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囊肿
根尖囊肿是颌骨中最常见的囊肿,多发生于成年人,上颌骨较下颌骨为多见。为发生于牙根尖的慢性炎症而形成的肉芽肿,其中含有残余上皮组织。肉芽组织在以后发生脂肪变性,中心的细胞因营养障碍及毒素作用而坏死、分解后形成充满有细胞分解产物及渗出物的腔,最后腔壁为上皮覆盖,囊腔进一步扩大即成为囊肿。多数学者认为残余上皮起源于马拉塞胚胎上皮岛,也有人认为上皮是在炎症过程中通过瘘管从口腔粘膜上皮基底层长入深部腔中。
在患部常见有病变的牙齿如残冠、残根或死髓牙等,多呈隐匿性、慢性的炎症过程,症状也不明显,病人并未注意,待囊肿逐渐缓慢长大后,口腔及面部出现肿块时始就诊。由于口腔前庭唇侧骨板较薄,因此囊肿多向唇侧发展,上颌中切牙的囊肿可向鼻腔发展,但是上颌侧切牙的囊肿也可向硬腭发展,下颌骨的根尖囊肿可以向颌骨体部两侧膨胀。根尖囊肿在口内牙槽骨中容易被发觉,因此大多数根尖囊肿的体积都比较小。牙槽骨及颌骨骨壁受压吸收而变薄时,触诊有乒乓球样感觉,甚至可以出现波动感,此时穿刺可抽出黄褐色液体,内含胆固醇结晶。若有感染时囊液变为混浊,甚至是脓液。根尖囊肿继发感染后可出现急性炎症症状,患者感到胀痛、发热、全身不适,经治疗后转为慢性,遗有瘘管,经常流脓不易愈合。根尖囊肿所波及范围内的牙齿,由于囊肿的压力而引起牙槽突骨质吸收,牙齿可以移位、扭转或松动。诊断根尖囊肿除依据病史缓慢发展、乒乓球样的触诊感、黄褐色的穿刺液及有病灶牙以外,主要依靠X线诊断,X线片上可见有边缘清楚的阴影,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与一个或数个牙根尖相邻接,病灶牙可见为死髓牙,或深龋、残冠或残根等。根尖囊肿经过感染后,其阴影的边缘因有骨质破坏,显示不规则,形似根尖感染的骨质破坏。根尖囊肿感染,经切开引流后形成瘘管流脓时,极易与根尖感染或骨髓炎相混淆,X线所显示的阴影也不规则,因此必须仔细分析病史,可以发觉在炎症发生前即有局部肿块的病史存在。在拔牙时未被彻底清除或是未被发觉而遗留在牙槽窝内的病灶继续发展亦可形成残余囊肿。待囊肿生长到一定大小后或在偶然的常规X线摄片中始被发觉。其临床症状与根尖囊肿相同。残余囊肿应与含牙囊肿及牙周囊肿等相鉴别。残余囊肿的病人有以往在囊肿区拔过牙的病史,但是在囊肿区内未见有病灶牙。含牙囊肿的发病年龄一般都比较年青,而残余囊肿和根尖囊肿一样,发病年龄都在中年以后。残余囊肿都是单房型的不含有牙齿,可以与多房的或是含有牙齿的含牙囊肿相区别。残余囊肿的部位在牙根尖以下,而不象牙周囊肿那样位于牙根侧方。治疗方法为手术完全摘除囊肿及病灶牙。如果病灶牙及囊肿内的牙根可作根管治疗及根尖切除者则应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