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柴明达尔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柴明达尔制Zamindari英国殖民当局从1793年开始在印度的一些地区实行的土地-田赋制度。柴明达尔,在印地语中本是对土地拥有者的称谓。在莫卧儿帝国时代(1526~1857年)则指不享有土地实际所有权,为国家包收田赋的人,即包税人。一个柴明达尔负责征收一个税区的田赋,向国家缴纳。后来逐渐演变为世袭包税人,虽然没有土地所有权,但实际上是包税区的封建主。英国统治印度以后,把包税人作为殖民统治的社会经济支柱。1793年英国总督颁布“土地经常整理法”。根据这个法令,东印度公司首先在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地区实行柴明达尔制,并于同年公布了固定赋额法。法令规定,柴明达尔是包税区土地的世袭占有者,并向公司缴纳固定田赋。在这种制度下,柴明达尔不仅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土地,而且可以任意增加田赋和其他封建义务。而向东印度公司缴纳的田赋则固定为1793年柴明达尔实际地租收入的10/11,另外1/11归柴明达尔。这种土地一田赋制度被称为固定柴明达尔制,后来推广到马德拉斯北部和贝纳勒斯,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还有一种不固定的柴明达尔制度。这就是1822年在北印度地区实行的马哈尔瓦制。其特点有二:(1)田赋额不固定,每20年~30年调整一次。最初规定的赋税率为地租额的83%以上,由于税率过高,行不通,又降低一些。(2)土地不固定,当柴明达尔不能按时完税时,东印度公司有权拍卖其土地。两种柴明达尔制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一样,都是残酷压榨印度农民的手段。 柴明达尔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实行的一种土地税收制度。“柴明达”是印地语对土地拥有者的称谓。该词源于波斯语“土地”,在莫卧儿帝国时代原为包收租税人,并不享有土地的所有权。179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比尔拉、奥里萨等地实施“固定赋额法”,承认柴明达为土地所有者,废除农村公社对土地的世袭所有权; 规定柴明达应缴纳相当于1793年税额十分之九的土地税,并固定不变。此谓柴明达尔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