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花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花溪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寻西山隐者不遇 下一篇:征人怨 → 诗词简介: 这首诗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心情。桃花溪,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写成的。 首句写景,那山溪之上的飞桥,在袅袅升腾的山野云烟中时隐时现,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交相映衬,动静和谐,幽深的景色中显示出了一种朦胧美。接着以人物入景,石矶西畔诗人在询问渔人: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那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可是从桃花源流出来的?它的洞口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以问句结尾,引发读者对桃花洞的美好遐想,诗意清远含蕴,悠然不绝。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①,石矶西畔问鱼船②: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作者小传】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初为常熟尉,后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善草书,嗜酒,常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有时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又尊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号为“三绝”。颜真卿曾求教于张旭,旭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张怀瓘《书断》卷三、僧适之《金壶记》卷中。其诗“亦清逸可爱”(杨慎《升庵诗话》),以幽深婉曲见长,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子”。今存诗十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桃花溪: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源出桃源山,山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洞口有水,与桃花溪合流入沅江,相传是东晋陶渊明记桃花源的遗址。诗中因桃花溪而及桃源洞,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写景隐约幽深,奇妙而真切,末以问句作结,引人遐想无穷。 【注释】 ①隐隐:不分明貌。飞桥:架在高处的桥。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桃花溪 题解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①。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②? 注释 ①石矶:水边的大石。 ②桃花两句:作者认为“随流水”的桃花是由桃花源流出,进而生出桃花源在哪里之问。 赏读 “隐隐飞桥隔野烟”,诗歌起笔就写出了一幅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的境界。深山野谷中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隐约可见,似有似无,很明显这是诗人在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二句写近处的景象。一块巨大的石头西侧,停泊着一只小渔船,诗人伫立在这块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露出一种心驰神往的情态。第三句是诗人向往之情的进一步流露,诗人不禁发问:桃花源水定是从桃源之洞流出来的,那洞究竟在哪里呢?有一种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让人们引起对美妙景象的遐想。尾句以问句收结,意味无穷无尽。 这首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通过多层次的动态描写,再现了桃花溪优美、秀丽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清新、幽静的境界。 桃花溪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洞迤北。传说即晋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当地有桃源山、桃源洞、桃花溪。景色清幽。唐代诗人张旭有《桃花溪》,即指此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