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花山景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花山景区 桃花山景区位于桃花源风景名胜区东部。面积约2平方公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筑桃川大士山堂(又称大士阁)。佛教一度入主桃花源。明清两代,桃花源景观逐移至桃花山,后时兴时毁。清光绪十八年 (1892),桃源知事余良栋摹刻“桃源佳致”碑,重修靖节祠,沿山配置亭阁,依陶渊明桃花源诗命名。桃花山历数百年兴废,终成为桃花源名胜的核心,现存古建筑最为完整。山中壑谷深深,曲涧潺潺,红树青山,斜阳古道,藏风聚气,泻灵溢韵,是幽深恬静的 “洞天福地”。区内主要景点有桃花山牌坊、八仙亭、佳致碑、中日友谊亭、忘岁园、五柳湖、静影桥、九曲桥、桃花源山庄、仙隐书院、桃花溪、穷林桥、渊明祠、方竹亭、碑廊、桃花观、集贤祠 (靖节祠)、上天梯、摩顶松、高举阁、遇仙桥、白云轩、临仙馆、既出亭、问路桥、御碑亭、桃花潭、缘溪亭、水源亭、秦人宅等。景观以 “集贤文隐” 为主题,表现出诗楹文学美。桃花山牌坊系进入桃源仙境的山门。始建于1943年。1973年重建。坊额题“桃花源” 三字。坊联镌“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牌楼两侧各翼踞一组古亭,名八仙亭。每组4座,分别以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命名。佳致碑高2.4米,宽1.15米,厚0.26米。碑刻文“桃源佳致”,上款“唐刘禹锡题明赵贤书”,下款“光绪十八年余良栋重修”,字体为隶书,古雅苍劲。1980年重建碑亭,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忘岁园位于五柳湖东侧,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以元诗人傅若金诗句“闻说避秦地,花开忘岁年”名。园内花木以梅为主,间植苍松翠柏。渊明祠建于明正德年间,始称灵仙之府,后名延至馆。1964年重修为菊圃,以陶诗“采菊东篱下”句意命名。1980年按中国南方古典园林风格改建,总面积2995.2平方米,由垂花门、檐廊、廊亭、正厅和花墙等连接成一处封闭式园林景观。方竹亭原名 “桃川八方亭”,高6米,砖石结构,三门四窗,八角攒尖顶。筑于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亭内立古今石刻6方。亭外方竹丛生,猗猗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附近碑廊内刊历代吟咏桃花源的诗碑17方,多系劫余幸存。其中唐碑3方,书法秀逸,尚可摩读。桃花观踞天尊岩上,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七年重建时更名大士阁,俗称观音堂。1914年重修,改现名。坐东朝西,有山门、前厅、正厅。山门刻联: “秦时明月; 洞口桃花。”前厅为戏台式,左置大鼓,右置铁钟。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砖木结构,硬山顶。观内存清代、民国时期木联15幅和近世名家书画,分外古雅。观两厢有玩月、蹑风两亭,相对峙立,宛如鹏翼。两棵传为唐代所植的罗汉松,扭曲盘错,苍劲偃蹇。玄鹤峰最高点障山有高举阁,三层,以陶诗“高举寻吾契”命名。始筑于唐。清光绪十八年重建。1988年重修。登此四顾,桃源胜景,尽收眼底。山南御碑亭建于清光绪十八年,造型别致。亭内石碑上刊刻清高宗(乾隆) 题写桃花源的御制堂诗2首。亭南临千丘池,倒影入水,胜似图画。 ☚ 桃仙岭景区 秦人村景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