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花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花源

桃花源

东晋志异小说。陶潜撰。原载《搜神后记》卷一。《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初学记》卷二十八、《太平御览》卷六六三皆引载。李格非等《文言小说》、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滕云《汉魏六朝小说选译》均选录。这篇小说,与《桃花源记》内容相同,仅文字稍异。是作者根据当时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的现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加以想象、虚构而成。叙写:晋太元年间(376——396)武陵一位渔夫,沿河前行,忘路远近,经过一片桃林,见一山口。渔人便舍船进入山口,里面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男女怡然自乐,见渔人而大惊,问从何处来。渔人答后,问知他们是秦时避难而到此至于今的。各家都拿出酒食款请。后辞别,再寻其处,不复得见。作品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反映了魏晋时期广大人民渴求避免战乱、摆脱苛税、实现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艺术上:(1)作品构思奇特,情节曲折。小说虚构了一个“清洁高远,渺无尘氛,隐现空虚,飘飘乎仙”(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八)的世外乐园的境界。写这个境界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曲折入胜的情节,从而使这个绝妙境界传奇般地展现给读者。开头交待时代、人物,说渔人缘溪行,忽逢大片桃林而“忘路远近”,这是一曲折。“林尽水源”,便有一山,挡住去路,渔人似乎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地,这又是一曲折。可谁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给渔人带来了一线希望;但入山口内“初极狭,才通人”,渔人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而造成了又一曲折。下面才描写了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后写渔人辞归,“处处志之”,待再往“寻向所志”时,终“不复得”,这最后一折终使故事完美无缺。作品所写这“四曲折”,“设想甚奇,直于污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使人神游于黄农时代。公盖厌尘网而慕淳风,故尝自命为无怀,葛天之民,而此记即其寄托之意”(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2)虚实相兼,意境优美。整个故事是小说家虚拟而成,却用记实笔法,似虚似实,亦真亦假,使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开头点明故事发生的朝代,而不明年月日,实中就有了虚。再写渔人籍贯,仅记郡县,而不写住址、名姓。实虚寓一。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当然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世界;但是,它是“避秦之乱”的世人开辟之地。秦始皇式的封建暴政六朝时代依然存在。魏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广大人民渴求宁静幸福生活,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够通过这一虚构的理想世界,强烈地感到故事的真实性。就虚构的桃源异境来说,先写田园风光,旷空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山间小道,幽静的池塘,垂荫的桑竹;然后写到桃花源人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等。有景美,有人美,景美衬托了人美,人美显得景更美,把一个意境优美的“世外桃园”真真切切地跃然于纸上。古人就盛赞过这种虚实相生之法:“其始终往来只一渔父,忽迷忽得,若即若离,鸡犬相闻,男女共话。谓以为真,而迹无可验,谓以为妄,而事若可凭。……虽其此中人语,着墨无多,而夹岸桃花,半村屋舍,不啻以画工之笔传化工之神。”(李扶九语)(3)文笔清雅,用词精到。如文中那段景物描写:“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用白描法,语言清峻。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蔚然成风的氛围中,本篇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理想境界,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人说陶潜造语之简妙、雅淡,为“晋人其尤”(唐庚《唐子西文录》),并不过誉。桃花源传说的故事,在陶潜后,《异苑》、《荆州记》、《武陵记》、《述异记》以及唐宋书都传记有此事或记有类似故事。特别是《述异记》还演化出“桃李源”中人“食桃李实者皆得仙”事;《太平寰宇记》引《武陵记》则衍化出武陵猎人入山穴,上梯而进仙境,见其“行人翱翔”而飞事,逐渐把这一“世外桃源”故事仙化成“世外仙园”故事。后世话本、戏曲皆有演饰此故事者,如话本《桃花源记》,明清杂剧有《桃花源》(存)、《桃源渔父》,传奇有《桃花源》(见《坦园六种》)等。

☚ 韶舞   姑舒泉 ☛
桃花源

桃花源

叶宪祖作。《远山堂剧品》仅著录其简名,其他戏曲书目皆无记载。题目正名无考,亦无传本。《剧品》谓南北曲四折,“传之飘洒有致,桃源一径,宛在目前。觉许时泉(潮)之一折,不免浅促”。许潮也作有《桃花源》杂剧,与此剧题材相同。

☚ 琴心雅调   贺季真 ☛

桃花源

桃花源

❶一名《醉桃源》。尤侗作。《西堂乐府六种》之一。共四折。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赋《归去来辞》,家居饮酒赏菊,及作诗自祭,以入桃源洞成仙作结。王士禛盛称此剧与《黑白卫》等为“天地间一种至文”。
❷袁栋作。《玉田乐府》之一。有乾隆刊本。题目正名:“桃花源山中邀佳客,武陵人洞口返渔舟。”
❸刘龙作。傅惜华《清人杂剧全目》著录,谓有清光绪间刊本,四折。正目云:“始皇帝恶焰熏天,秦才人巧缘避地;莽渔父幸入桃源,陶隐居喜为笔记。”

