四万,由江陵取道襄阳,讨伐前秦,兵锋直达长安(陕西西安)东面的霸上。在前秦坚壁清野战略下,因粮运不济而退兵。永和十二年第二次北伐,兵出江陵,直扑河南,击溃姚襄,收复洛阳,建议还都,为东晋君臣所拒。不久洛阳为前燕所占。太和四年(369),率军五万第三次北伐,兵出姑熟(安徽当涂),取道金乡(今属山东),连战皆捷,直达枋头(河南浚县西南),前燕恐慌异常,亦因粮运不济而退兵,在襄邑又遭前燕慕容垂的伏击,丧师三万,收复不久的淮北地区全部丢失。其后致力于争权,于太和六年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任大司马,专擅朝政。咸安二年(372),求加九锡。次年病死。

桓温

(東晉·永嘉六年——寧康元年 312~373) 譙國 (今安徽龍亢)人。字元子。宣城太守彝子。明帝(司馬紹)時,拜安西將軍,除荆州刺史。西伐蜀,領征西大將軍,内外大權一時盡歸之。升平(357—361)中,改封南郡公,加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 (369) 領平北大將軍,兼徐、兖二州刺史,總督内外諸軍事。欲篡逆未遂,病殁。追贈丞相。温工臨池,字法淳古無俗韵,若快馬入陣,屈伸隨人。唐竇皋《述書賦》曰: “元子正、草,厚而不倫,若遣翰墨,猶帶真淳。似山林之樂道,非玉帛之能親。”北宋《宣和書譜》曰:“温墨迹見于世者尤少,然頗長于行、草,字勢遒勁,有王、謝之余韵。”書有 〈大事帖〉 等。其子玄亦為一代風流。


桓温 〈大事帖〉 (局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