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化性voltinism of mulberry silkworm桑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世代数多少的一种特性(见桑蚕滞育)。因品种不同,在一年内只发生1代就产下滞育卵的称1化性品种; 发生2代,即第1代产不滞育卵,第2代才产滞育卵的称2化性品种; 一年内发生3代以上的,通称多化性种。热带地区如中国的海南岛,甚至有一年发生8个世代、仍不滞育的多化性品种琼山和海南等。 化性是一个重要的性状,1化性品种幼虫期经过长,蚕体大,茧丝质优良,但一般体质虚弱,对高温多湿不适应,适于温带地区饲养。2化性品种幼虫期经过比1化性品种短,体质强健,茧丝量稍差,现行品种大都是2化性品种经过改良,导入了1化性品种优良的茧丝质性能而育成的品种,适于温暖地带和夏秋蚕期饲养。多化性品种幼虫期经过时间极短,体质极强,蚕茧小,丝量少,茧丝纤度细,分离细纤维少,丝质稍差,第1、2世代几乎只产不滞育卵,末代较多产滞育卵,但有全年产不滞育卵的品种。 化性除决定于遗传性外,温度、光线等外因也能引起化性变化,在胚胎发育后期影响特别显著,其发生机理很复杂。1化性种不论催青温度高低,一般在化性方面不起变化,但是若施以人工刺激(见蚕种即时浸酸、蚕种冷藏浸酸),在年内可重复孵化。将2化性种催青后期保护在25℃以上时,即表现1化性蚕; 若保护在15℃左右,则表现2化性蚕,产不滞育卵; 若保护在20℃的中间温度时,则滞育卵和不滞育卵混合产出。光线和湿度的影响比温度次要,即在中间温度(20℃)催青的情况下,每日有17~18小时普通光线照射时,可促使多产滞育卵。湿度高时,也有促使产滞育卵的倾向。利用这种特性,可人为地使2化性种的蚕卵产生具有1化性蚕或2化性蚕的性状。除胚胎发育中温度等环境条件对化性变化的影响外,在卵期尚未决定其化性的情况下,幼虫期和蛹期的温度和光线等对化性也有一定影响,即小蚕期高温(25℃以上),大蚕期及蛹期低温(25℃以下)时,多产滞育卵,反之,易产非滞育卵。光线的明暗与温度的高低对化性变化有一致的效果,即小蚕期明亮,大蚕期和蛹期黑暗时,多产滞育卵。饲育中桑叶叶质好坏,对产下卵的化性也有影响,一般营养条件不良时,有多产不滞育卵的倾向。多化性种若要使其产滞育卵时,可用25℃以上高温、长光照催青,小蚕期25℃以上高温,大蚕期用20~24℃低温、短光照饲育。 产下的蚕卵是否滞育,即当年能否孵化,取决于蛹期咽下神经节是否分泌滞育激素,如在刚化蛹后,立即摘除原可产滞育卵的蚕蛹的咽下神经节,则化蛾后产不滞育卵,但如对这种蛹再移植进咽下神经节时,又能转化为产滞育卵的蚕蛾。另一方面,脑对化性也有决定作用,在摘除产滞育卵蚕蛹的脑后,这种蛹化蛾后,仍产不滞育卵。又如果切断连结脑和咽下神经节的咽侧神经索,就会出现产下卵的滞育性发生变化的情况。说明咽下神经节分泌滞育激素而决定化性,咽下神经节的这种功能受脑所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由激素引起,而是由神经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