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花源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散文篇名。东晋陶渊明作。是《桃花源诗》之序。文章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幽美而淳朴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体省净,用语自然,描绘桃源景象亲切逼真,宛然如画,令人读后恍如身临其境,常被后世引为故实,历来为人传诵。

☚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李崇恕作。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著录,谓有清光绪五年(1879)寓形斋刊本。

☚ 秋梦   镜中圆 ☛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晋代寓言。陶渊明著。《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同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楚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同津者。

☚ 格物   桃符与艾人 ☛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约作于永初二年 (421)。其时作者已归隐田园16年之久。作者生活于晋宋历代之际,内战频起,生活动荡,目睹社会的种种黑暗,深感回天乏术。于是,凭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体验,在本文中创造了一个与现实对抗的人人“怡然自乐”的理想境界桃花源。
 本文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渔人甚异之”,是导入桃花源的一个前奏,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绘缘溪所见的优美景色。但仅这样欣赏是不够的,更值得注意人的反映: “忘路之远近”,“甚异之”。正是渔人的这些感觉,使首段的色彩在明丽之中,又蒙上一层扑朔迷离、恍恍惚惚的梦幻情调,产生了强大的悬念性,迫使你“复前行”,再看下去。第二部分至“不足为外人道”止,详写渔人入桃花源所见人情、民俗、风光。人情淳朴热情,民俗世代相袭,风光则纯写人文景观的秩序井然、和平恬静。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中也包含着与第一部分相同的梦幻情调,使读者有恍如隔世之感。第三部分收尾写后人对理想境界的寻访而不可得,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理想境界的非现实性。
 本文深刻传达了中古文人的人生理想。在艺术上,写一个虚拟的存在,但虚境实写,实写又始终不忘其虚,因而全文如梦似真,虚虚实实,使读者如同时置身梦境与现实之中。布局上则是回环往复,曲折幽深。文势的每一次发展都使人有一种强烈的阅读的新鲜感。

寓言《桃花源记》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誌,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①太元:晋孝武帝(司马矅)年号。②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③扶:沿。向:从前。向路:刚才进来的路。④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士。
 【意译】
 晋太元年中,武陵郡的一个捕鱼人,一天,沿着溪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两岸数百步,没有一棵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纷披,这渔人很奇怪,又往前走,一直到水的源头,才将这桃花林走完,前面是一座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渔人丢下船,从小口进去。洞口很狭窄,仅仅能让一人通过,往前走了数十步,方才豁然开朗,只见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活的农田,清丽的池塘,清翠的桑竹,小路纵横,鸡犬相闻,其中来往耕作的男男女女,衣着都像是从前时代的人,无论是白发老翁,或是垂发小孩,全都陶然自乐。他们看见这个渔人,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回答,这些人又都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杀鸡摆酒款待。村中人听说来了一个渔人,都来问讯。他们自称祖上避秦时祸乱,率妻子儿女和乡里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便与外面整个社会断绝了往来。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时代,村中人竟不知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将自己知道的外界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村中人。村中人听了他的话,都叹息。他们又各自请渔人上自己家,拿出酒食招待他。过了几天,这个渔人辞别离开了桃花源,村中人都关照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起。”渔人走出村子,找到了自己的船,便沿着刚才的来路回去,处处作了标记。到了武陵郡,往太守那里说了如上情况,太守当即派人随渔人去寻桃花源,寻找渔人作的标志,竟然迷了路。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读书人,风闻这件事,欣欣然计划前往,事情尚无结果,刘子骥竟病死,以后,便再没有过问桃花源去处的人了。
 【解说】
 武陵人捕鱼误入的桃花源,便是晋宋诗人陶渊明心驰神往的理想国。这里,生活着一群葛天氏之民,他们与当时的乱世完全隔绝,和蔼诚朴,与世无争,带着原始的清静与淳厚。自此,“桃花源”便成了虚幻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词,一切企图逃避现实的人们,常常幻化着各自不同的“桃花源”,以求摆脱现实的困扰,寻得灵魂的安顿。然而,理想世界纵然有着无限绮丽的风光,但它毕竟属子虚乌有,现实虽然是丑陋、残酷,但它却非常强大,跻身官场的陶渊明,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梅霜竹节, 固令人一叩其芬芳,但那个超脱尘世的桃花源,除了武陵捕鱼人的偶然误入,谁人又寻得到它?陶公对光明的向往,虽是一片虔敬,虚幻的世界给他烦扰的灵魂多少来了点安慰。但是,他还是要在那个不尽人意的现实中生活下去。披阅陶渊明的诗作,颇不乏愁云惨淡的慨叹。可见,理想世界并不能把陶渊明从现实中完全拯救出来, 他有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自得, 更有“造夕思鸡鸣,及景愿乌还”愁苦的煎熬。人应该有理想,但也应该正视现实,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强大。这是我们不得不折服的事实。
 【相关名言】
 理想, 表示不满意的方法。

