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 己,曰奉壹。

【注释】①篁 (huáng)竹:竹林。篁,竹林,竹田。②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 部分翻卷出来,高出水面。③坻(chí):水中的高地。④屿(yǔ):小岛。⑤嵁 (kān):不平的岩石。⑥俶(chù)尔:忽然。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 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 样弯曲。⑧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⑨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 忧伤。⑩隶:依附。

【鉴赏】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曾参 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永州,为排解内心的烦恼,他 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其中第四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抒发了作者谪居永州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的心情,寄托了政治上不得志 的悲愤。文章用简练传神、富有情韵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 图画,令读者神往。

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石潭气氛, 来安排结构,条理清楚,意境清新。一开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闻” “伐”“取”“见”等动词准确地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 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 静之处。接着,描绘石潭 景致。潭水清凉,石头千 姿百态,四周藤树环合, 小石潭的幽美景致完全 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将读 者带入一片清幽的境界 中。再特写潭水和游鱼。 鱼儿在水中游动,像在空 中一样,无所依托;阳光 照射,鱼儿的影子落在潭 底的石头上,清晰可见; 鱼儿轻快地游着,一会儿 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 儿,似乎与游人一同享受 着快乐。我们想象此时作者的心境犹如潭水一样清纯,犹如游鱼一般欢 乐,他远离令人烦恼的官场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一块宁静之地,从而 使破碎的心有了暂时的欢乐。这短暂的快乐反衬出作者长久的忧愁,也 与下文的“悄怆”相呼应。其后,作者叙写出对小石潭水源的探究和对小 石潭的整体印象和感受。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用曲折的北斗星和爬行的 蛇来形容小溪流的形状,用犬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特征鲜明,使我们如 临其境。小石潭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坐在小石潭 上,望着四周环绕的密密的篁竹和树木,内心不免悲怆幽凉,思绪万千。 此时的悲凉心境,恰与前文的“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作者落笔不俗, 视角独特的地方,情景交融,小石潭的幽美景致与作者被贬后的孤凄之 情,暗相吻合,浑然一体。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形象逼真,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秀山水游 记。作者以高超的写法,精细、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潭水之清、潭石之 异、潭源及氛围之奇,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 凉凄苦的情感。文章贴切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 我们学习。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说:“古人游记, 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 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 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笔墨悠长,情兴无 极。”
 

蓝秋玲,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58-260页.

唐宋散文之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文翻译与鉴赏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二十步,隔篁竹2,闻水声,如鸣佩环3,心乐之。伐竹取道4,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5。全石以为底6,近岸,卷石底以出7,为坻为屿,为堪为岩8,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9

潭中鱼可百许头10,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11,影布石上,然不动12;俶尔远逝13,往来翕忽14,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5。其岸势犬牙差互16,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17,悄怆幽邃18。以其境过清19,不可久居20,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2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2

【注释】 1小丘: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清一统志》:“小石潭在零陵县西小丘之西。” 2篁(huang)竹:竹林。 3佩环:古人佩在身上的玉制饰器。 4取道:此指开辟道路。 5冽:水清。 6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 7卷石底以出:潭底的石向上卷起,露出水面。 8坻(chi 池):水中小洲。屿:小岛。堪(kan 刊):凹凸不平的山。岩:山崖。 9蒙络摇缀:指覆盖在石上的翠蔓和绿树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摆下垂。缀:连缀下垂。参差:长短不齐。披拂:飘动。 10百许:约一百左右。 11澈:洞澈,透明。 12佁(ai 矮)然:呆呆的样子。 13俶(chu 触)尔:忽然。 14翕(xi 夕)忽:迅速。 15斗折:象北斗七星的星座轨迹那样曲折。蛇行:象蛇爬行那样蜿蜒。 16犬牙参互;此处形容岸势象狗牙一般交错不齐。 17凄神寒骨:心神凄凉,寒气刺骨。 18悄怆幽邃(sui 遂):冷清幽深。 19过清:过于凄清。 20居:这里指停留。 21吴武陵: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元和初年进士,元和之年(808)初贬永州,与柳宗元友谊深厚。龚古,不详。宗玄:柳宗元从弟。 22隶而从者:隶:奴。这里当随从讲。崔氏:崔简,柳宗远的姊夫。小生:年轻人。恕已、奉壹:崔简的两个儿子。