☚ 吊琵琶   黑白卫 ☛

桃花源

桃花源

杨恩寿作。有清光绪间刊《坦园丛稿》本。为《坦园六种》之四。作于光绪元年(1875)。六出。就陶潜《桃花源记》并诗加以补充发挥。作者在末出《饯宾》中点明此非天上仙境,而是人间乐土:“这桃花源呵,天茫茫一方,水茫茫一方。不纳粮,春田自广;不纳税,春蚕自纺。”寄托了作者乌托邦式的理想。

☚ 理灵坡   再来人 ☛
桃花源

桃花源

中国古代神话。 《学津讨原》卷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艳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舟,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避其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为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急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所向志,不复得焉。”

☚ 桐油火和天洪   桃都山 ☛
桃花源

桃花源

三幕话剧。鹰隼著。1937年11月作。1938年12月上海风雨书屋初版。风雨戏剧丛书第1种。1940年5月上海亚星书店版。(署名魏如晦)学校剧丛刊之一。1945年12月上海潮锋出版社胜利后一版(署名魏如晦)。学校剧丛刊之四。附独幕短剧《双十的城》。

☚ 晋中地下室   东北一角 ☛

桃花源

 

·陶潜·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叶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舟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空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难,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为叹惋。余人冬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乃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焉。
 

〔选自《搜神后记》〕

●●
 全篇仅三百字左右,语言清新精练、朴素自然。故事开头第一句,仅用11字,便将主人公身份、职业、籍贯及故事发生的时代一一交待清楚。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全无一个赘字。后紧接写景状物,文词隽雅、优美,仅有21字。“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叶鲜美,落英缤纷”。这一幅以“桃花”为主景的画面清雅幽邃、丰富多彩。景中有树有花,草木齐美;景中有红有绿,浓淡相宜;景中有静有动,生气勃勃;景物由近及远,深幽莫测。陶氏从渔人的视线角度入手,调动了读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诸多功能,在文字的画卷中,展开丰富奇异的联想。好像身临其境,两岸美景尽收眼底,香气凫凫,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这才是:文不醉人,人自醉。
 陶潜写景不像谢灵运那样精雕细刻,为写景而写景,只不过为抒情言志,随意点染、烘托几句,却可以收到百读不厌的效果。
 陶潜行文正如苏东坡所言:“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桃花源》故事自始至终以渔人的活动为线索进行构思,使情节的发展自然而又严谨。渔人起始“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奇景异物,写景中略点一笔:“渔人甚异之”,用渔人内心感受承上启下,接转自然,引出下文。渔人在惊奇之心推动下“复前行”,“欲穷其林”,情节在变化中推进。又一奇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地区有水亦有山,所以写山是必然。而写“山有小口”,看起来是自然随意之笔,实则为后文埋下伏笔,与末一句“不复得焉”遥相呼应。陶氏行文自然之中有奇趣,一字一句不可忽视。再写渔人“舍舟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另一种旷达、明亮、平和之景呈现眼前。随着渔人前进的脚步,故事情节进入了高潮,阐发了小说的中心主旨。所用语言仍然平缓、舒展,朴素自然。还是从渔人所见入手,写景状物,述人情风俗,点桃源人入此绝境之因由,历历在目,句句入耳,形象具体而又生动自然。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现。那简笔白描的源中之景物,人之衣着形貌,皆与外世相同,而景物所含有的“空旷”、“俨然”,平和安乐的气势,男女老幼“并怡然自乐”的神态则不为外世所有。这画卷于相同之中寓藏不同,给人以似曾相识又无处寻觅的感受,颇富奇趣,耐人寻味。再依次写源中人待渔人无比热情、感情其挚动人。起初“见渔人大惊”,继而“便邀还家”,“设酒杀鸡”热情款待。而村中人听说来了外人,“咸来问讯”,并道出先世为避秦乱,“率妻子邑人至此绝境”,从此与外世隔绝的原委,并为源外朝代更迭,民不聊生深深叹婉又无可奈何。村人又各自将渔人请到家中,全都用酒食殷勤招待,以表慰藉。盛情难却,渔人一连停留数日,留连忘返。“桃花源”中人人丰衣足食,自由平等,没有欺压和剥削,勤劳和谐安定的生活使人产生“源美”、“人更美”的深切感受。作者描绘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正是本篇魅力之所在,它点燃了千万读者理想的火花。
 段末轻点一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出。’”。这不仅使“桃花源”故事更具神奇色彩,而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收转自如,又暗伏篇末“不复得焉”之因由。陶潜用句看似随意闲散,其实句句相互关照,皆在情理之中。
 故事结尾简叙渔人和太守欲得“桃花源”佳境之心切,而以“不复得焉”告终。这“不复得焉”四字留下了无限怀恋和遗憾,耐人细品,浮想联翩,确有“言犹尽而意无穷”之好。平淡之中有奇彩,简朴之中有丰韵。
 《桃花源》全篇深深融进陶氏的生活理想和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充分体现了他倡导的“无君论”思想和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验,因而在故事中描写出一种高深、清远,令人羡慕、向往的意境。它是诗,是画,是生活,是梦幻。千百年来,在愤世嫉俗的文人中,在广大的读者群中得到强烈共鸣与反响。它所具有的非凡魅力,使这篇文学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佳作,并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苏轼赞曰:“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桃花源