——法国·瓦莱里


古典文学作品《桃花源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2〕,武陵人捕鱼为业〔3〕。缘溪行〔4〕,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6〕
 林尽水源〔7〕,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9〕。土地平旷〔10〕,屋舍俨然〔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2〕;阡陌交通〔13〕,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4〕。黄发垂髫〔15〕,并怡然自乐〔16〕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7〕,具答之〔18〕。便要还家〔19〕,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1〕,率妻子邑人〔22〕,来此绝境〔2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5〕,皆叹惋〔26〕。馀人各复延至其家〔27〕,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8〕。”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29〕,处处志之〔30〕。及郡下〔31〕,诣太守〔32〕,说如此〔3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34〕,遂迷〔35〕,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36〕,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7〕。未果〔38〕,寻病终〔39〕。后遂无问津者〔40〕

 〔1〕本文是陶渊明晚年的重要作品,约写于五十七岁时。作者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理想。“记”后有《桃花源诗》一首,今略。
 〔2〕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公元376~396)。
 〔3〕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4〕缘:沿着。
 〔5〕英:花。缤纷:纷繁。
 〔6〕穷:尽。
 〔7〕林尽水源:桃花林尽头就是溪流源头。
 〔8〕才通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豁然开朗:开阔明亮。
 〔10〕平旷:平坦空旷。
 〔11〕俨(yan)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道。南北曰阡,东西曰陌。交通:交错。
 〔14〕悉:全,都。
 〔15〕黄发垂髫(tiao):指老人和儿童。老年人发色转黄,故以黄发指老人。儿童头发下垂,故以垂髫指儿童。
 〔16〕并:全都。怡(yi)然:快乐的样子。
 〔17〕问所从来:问(渔人)从哪儿来。
 〔18〕具:全部,一一。
 〔19〕要(yao):同“邀”,约请。
 〔20〕咸:都。
 〔21〕先世:祖先。
 〔22〕邑人:同乡人。
 〔23〕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4〕无论:更不用说。
 〔25〕此人:指渔人。为具言:为(桃花源中人)详细述说自己知道的一切。
 〔26〕叹惋:感慨叹息。
 〔27〕延:迎请。
 〔28〕不足:不值得。外人:桃花源外的人。
 〔29〕扶:顺着。向路:来时走的路。
 〔30〕志:标记。
 〔31〕及:来到。郡下:郡城。
 〔32〕诣(yi):拜见。
 〔33〕说如此:告诉这种情况。
 〔34〕向所志:原先记下的标记。
 〔35〕遂迷:竟然迷路。
 〔36〕南阳: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晋代隐士,好游山水,事载《晋书·隐逸传》。
 〔37〕规往:计划前去。
 〔38〕未果:没能实现。
 〔39〕寻:不久。
 〔40〕问津:本义为询问渡口,这里指探访桃花源的路。
 出于对东晋动荡混乱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安定平静生活的向往,陶渊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这与他受老子“小国寡民”、“绝圣弃智”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也与魏晋以来反儒家名教而倡返归自然的思潮一脉相承。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虽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通过陶渊明的艺术创造,却给人们留下了一篇冲淡自然、风景如画、叙事婉转、意境幽远的优秀散文作品。