【今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就象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这使我感到很高兴。辟开竹林,开出一条小道,下面便出现了一个小潭,潭水特别的清澈。潭底是一块完整的石头,靠近潭边的石底,翻卷着露出水面,有的象水中的小洲,有的象小岛,有的象凹凸不平的小山,有的象小小的山崖。岸边的树上翠绿色的垂蔓连缀下垂盖在潭上,随风飘动,参差不一。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象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什么依傍。阳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分布在石上,呆呆的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它们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显得十分轻快,好象在同游人逗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星座那曲折,象爬行的蛇一样弯弯曲曲,有的地方看得见溪流的光亮,有的地方看不见。溪流两岸的地形,犬牙齿错一般,没有办法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坐在潭旁,四周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只觉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因为这个地方过于凄清,不可久居,于是我把这景象记下来就离开了这里。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随我们去的有崔家的两个青年人,一个名叫怒已,一个叫奉壹。

【集评】 清·乾隆《唐宋文醇》卷十六:“ 郦道元《水经注》,史家地理志之流也。宗元《永州八记》,虽非一时所成,而若断若续,令读者如陆务观诗所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绝似《水经注》文字。读者当合观之。”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九:“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五十三:“白石底潭,正宜品以清字。题咏题象,粼粼映眼。”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卷九:“此等写景之文,即王维之以画入诗,亦不能肖。潭鱼受日不动,景状绝类花坞之藕香桥,桥下即清潭,游鱼百数聚日影中,见人弗游,一举手,则争窜入潭际幽兰花下,所谓“往来翕忽,与游者相乐”真体物到极神状处矣。

……

文不过百余字,直是一幅赵千里得意之青绿山水也。”

【总案】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游记。从游踪看,是前三篇的继续,从写作上看,写景抒情较前作又更致精细入神。因此倍受评家偏爱。有的赞它写景如画“即王维之画入诗,亦不能肖”;有的赞它写景“动定俱妙”,“意境弥深”;有的赞它篇幅短小内容博大“文不过百字,直是一幅赵千里得意之青绿山水也。”然笔者认为,清文论家浦起龙在《古文眉诠》(卷三十五)中的评点“白石底潭,正宜品以清字,题脉题象,粼粼映眼”是为中肯而不落俗。

的确,本文无论是结构线索(题脉),或是体物极神的景物描写(题象),都贯穿着一个“清”字。文章首以清泠水声引入“水龙清冽”的小潭是一“清”字,接写潭石游鱼,“全石以为”,鱼若空游,还是一个“清”字;再写出潭探源,“其境过清”又是一个“清”字。可见这个“清”字不仅是连缀文章的线索,这个“清”字还把玲珑多姿的石,青翠百态的树,轻灵多情的鱼,写到极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情与景的交融中,这个“清”字还层层深入地把作者闻水声产生的“心乐之”到赏鱼时进入“似与游人相乐”的忘我境界和坐潭探“源”(有双关意)后产生的“其境过清”的现实心理变化过程,如诗如画,维妙如肖地描绘了出来。使人读后既能通过那泓清澈透底的潭水,体察到柳氏对高洁精神境界的追求,又能体察到他被逐他州难以摆脱的清凄悲凉的复杂心态。

柳氏不愧为山水游记艺术大师,他用他那独特的神奇的画笔为我们留下了不朽山水画卷,也用那独特神奇的画笔,画出了自己洁白、清凄、苦闷的灵魂。由此可见,本篇这个“清”字,内涵是多么丰富。它不只是全篇的题脉、题象,也是柳氏人格、心灵的写真。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这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题中有个“至”字,第一段即紧承上篇《钴潭西小丘记》,写从小丘西行“至”小石潭的经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于是“心乐之”,欲寻声而往,一窥究竟;但为丛篁所隔,无路可通,便下决心“伐竹取道”。“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坐实了前边的“乐”字。到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见得力气没有白费,其“乐”更不待言。这几句,既与前篇联系,点出小石潭的环境,又表现了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即觅小潭。行文曲折,引人入胜。

第二篇《钴鉧潭记》着重写潭源冉水的奔注、屈折、荡击,潭本身写得很少。这一篇,则着重写小石潭本身。

作者于“下见小潭”之时赞美“水尤清冽”。接下去,即在“清”字上作文章。要写出水如何“清”,是比较困难的;作者却因难见巧,写出了两段妙文。

他先撇开“清”,从“小石潭”的“石”字上落墨,写这个潭“全石以为底”;在靠近四周石岸的地方,又从潭底突出若干形态各异的石头,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以想见,那翠带似的蔓条有的在空际摇曳,有的在水面飘拂,甚或浸入水里。寥寥数语,写景如画。

