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柞蚕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柞蚕zuòcán〈名〉一种昆虫,比家蚕大,将变成蛹的幼虫全身长有褐色长毛,吃栎树的叶子,吐的丝是丝织品的重要原料:柞蚕丝。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蛾蝶 > 柞蠶 柞蠶 zuòcán 野蠶的一種。幼蟲緑、黄或天藍等色,成蟲全體有黄褐色鱗毛,四翅各有一白斑紋及斜條紋。以食柞樹之葉而名。《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五引《廣志》:“有柞蠶,食柞葉,可以作綿。”參見本類“野蠶”。 蚕 蚕蚕(蚕妇;蚕姬;~丝;~蛹;~沙;家~;桑蚕;柞~;梓~;蓖麻~) 蟓 龙精 女儿 神虫 螝蛾 马首 含丝虫 马头娘 另见:丝 丝织物 ☚ 益虫 害虫 ☛ 柞蚕Chinese tussah silkworm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为Antheraea pernyi Guenrin-Meneville。柞蚕原产中国,是由古代栖息在山坡柞树上的一种野蚕,经过长期驯化饲养而来。因此,又称野蚕或山蚕。柞蚕属于温带型经济昆虫,其生活适温范围为8~30℃,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1~25℃,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2~24℃。主要分布于中国,在朝鲜、苏联、印度和日本等国亦有少量分布。 柞蚕的一生 柞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卵是柞蚕的胚胎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柞蚕唯一摄取食物,积累营养物质,并完成丝的合成及吐丝结茧的生长阶段;蛹是幼虫向成虫变态的过渡阶段,通过蛹的滞育渡过寒冷的冬季;成虫是进行交配、产卵、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见图)。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此外,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少数植物的叶片,但须在蚁蚕时就开始饲喂,如饲育中改喂这些饲料,柞蚕将拒食或厌食。小蚕喜食嫩叶,大蚕喜食适熟叶。1头蚕从孵化到结茧,春蚕期约50~54天,食叶30~35克左右,秋蚕期约46~50天,食叶50~55克。其中大蚕的食下量约占食下总量的80%以上,5龄蚕最大。春蚕期体重达14克左右,秋蚕期21克左右,分别是蚁蚕体重的2,000和3,000倍。在正常情况下,柞蚕幼虫需经4次眠和蜕皮,每蜕皮一次,递增1龄,至5龄老熟吐丝结茧。 在自然条件下,分布在不同纬度的柞蚕,由于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有1化和2化区别,即一年内完成1个世代和2个世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柞蚕,均属于2化性,山东以南为1化性。不同化性的柞蚕生活世代见下表。 柞蚕又根据化性、体色、习性、茧形、丝量等特征特性,在群体中分为许多品种,各品种多以体色、产地、化性、育种编号及某一特殊的经济性状等进行命名。辽宁蚕区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青黄一号、青六号、柞早一号、辽柞一号及三里丝等;山东省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黄安东、胶兰、鲁青等;河南省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三三、三九等。此外,各个蚕区还选配了一批柞蚕杂交种,应用于丝茧生产(见柞蚕品种)。 柞蚕幼虫老熟后开始吐丝结茧,这是柞蚕生存适应环境的一种本能行为,幼虫在茧内化蛹并发生滞育或不滞育,在茧壳的保护下安全越冬,继续繁衍后代。 2化柞蚕(辽宁)与1化柞蚕(河南)生活世代表
但从生理上解释,吐丝是清除过剩氨基酸的1种排泄现象。因为丝腺的生长以5龄期为最快,尤其是5龄末期,增长倍率相当于5龄初期的65.1倍,丝腺重相当于蚕体重的17.5%(5龄第11天)。假如人为干扰蚕的正常吐丝或封闭吐丝孔,则会引起氨基酸中毒而死亡。1粒柞蚕茧,春蚕茧长约4.5厘米,茧幅2.1厘米,秋蚕茧稍大,茧长5.2厘米,茧幅2.4厘米。一般雌性茧大,雄性茧偏小。茧的有效丝长,一般为700米左右,最高的可达1,500米。 柞蚕茧是丝纺工业的优质原料,柞蚕丝绸是一种中高档商品,制成衣饰华丽,柞蚕丝在军工、化工、交电等方面有广泛的用处。柞蚕蛹、蛾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柞蚕卵又是农作物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良好中间寄主,如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见柞蚕蛹蛾卵的综合利用) 柞蚕tussah silkworm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又称山蚕、野蚕。