桃花源记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桃花源记

 题解
 本文选自《靖节先生传》,原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桃花源诗》和这篇小记,都表现了陶渊明不满当时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这正是后来好些封建文人津津乐道世外桃源的原因。
 本文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当时,他已归隐乡间16年了。年轻时他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他所处的时代却是战争频仍,政治腐败,生产凋敝,生灵涂炭,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他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门阀制度,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权,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家境早已破败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于是便产生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决辞去上任仅81天的彭泽令,长期隐归田园躬耕僻野。后得知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产生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刻画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应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地方有一位靠捕鱼为职业的人。他撑船沿着溪水前进,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没有其他树,香花鲜艳美丽,有的纷纷飘落。捕鱼人对这片景色感到很惊奇,他继续向前划去,想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看个究竟。
 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就在那里看见一座山。山有小洞,洞内隐隐约约有些亮光。捕鱼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很窄,刚能走过一个人;再往前走几十步,一下子便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里面土地平整空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漂亮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子里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相互听得到。人们在里面来来往往,耕田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和洞外的人完全一样。头发花白的老人,垂着短发的小孩,都笑嘻嘻地愉快得很。
 那里的人见到捕鱼人,非常惊奇,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捕鱼人把自己的经过都告诉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做客,置酒杀鸡做饭来招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跑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了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和外面的人断了往来。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什么魏、晋了。捕鱼人就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一告诉他们,大家听了都感慨叹息。其余的人也各自把他请进家里,摆出酒饭来招待他。捕鱼人住了几天,便辞别众人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道:“我们的情况不值得和外人去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那条船,就沿着来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作了标记。他到了武陵,便到太守那里,如此这般说了他发现桃花源的事。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去,寻找从前所作的标记,但已分辨不清了,再也找不到那条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格高尚的人,他听说这件事,很高兴地打算去寻找。还没有实行,不久,他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询问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赏读
 文章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这个理想的图景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质实又虚幻。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如现目前,且充满人情味,虚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法追寻。这就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全文想象奇特,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

寓言“桃花源记”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誌,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①太元:晋孝武帝(司马矅)年号。②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③扶:沿。向:从前。向路:刚才进来的路。④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士。
 【意译】
 晋太元年中,武陵郡的一个捕鱼人,一天,沿着溪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两岸数百步,没有一棵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纷披,这渔人很奇怪,又往前走,一直到水的源头,才将这桃花林走完,前面是一座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渔人丢下船,从小口进去。洞口很狭窄,仅仅能让一人通过,往前走了数十步,方才豁然开朗,只见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活的农田,清丽的池塘,清翠的桑竹,小路纵横,鸡犬相闻,其中来往耕作的男男女女,衣着都像是从前时代的人,无论是白发老翁,或是垂发小孩,全都陶然自乐。他们看见这个渔人,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回答,这些人又都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杀鸡摆酒款待。村中人听说来了一个渔人,都来问讯。他们自称祖上避秦时祸乱,率妻子儿女和乡里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便与外面整个社会断绝了往来。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时代,村中人竟不知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将自己知道的外界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村中人。村中人听了他的话,都叹息。他们又各自请渔人上自己家,拿出酒食招待他。过了几天,这个渔人辞别离开了桃花源,村中人都关照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起。”渔人走出村子,找到了自己的船,便沿着刚才的来路回去,处处作了标记。到了武陵郡,往太守那里说了如上情况,太守当即派人随渔人去寻桃花源,寻找渔人作的标志,竟然迷了路。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读书人,风闻这件事,欣欣然计划前往,事情尚无结果,刘子骥竟病死,以后,便再没有过问桃花源去处的人了。
 【解说】
 武陵人捕鱼误入的桃花源,便是晋宋诗人陶渊明心驰神往的理想国。这里,生活着一群葛天氏之民,他们与当时的乱世完全隔绝,和蔼诚朴,与世无争,带着原始的清静与淳厚。自此,“桃花源”便成了虚幻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词,一切企图逃避现实的人们,常常幻化着各自不同的“桃花源”,以求摆脱现实的困扰,寻得灵魂的安顿。然而,理想世界纵然有着无限绮丽的风光,但它毕竟属子虚乌有,现实虽然是丑陋、残酷,但它却非常强大,跻身官场的陶渊明,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梅霜竹节, 固令人一叩其芬芳,但那个超脱尘世的桃花源,除了武陵捕鱼人的偶然误入,谁人又寻得到它?陶公对光明的向往,虽是一片虔敬,虚幻的世界给他烦扰的灵魂多少来了点安慰。但是,他还是要在那个不尽人意的现实中生活下去。披阅陶渊明的诗作,颇不乏愁云惨淡的慨叹。可见,理想世界并不能把陶渊明从现实中完全拯救出来, 他有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自得, 更有“造夕思鸡鸣,及景愿乌还”愁苦的煎熬。人应该有理想,但也应该正视现实,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强大。这是我们不得不折服的事实。
 【相关名言】
 理想, 表示不满意的方法。

——法国·瓦莱里


桃花源记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桃花源记

【题 解】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同样出自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是陶渊明的散文名作,作品内容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己的理想凭空虚构的。他设想了在武陵大山中有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入到这里的人,这些人世代和睦相处,幸福生活。桃源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境界。作者描写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乏积极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进行记叙描写。渔人行踪为:缘溪行进入桃花林——从山口进入桃花源——进村到桃源人家做客——走出桃源,重寻不复得路。

