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柳枝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柳枝词 柳枝词一卷。《宋史·艺文志》别集类于柳开、徐铉、汤悦、宋白诸集后,著录《柳枝词》一卷,未言撰人。不传。 ☚ 朱邸集 逍遥词 ☛ 柳枝词 柳枝词即“杨柳枝”。《师友诗传录》:“若《柳枝词》,始于白香山《杨柳枝》一曲,盖本六朝之《折杨柳》歌辞也。其声情之嬛利轻隽,与《竹枝》大同小异,与七绝微分,亦歌谣之一体也。”《柳枝词》作者甚多,姚合有《柳枝词》五首,徐铉有《柳枝词》二十二首。 ☚ 杨柳枝 柘枝词 ☛ 柳枝词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 。抒写离愁别恨,几乎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主题。刘禹锡这首《柳枝词》是其中一首独具魅力的歌唱。诗的前两句以眼前景物联系往事。还是这一曲清江,板桥流水,垂柳千条,二十年前诗人到过的地方: 杨柳千丝,因风摇曳,轻拂诗人心中的离情;流水潺潺,只管流向天涯。诗人故地重游,思绪不禁飞到二十年前的一桩往事。这两句妙在景中虽带出往事,却不肯明言; 怀旧情怀更是不着一丝痕迹。后两句由景入事,在追忆往事中感慨今朝,抒写别恨。诗人故地重游,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曾经在这里送别友人的往事,不禁感慨系之。这两句言约意丰,包含了多层意思。光阴荏苒,岁月无情,转眼之间二十年的时光匆匆逝去。二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在有限的人生中,二十年的离别堪称长别。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离人之间如能偶通音书,聊慰相思,也算苦涩中尝到一缕温馨。可是,友人桥上一别,至今消息全无。诗人在二十年的期待中,只能将无限的思念郁积心海深处。最让人欲罢不能的是,这渺无音讯的友人,并不是平日的泛泛之交,而是令诗人时常魂牵梦绕的“美人”,不管是“他” 还是“她”,应是诗人的知音和挚友。把握住这多层诗意,我们当能理解到当诗人触景伤怀之际,在难舍的思念和无限的怅惘中,迸出一个“恨”字的深意: 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 “恨无消息到今朝”这一声长相思的惋叹中,凝聚着诗人对人生聚散匆匆、别易会难的深切感受,令人低徊吟咏,回味不尽。 前人称赞这首小诗为神品。它到底“神”在什么地方?以笔者拙意,所谓神或可从诗人在写景抒情上的化工之妙来把握。诗人旧地重游,流连徘徊于广袤的郊野,于清江只取板桥,于风物只取杨柳。垂柳千丝,轻盈摇曳的风姿,似有无限依人之柔情,本自容易牵动人的情思,更加 “柳” 与 “挽留” 、“留别”的 “留”,谐音双关,“杨柳”早已成为人们寄托相思别情的意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 《渭城曲》 )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 《劳劳亭》 ) 横跨清江的板桥,年年岁岁,默默地送往迎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商山早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板桥,它和人们辛苦行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羁旅天涯的象征。在古典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杨柳”和 “板桥”,早已成为人们十分熟悉、亲切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本诗开篇即将杨柳和板桥同时摄入画面,点染出令人抚今追昔、不胜依依的环境气氛,顿使诗意于平易中见深致。在诗歌语言的驾驭上,本诗最值得注意之处,是诗人斟音酌句的功力。为了传达出郁积于心长达二十年的离情和消息全无的别恨,诗人在遣辞造句时,多用舌齿间音,像 “清江” 、“柳千条” 、“年前” 、“旧板桥” ( “板”是双唇音) 、“曾与” 、“消息” 、“今朝”等词语,音调声量比较轻细,在声律的抑扬变化中,有助于表达出诗人绵长、深挚的情思,更添诗歌回环婉转的韵致。春水船如天上坐,像轻盈流泻的春水浮载着小船一样,轻盈流美的诗歌声律,浮载着诗人感情的小舟,自由地荡漾。 柳枝词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查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白居易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柳枝词何希尧 大堤杨柳雨沉沉,万缕千条惹恨深。飞絮满天人去远,东风无力系春心。 《柳枝词》即《杨柳枝词》,是中唐以后流行的歌曲之一,歌辞则由诗人创作翻新。借咏柳抒写别情的,在其中占有相当比例。此在造境和语言使用上很有特色,是同类诗作中的上品。 大堤在襄阳城外,靠近横塘。宋随王刘诞《襄阳曲》云:“朝发襄阳来,暮止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大堤从那时起就是个寻花问柳的地方,唐人诗中写到大堤,如施肩吾《襄阳曲》:“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清晨对镜理容色,意欲取郎千万金。”李贺《大堤曲》:“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由此推知,这首《柳枝词》写的是大堤姑娘在暮春时分送别情人的情景。 堤上夹道的杨柳由于近水,枝条特别繁茂。丝条垂地,给人以嬝娜娇怯之感。“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折柳送别,即使晴天,也不免使人感伤,何况雨雾迷蒙,那是要倍增惆怅的。“大堤杨柳雨沉沉”,“沉沉”二字,既直接写雨雾(大雨则不能飞絮)沉沉,又兼关柳枝带雨,显得沉甸甸的,而人的心情沉重,也不言而喻。送别情人,离恨自深,说“万缕千条惹恨深”,不仅意味着看到那两行管领离别之碧树(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使愁情加码;还无意地流露姑娘无奈中迁怨于景物的情态,显得娇痴可爱。 此诗的精采还不在前两句。三句写分手情景道:“飞絮满天人去远”,造境绝佳。盖前二句写雨不写风,写柳不写絮。到写“人去远”时,才推出“飞絮满天”的画面,便使人事和自然间发生感应关系,其妙有类于“蒙太奇”。同时这句包含一隐一显两重意味,明说着人去飞絮满天又暗示春去。宋人王观有“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的名句,句下已有无尽惆怅,而两事同时发生,情何以堪!诗人都说风雪送人,景最凄迷,而“杨花似雪”,“飞絮满天”的景色,也使人迷乱。“人去远”,是就行者而言;还有一个站在堤上送行的人,一任柳絮乱扑其面,神情见于言外。 “东风无力系春心。”这个令人击节的结句,措语微妙绝伦。从上句的“飞絮满天”看,这是就自然节物风光而言,谓东风无计留春长驻,春来春去,有其必然性在;从上句的“人去远”看,“春心”二字双关恋情,则此句意味着爱情未必持久,时间会暗中偷换人心。前一重必然影射着后一重必然。诗句既针对大堤男女情事,有特定的涵义;又超越这种情事,含有普遍的哲理。“立片言而据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就音情而言,这“无力”二字在句中处境特妙,必须缓咏延宕才能尽情。它直接联下三字,表明“无力系春心”,就此义而言,似不能读断。但它又紧联上二字,又有“东风无力”的涵义,参照“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的名句,又似可以读断。可断不可断,只能用拖逗的读法来兼济了。 《柳枝词》liu zhi ciLyric of the Willow Branch→何希尧 (He Xiya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