以柞树等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经济昆虫。鳞翅目,大蚕蛾科。原产中国山东省,后来逐步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19世纪传入欧洲。柞蚕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二化性,河南、山东中南部、四川、贵州等地区为一化性。蛹越冬。东北地区5月中旬幼虫孵化,体黑色,有毛瘤,刚毛最密。第一眠蜕皮后,因品种不同呈黄、绿、青、红、白等色。4眠5龄,全龄55天左右,直接在柞林中放养,或小蚕期室内饲养、大蚕期放养。结茧于树叶间,有茧柄。茧色一般黄褐,已育成白茧品种,可以缫丝,茧丝长600~700 m。丝的强伸力均大于桑蚕丝,能织成高级的丝织物。柞蚕成虫体长4 cm,翅展16 cm左右,全身被有黄褐色或黑褐色鳞毛,前翅前缘紫褐色、杂有白色鳞毛,顶角突出,前后翅各有透明的眼斑,能飞翔。饲料植物种类很多,主要饲料是壳斗科的栎属树叶(辽东栎、蒙古栎、麻栎等),其他如蒿柳、桦树等都能为饲料。中国柞蚕茧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以辽宁、山东、河南、黑龙江、贵州等省较多,其中辽宁省占总产量的70%左右。 柞蚕 柞蚕zuocanAntheraea pernyi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科。为我国特产的一种经济价值较大的野蚕。成虫体长约4厘米,翅展16厘米左右,全体被有黄褐色鳞毛,4翅上各有1个白色眼斑及斜条纹,能飞。幼虫绿色、黄色或天蓝色,体有毛瘤,刚毛挺直。食量较大,多以辽东柞、蒙古柞、麻栎、槲等树叶为主要食料。室外人工放养。茧椭圆形,黄褐色,一端有茧柄,可作缫丝原料。蛹浓黑色,以蛹越冬。约在3000年前,我国即已开始人工放饲,于19世纪传到欧洲,现在世界各国所饲养的柞蚕,均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去的。辽宁、山东、河南等地为我国柞蚕茧主要产区。柞蚕丝可用作织丝绸,工业上可用作制轮胎内芯或制成降落伞。
☚ 家蚕 尺蠖 ☛ 柞蚕资源昆虫。鳞翅目,大蚕蛾科。成虫被黄褐色鳞毛,翅近三角形,中央具眼状斑纹。幼虫黑色或黄色。以栎类树叶为食料。中国是饲养最早、蚕丝产量最高的国家。蚕丝可供出口;蚕蛹可食,亦可提取蛹油、干酪素;蛹渣可作饲料。参见“农业”中的“柞蚕”。 柞蚕鳞翅目天蚕蛾科的经济昆虫。以蛹越冬,放养于野外,幼虫有黄、绿、天蓝等色,以山毛榉科的麻栎(又称“柞木”)树叶为食。经四次蜕皮成熟吐丝结茧,茧黄褐,形长椭圆,一端有茧柄。中国东北和山东胶州地区每年放养两次,贵州、四川、河南一带每年放养一次。中国、印度已有商品柞蚕丝生产,丝质仅次于高级家蚕丝。 柞蚕 柞蚕Antheraea pernyi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科。为我国特产的一种经济价值较大的野蚕。成虫体长约4厘米,翅展16厘米左右。头小,呈球形,触角羽状,褐色,雌蛾窄而长。复眼半球形,口器退化。全体被有黄褐色鳞毛,前翅大,后翅小,4翅中央各有1个白色眼斑及斜条纹,能飞,触角羽状褐色,雌蛾狭长,雄蛾宽厚。幼虫绿色、黄色或天蓝色等,头部前方中央有“人”字形头缝。口器发达,能切截树叶。下唇中央前方有1个吐丝器,呈管状,顶端有吐丝孔。体上有毛瘤,刚毛挺直。食量较大,多以辽东柞、蒙古柞、麻栎、槲、胡桃、山楂等树叶为主要食料,可在室外人工放养。经四眠五龄发育成熟,一般可在柞树叶中吐丝作茧。作茧时,先吐丝拉住2~3片柞叶,吐丝织成瓮状,絮成茧衣后爬出,用丝绕在柞枝上,织成茧柄,然后回到“瓮”中,再织成茧层。茧层坚硬,约4天可在茧中化蛹。茧椭圆形,黄褐色,可作缫丝原料。蛹浓黑色,纺锤形,头钝尾尖,长约3.5厘米,雌大雄小,以蛹越冬。约在30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放饲,于19世纪传到欧洲,现在世界各国所饲养的柞蚕均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引进的。辽宁、山东、河南等地为我国柞蚕茧主要产区。柞蚕丝有良好的物理性,可用作织丝绸,工业上可用作制轮胎内芯或制成降落伞。 柞蚕 1.幼虫;2.成虫(蛾) ☚ 桑蚕 蓖麻蚕 ☛ 柞蚕 柞蚕亦称野蚕、山蚕,由人工放养于柞林之中。野生柞蚕的人工饲养,在世界上以山东省的胶东为最早。西晋崔豹《古今注》说:“(汉)元帝永光四年,东莱郡东牟山(今牟平县城东北),有野蚕为茧……,收得万余石,民以为棉絮。”这说明柞蚕为山东人民所利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初年,政府开始提倡人工放养柞蚕,到明代,烟台地区已较普遍 如《牟平县志》载:“放养柞蚕者,成为农家普通副业……”蚕农已有一套成熟的放养方法。清初益都(今青州)孙廷铨著《山蚕说》,对此作了详细记载。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柞蚕丝绸畅销国外。1920年前后,仅胶东一带每年就向日本、东南亚、欧美出口柞丝绸约70万公斤。柞蚕丝吸湿性强,导热率低、加工成织物,冬暖夏凉,自古以来为人们所喜爱 工业上还用来作绝缘材料及轮胎内芯、降落伞等原料。 ☚ 相土 胡宗沔 ☛ 柞蚕tussah;oak silkworm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