桃花源táohuāyuán

━━━ 泛指避居之地或理想境地。唐·李白《古风》诗:“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宋·梅尧臣《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参见“武陵源”条。

☚ 南山雾   桃花浔 ☛

桃花源

❶借指理想境界。陶行知《诗的学校·九》诗: “不是桃花源,不是神仙府; 只做人中人,无问他我汝。”
❷借指隐居胜地。唐孟浩然《山中逢道士云公》诗: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晋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晋太元年间,有武陵人沿溪捕鱼,忽逢一处桃花林,林中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林尽水源处,有一山洞,由洞入内,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洞中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武陵人停数日辞去。后欲复寻其处,迷不复得。黄发: 指长寿的老人。垂髫(tiao ):指儿童。武陵: 今湖南常德。陶潜 (365—427): 晋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郡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任彭泽令时,因不满当时士族专权,去职归隐,晚年作《桃花源诗并记》。诗人以美好的想象虚构出一个富裕、平等、和乐、安宁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

〈隐〉清末以来卖膏药者指肚脐。

桃花源

晋陶潜虚构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晋陶潜《陶渊明集》六《桃花源记》: 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沿溪捕鱼,忽逢一处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林子的尽头河的发源处,有一山洞,由洞入内,别有天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洞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渔人停数日辞去。后欲复寻其处,遂迷不复得路。后遂以之比喻世外仙境,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宋苏轼《苏轼诗集》三二《介亭饯杨杰次公》:“丹青明灭风篁岭,环佩空响桃花源。”

桃花源táohuāyuán

晋陶潜《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海岩《便衣警察》:“前些年搞阶级斗争,搞得洪洞县里没有好人,现在呢,成了~中没有坏人了。”|白桦《远方有个女儿国》:“大概她每一次从大牢房里逃回到我们的小牢房里,就像回到梦中的~一样,特别珍惜这个蜗牛壳,特别珍惜在这个既小又大的国度里的另一位公民——我。”

桃花源

世外桃源。原指晋陶渊明虚构的与世隔绝的乐土。喻指远离尘嚣的山水田园胜景。也指避世隐居之处。也作“桃源”。晋代武陵一渔人乘船沿溪前行,忽然看到一大片桃林,桃花盛开,艳丽无比。渔人走到桃林尽头,见到一座山,山有小口,他从山口进入,发现里面土地、房屋一应俱全。其中的居民,关系和乐,生活安定、富裕。渔人发现他们的穿戴不同于当时常人,问后得知,他们的祖先因避秦乱而移居此处,不复外出,所以现在连外边是何朝代都不知道。(见晋·陶潜《桃花源记》)

桃花源táo huā yuán

旧时卖膏药行谓肚脐。《切口·卖膏药》:“桃花源: 肚脐也。”

桃花源

桃花源

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个没有人间争斗、生活安适、与世隔绝的境界。借指避世隐居之地。

☚ 水晶宫   一锅粥 ☛
境地

境地

境(境域) 步 阃域
进步的境地:进境
超凡的境地:凤沼
理想的境地:桃花源
清幽的境地:竹溪
美好完善的境地:黄金世界
幸福的境地:福地
令人迷惑的境地:迷关
温暖舒适的境地:温柔乡
女色迷人的境地:柔乡
男女生离,抱恨终身的境地:离恨天
长期候差或不受重用的境地:冷板凳
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十字路口
狭小的境地:牛涔 牛蹄
卑贱的境地:煨尘
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日暮穷途
(生活上或工作上遇到的情况:境地)

另见:境况 境遇 处境 陷入 摆脱

☚ 景况   境遇 ☛

桃花源

一名《醉桃源》。戏曲。清尤侗(1618—1704)撰。一卷,四折。侗有《西堂全集》已著录。此剧本《续晋春秋》、《高僧传》等史传资料中有关陶渊明的记载,增饰桃花源仙而成。以《桃花源记》为蓝本,从《归去来辞》演起,概括王弘送酒、庐山结社、过虎溪三笑、作生圹自祭,终以归桃源洞成仙而去为结局。有《西堂曲腋六种》、《西堂全集》、《清人杂剧初集》等本。

桃花源tao hua yuan

Arcadia

《桃花源》tao hua yuan

Peach Blossom Spring→玉童 (Yu To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