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腺体glands of mulberry silk-worm产生特殊生理活性物质并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组织。蚕的腺体除前胸腺、咽侧体(见桑蚕激素)外,尚有下列6种生理作用尚未确定的腺体。 绛色细胞 又称气门下腺,位于腹部气门内方,各气管丛的基部,在横走气管下靠近真皮细胞处。由一群大约有20~50个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单一细胞,以结缔组织和气管分枝串连成葡萄状。细胞淡黄色。小蚕期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蚕期成树枝状,到熟蚕期分枝成网状,化蛹后退化消失。细胞质中含有糖、脂肪及蜡质等,易为曙红染色。眠中出现液泡,眠起消失。 食道下腺 在第1胸节食道的腹面中央,呈白色带状体,两端有韧带支持,由数个具有不整形核的细长细胞结合成片状,再相互连接构成腺体。细胞质内周期性地出现液泡,故有分泌作用。其分泌颗粒属蛋白质。 围心细胞 白色扁平而形状很不规则的细胞,分布在背血管内外侧,或成带状夹杂在翼肌中。细胞内通常有2个或2个以上的核。起蚕期的细胞较小,以后逐渐增大,盛食期最大。各眠眠期,结茧中及化蛹后第8日前后行直接分裂,形成含有2~6个核的多核细胞,到各龄盛食期或化蛹初期才完成细胞体的分裂而成单核细胞。在幼虫末期达生长极度的围心细胞,至化蛹后3~5日解离消失,幼龄细胞则在化蛹第7日前后开始核的直接分裂,接近化蛾时核的轮廓清楚,核内染色颗粒增多,有核1~6个。 周气管腺 是一种多细胞的带状体,分布在纵走气管的内侧,从头部开始一直到腹部第8环节。其分枝情况因前后不同,在腹部者分枝较多而成网状。细胞扁平,细胞质成颗粒状,核形不正,稍带树枝状。细胞的大小和数目随发育而增加,各龄起蚕时较小,盛食期最大; 细胞核在各龄蜕皮前行直接分裂,此时可见含有2~3个核的细胞,盛食期因细胞体的分裂而成单核细胞,成虫时仍有存在。 口下体 也称咽喉下腺,在头部内,位于口腔腹面,成带状小体,两端细中央膨大,正中线有小的皱缢。腺体由长形大核的椭圆形细胞集合而成。 气门下粒状组织 位于腹面横走气管前方 (与位在腹面横走气管后方的绛色细胞相对),在气管丛的腹面成群存在,各气门粒状组织由约有100~300个细胞连结而成的细胞群,比绛色细胞小,约为它的直径的1/6。从蚁蚕至成虫通常都有存在,上蔟中腺体特别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