以上是写石潭的形状,也是写潭水之所以“清”。就文章的脉络说,分明是从“水尤清冽”生发出来的。试想,一个以“全石”为底、又被遍生青树翠蔓的石坻、石屿、石嵁、石岩环绕的水潭,怎能不“清”?当然,如果潭源之水挟泥沙而俱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前面的“闻水声,如鸣珮环”,不是已经暗示出潭源之水也是“清冽”的吗?

就潭状写出了潭水之所以“清”,自然要进一步写潭水如何“清”。

“潭中鱼”几句,不太细心的读者会认为只不过写鱼罢了。其实不仅写鱼。大画家只画飞虫,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由于虫的确在飞,鱼的确在游,因而在欣赏者眼前,就出现了天空,出现了清水。这里写“潭中鱼”的几句,正是采用了这种以实见虚的写法。“皆若空游无所依”,脱胎于前人的创作。但东晋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记》记夷水入江处);南朝梁吴均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宋元思书》);北魏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洧水》);唐沈佺期的“朝日敛红烟,垂钓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唐王维的“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纳凉》):都是先写水清,后写鱼游,就像某些画家按照游鱼的动势勾了些代表波纹的弧线。至于宋苏舜钦的“人行镜里山相照,鱼戏空中日共明”(《天章道中》);宋楼钥的“水真绿净不可唾,鱼若空行无所依”(《顷游龙井得一联,王伯齐同儿辈游,因足成之》);宋刘爚的“炯鯈鱼之成群,闯寒波而游泳,若空行而无依,涵天水之一镜”(《鱼计亭赋》);明阮大铖的“水净顿无体,素鲔若游空,俯视见春鸟,时翻荇藻中”(《园居杂咏》):看来都借鉴了柳文,又各有新意,但在先写水清,后写鱼游这一点上,却都与袁、吴、郦、沈、王之作相类。柳宗元的独创性,在于不复写水,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这还不够,他又借日光作进一步的渲染。作者于岸上观鱼,很难看清潭心;而近岸之处,石坻、石屿、石嵁、石岩上的青树翠蔓,又摇缀、披拂,鱼游于树阴蔓条之下,也未必能够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必须借助日光。“日光下澈”的“澈”字下得好!“澈”者,照澈潭底也。红艳艳的日光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色彩,又是用来烘托游鱼以见潭水之“清”的。潭水透明,所以当日光下澈之时,鱼自然“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是水里的鱼,又是潭底的鱼影;加上“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人、鱼并写,情味无穷。

这几笔,真是绘形,绘神,绘影,绘色,即便是最高明的画师,也很难达到这样超妙的艺术境界。

《钴鉧潭记》先写潭源,这一篇恰恰相反。作者是从小丘西行——即从石潭的东方走来的,因被竹林所遮,所以未见石潭,先闻水声。“如鸣珮环”,显然是潭源之水撞击石岸、滴入石潭之时发出的清响。但是接下去,却为什么不先写潭源呢?原来潭源不在潭东,而在西南。作者从潭东行来,立刻被石潭本身的奇景所吸引,于是先写石潭。在饱赏石潭奇景之后,这才朝西南而望,发现了潭源。

写潭源,也就是写远景。潭源是一条小溪。因“其岸势犬牙差互”(其为石岸可知),故溪水像北斗般曲折,像长蛇般蜿蜒。从潭上望去,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为石岸所蔽,不见溪光。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而这又是写远望中景物,重点在“望”字上。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情。

结尾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前面出现过两个“乐”字,但作者的“乐”是短暂的。“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等句,借景物写感受,含蓄地反映了他的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注〕坻(chí池):水中高地。屿(yǔ雨):小岛。嵁(kān刊):不平的山岩。佁(yǐ以)然:静止貌。佁,一本作“怡”。吴武陵(?—834):唐信州(治今江西上饶)人,一说澧州(治今湖南澧县东南)人。元和进士,以史才直史馆,旋因事流放永州,与柳宗元交往。工诗文,柳宗元称其才气壮健。龚古:人名,生平未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