本文之所以千古流传,一是作者的想象丰富。他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美景图,尽管它难以改变现实,但人们总在追寻它,并竭力想实现它。二是语言美,写桃林胜景、桃源环境、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语言简洁、精练、通俗流畅。本文叙述极有层次,格调高雅,给人以美感。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 “不足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注〕 ① 桃花源: 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处。《常德府志》: “县西南三十里,乌头村南,即桃源洞,为秦人避乱处。”大约在南朝齐梁时即以此地为《桃花源记》所写的仙境。梁任安贫《武陵记》曾述及。 ② 太元: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③ 武陵: 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④ 落英: 落花。一说为初开之花。 ⑤ 林尽水源: 言桃花林尽头即桃花溪源头。 ⑥ 俨然: 整齐貌。 ⑦ 阡陌: 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⑧ 外人: 指桃源外的世人。 ⑨ 黄发垂髫(tiáo 条): 老人和儿童。髫,儿童垂以为饰的头发。 ⑩ 要(yāo 腰): 通“邀”。 ⑪ 咸: 都,全。 ⑫ 秦: 秦朝(前221—前207)。 ⑬ 汉: 汉朝(前206—后8为西汉,25—220为东汉)。 ⑭ 魏: 三国时的魏国(220—265)。晋: 晋代(265—316为西晋,317—420为东晋)。 ⑮ “此人”句: 言渔人为桃源中人细说所知道的世间历史变化。 ⑯ 延: 邀引。 ⑰ 此中人: 指桃花源中人。 ⑱ 不足: 不必,不可。 ⑲ 扶: 缘,沿着。向路: 旧路,指来时的路。 ⑳ 志: 作标记。 ㉑ 郡: 指武陵郡。 ㉒ 诣: 往,到。 ㉓ 说如此: 说了像前面写的这些情景。 ㉔ 寻向所志: 寻找回来时所作的标记。 ㉕ 南阳: 今河南南阳。刘子骥,名驎之,好游山水。曾至衡山采药,深入忘返,见涧岸有两石仓,一闭一开,因水深难渡,欲还而迷路,幸遇伐木者指路乃得还。后闻石仓有仙丹,欲再往,已不知其所在(见《晋书·隐逸传》)。陶渊明可能闻知其事,有所联想,因将其写入本文,不必实有。 ㉖ 规往: 计划前往。 ㉗ 未果: 没有实现。 ㉘ 问津: 访求。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鸣”。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记》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 “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考察,桃源故事的出现也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奇异现象。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探究其原因,固然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学理想、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纯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忧患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经历过刘裕篡晋的动乱,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从当时的文学倾向来说,他可以像同代诗人那样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沉溺于追步松乔,羽化登仙。但是,与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的陶渊明不肯这样做。他没有长生的梦幻,也不想借助于玄谈游仙去求得解脱,而是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他离开污浊的官场,长隐田园,过着躬耕自食,贫寒简朴的生活。《桃花源记》所构造的图景,正是艺术地反映了他逃禄归耕,经过农村生活体验以后所产生的生活理想。尽管在剥削制度下不可能有如此的化外世界,但在人民的心中它是应该有的。早在三千年前,《诗经·硕鼠》已在强烈地呼唤着这人间的乐土。应该说,《桃花源记》与《硕鼠》在思想倾向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出对剥削的厌恨,对君权的否定,故宋王安石《桃源行》说: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如大匠运斤,毫无斧凿之痕。金元好问谓之“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著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随,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字数:4068
臧维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桃花源记

散文。东晋陶渊明作。文后并附《桃花源诗》。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平等自由。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否定,也反映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撰。《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但也是可以相对独立的一篇散文。记文以一个渔人的意外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干戈扰攘,没有君权统治、阶级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生活富足欢乐、和平安宁的“桃花源”社会。虽然“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境界,但作者又着意将它写得凿凿有据,使人感到并非仙境,而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陶渊明在归田躬耕的艰难生活中,深切地体验了劳动者的辛酸。因而,“桃花源”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反映出劳苦农民的美好愿望,标志着陶渊明思想发展的高度。《桃花源记》文字简洁优美,笔法疏淡传神,为历来传诵不绝的散文杰作。

☚ 闲情赋   南朝 ☛
000066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