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柔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柔痉

病名。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一作柔痓。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金匮要略心典》卷上: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治用栝蒌桂枝汤加减。亦有因暑热、湿热所致者。《医醇賸义·暑湿热》: “柔痉者,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暑热为天之气,其来甚速,其去亦甚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参见痉条。

柔痉

痉病的一种。即在痉病中出现出汗而不恶寒的现象。

柔痉柔痙róu jìng

痉病的一种。与刚痉相对而言。多因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症见发热汗出而不恶寒,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弦或沉迟等。《医碥·痉》:“柔痉则为湿热相兼,经谓湿热,大筋短,小筋长。”

柔痉róujìng

痉病的一种。出《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一作柔痓。多因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症见身热汗出, 颈项强急,头摇口噤, 手足抽搐, 甚则角弓反张, 脉沉迟等。治宜栝楼桂枝汤加减。《医醇义》认为, 感风湿热邪亦可致柔痉, 用白术苡仁汤。《丹溪心法》指阴痉。

柔痉

柔痉

柔痉是指外邪伤及太阳经脉而呈表虚有汗之痉病。柔痉出《金匮要略》。因痉同,痓故原称柔痓。《素问·气厥论篇》:“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后世医家亦有以阴痉为柔痉的,如《素问玄机原病式》:“阴痉曰柔痉”。还有以虚证为柔痉的,如《医学正传·痉》:“痉病虚柔”。
柔痉的病因病机,多因外感风湿阻滞经络,筋脉失于气血濡养。《注解伤寒论》:“表虚感湿,故曰柔痓。” 《证治准绳》亦认为“其所谓柔痉者,为太阳发热重感于湿而得之。” 或因气虚阳衰,阴液失于营运,故柔痉亦有属虚者。《证治百问》谓:“凡久病气虚者为柔痉”。《活人录汇编·痉痓》指出:“盖由阳虚阴盛者,阳络自空,而阴络自满,阴寒湿热之气,游行于血脉之中,血脉为之不通,遂成柔痉之症。”
柔痉的辨证施治,当从外感风湿或内伤气虚阳衰着手。
外感风湿柔痉:症见头痛,项强,几几然,身痛而重,或见手足瘛疭,甚则口噤,角弓反张,发热,汗出,不恶寒,舌苔薄白而腻,脉浮缓。此营卫素虚,重感风湿之邪所致。治宜解表祛湿,舒筋通络。方用栝蒌桂枝汤,或羌活胜湿汤加减。挟热心烦,口渴者,可用白术薏苡仁汤。
气虚阳衰柔痉:症见面色㿠白,四肢厥逆,汗多身凉,四肢不收,时或抽搐,身痛振掉,甚或目吊头摇,噤口不开,角弓反张,舌淡,苔白滑,脉虚弦或沉细。此乃素体亏虚,阳气不足,阳损及阴,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温阳益气,舒筋通络。方用桂心白术汤加党参、黄芪。

☚ 刚痉   热盛发痉 ☛

柔痉róu jìng

tender convulsion;tenderstiffnes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