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格雷欣法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见“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格雷欣法则

亦称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一国有两种货币同时流通使用并且名义价值相同时,则其中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必然将另一种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驱逐出流通的现象。格雷欣为伊丽莎白女皇时代的财政大臣,1558年他在上书女皇的信中,将市场价值比法定价值高的货币称为 “良币”,将市场价值比法定价值低的货币称为 “劣币”,并指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同时还提出了防止其发生的措施:
❶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应改为金单本位或银单本位;
❷将铸币技术上的公差降低到最低限度; 并规定货币的最轻重量和币材的差异;
❸适当调节辅币的数量,如发行纸币时应限制其发行量,使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流通价值不发生差异等。这种理论对以后的币制改进贡献颇大。后来由19世纪的经济学家玫克鲁德正式定名为 “格雷欣法则”。并指出,在复本位时,低值货币驱逐高值货币; 硬币与纸币同时流通时,纸币驱逐硬币; 同一金属货币流通时,旧币驱逐新币。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早在纪元前5世纪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即已有所揭示。事实证明,在货币流通量没有超过商品流通需要时,良币劣币可以同时流通; 一般只有在低值货币超过流通需要时,良币才会被劣币所驱逐。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见“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货币法 ☛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复本位制下,一种货币排挤另一种货币的现象。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所谓良币,必然会被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界;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即所谓劣币,反而充斥市场。这一规律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律上评价过低的金属铸成的铸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法律上评价过高的金属铸成的铸币则会充斥流通领域。如金银的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为1:16,这时,把金币熔化为金块,把金块在市场上按市场比价换成白银,把白银铸成银币,把银币按法定比价换成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以得到1份白银的利润。如果不断进行下去,就会获得很多利润。其结果是金币敛迹,而银币充斥市场。反之,亦同。所以尽管法律规定两种铸币可按法定比价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铸币流通。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这一规律之所以称为“格雷欣法则”,是因16世纪英国财政家汤姆斯·格雷欣在给英国女王的改铸货币的建议中曾有“劣币驱逐良币”一语,故名。后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加以引用,并命名为“格雷欣法则”。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早在纪元前5世纪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中即已有所揭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当市场上流通着各种不兑现的纸币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不是劣币(贬值的货币)驱逐良币(币值稳定的货币)而是良币驱逐劣币。

☚ 自由兑换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又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它是1560年英国金融家兼商人托马斯·格雷欣爵士向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建议进行通货改革时提出来的。格雷欣法则认为,当两种交换媒介同时进入流通领域时,较为有价值的那种交换媒介将退出流通领域。这个法则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被解释为,当政府通过法令指定两种或更多种交换媒介具有相同的名义价值,但内在价值不同时,生产成本最小的将作为流通媒介,而较为有价值的媒介则退出流通领域并被窖藏起来。
在17到18世纪美国和西印度殖民地不断地发现有通货贬值现象。1838年英国财政部试图把英国货币引入这些殖民地,并错误地估价了与先令同时流通的美元,结果,被过高估价的美元驱逐了来自大不列颠的先令。

☚ 复本位制   不兑现货币 ☛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见“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基础货币 ☛
000024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