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脂肪体fat body of mulberry silk-worm蚕的重要中间代谢和贮藏器官,遍布于体壁下消化管周围的各器官之间,以韧带与肌肉或器官相连接。在脂肪体表面有气管分布,以供给氧气并保持一定的位置。 脂肪体的形状和分布 幼虫的脂肪体一般为白色片状组织,在形状上有纺锤状、带状、小球状和块状等。成虫的脂肪体是在蛹期重新形成,其形状与幼虫相同。 脂肪体分布于头、胸、腹3部,腹部较多,头部最少,其数量在同一个龄期中,前半期较少,后半期较多,特别是起蚕很少,食桑后脂肪细胞逐渐增大,并分裂增多,到眠前最多。脂肪体由于分布位置不同,其形状和大小有所差异,在体壁与肌肉之间的脂肪体多带状,细胞较小,脂肪球较少。分布在消化管周围的脂肪体多纺锤状,细胞较大,脂肪球较多。分布在生殖腺周围与消化管周围的脂肪体相似,但脂肪球较少。分布在背血管两侧和神经系两侧的脂肪体多纺锤状,细胞较大,富有脂肪球及蛋白质颗粒。在同一环节中,分布于背血管两侧和腹部神经节周围的脂肪体层较厚,特别是第6腹节的脂肪体更为发达。成虫的脂肪体以腹部分布最多,头、胸部较少。 脂肪体的组织构造 脂肪体由许多脂肪细胞聚合而成,表面包有一层薄膜。在小蚕期脂肪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蚕期呈4~6角形,这些细胞通常是单核细胞,往往也有两个以上的多核细胞,特别是在眠中形成树枝状的分枝核。在2龄蚕脂肪体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染色性不同的两种颗粒,一种是易被天青兰-B染色的微小圆形蛋白质颗粒,颗粒直径为1.4~5.2微米;另一种是染色性差、空泡状、大小不一定的颗粒,多数呈卵圆形,颗粒体积为3.9~5.2×6.5~13×23.4微米。 脂肪体内含有脂肪、糖原、蛋白质及维生素C等,其中的脂肪,一部分由食物中脂肪经消化吸收通过血液运送而来,大部分从蚕体中其它物质如糖类转化而来。糖原和蛋白质来自血液中所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维生素C来自食物或脂肪体内合成。蛹体内的脂肪是由软脂酸、油酸、亚麻油二烯酸(亚油酸)和亚麻油酸(亚麻酸)所组成。此外,蛹的脂肪体中堆积着大量的尿酸盐结晶物。 脂肪体的生理作用 循环的血液,川流不息地通过脂肪体间隙时,血液内一部分营养物质被脂肪体吸收。所吸收的葡萄糖,大约有50%用于能的消耗,其余50%中的3/5用以合成脂肪,2/5合成蛋白质和糖原或海藻糖。脂肪贮存在脂肪体内,供眠期、蛹期和成虫期能量的消耗。所合成的蛋白质则除一部分转入血液外,另一部分留存于脂肪体内。合成的糖原贮于脂肪体内,除供蛋白质和其它物质合成所需能量外,还调节血糖的含量。幼虫的表皮成分与糖原很类似,而外层脂肪体愈近真皮所含的糖原量愈多,在催眠期和眠中,脂肪体含有大量的糖原,至蜕皮前新皮形成过程中,糖原量逐步减少,说明脂肪体内贮藏的糖原与新皮形成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养蚕和蚕种生产上应注意幼虫在适当温湿度下,良桑饱食,使脂肪体充分发达,以储蓄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蚕的生长发育,保证蚕茧丰收,蛹体强健,卵质优良。在蛹期,脂肪体解离成为漂浮于血液中的单细胞,马氏管的排泄活动因改组而终止,体内代谢作用产生的尿酸,以尿酸盐结晶的形态积贮于脂肪体细胞中,这些尿酸盐结晶逐步转移到直肠囊,化蛾后作为蛾尿排出体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