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炭疽病matrimony vine anthracnose由围小丛壳菌引起,主要为害果实导致黑腐的一种真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宁夏枸杞是名贵中药材,各地广为引种栽培。1970年以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炭疽病(又称黑腐病)普遍发生,因病减产50%左右,高达80% 以上。主要为害青果、花和蕾。青果受害,初期果粒上产生针头大褐黑色小圆斑,果面有放射状黑褐色菌索,后病斑凹陷软腐,表面散生小黑点,阴雨天涌出桔红色孢子团,2~3天病斑蔓延全果,病果后期变为干硬的黑果。严重时枝上果粒布满黑斑、花蕾、花瓣出现黑斑,导致黑花黑蕾,不能开花结果。早春,嫩枝、叶尖或叶缘偶尔被害,产生褐色斑或致湿腐。 病因 病原物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球壳目,田间未发现。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黑盘孢目。分生孢子盘大小195~325微米; 分生孢子梗棍棒状; 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有1~3个油球,大小7.8~17.2×4.1~4.9(微米)。分生孢子堆桔红色,后期生刚毛。寄主范围广,有苹果、梨、沙果、葡萄、桃、黄瓜、甜椒、番茄、西葫芦等,山茱萸果实受害也重。大麻叶、小麻叶等几个枸杞栽培品种,对炭疽病抗性无明显差异,属高感品种。 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是高温高湿多雨。病菌分生孢子在8~33℃均可萌发,28℃6小时左右萌发率达94.1%。孢子形成,传播及萌发侵入需在高湿度且有降雨下才能进行,田间发病与降雨直接有关。枸杞自5月上旬初果期至10月中旬末果期前均可受害。由于年份、地区,气象条件不同,各地发病时期早晚和轻重有差异。如山东宁津县炭疽病田间消长规律是:5~6月,日平均温度17℃以上,相对湿度60%左右,旬降雨2~3天,田间即可发病; 7月至9月日平均温度17.8~28.5℃,旬降雨4天以上,相对湿度达80%以上,田间病果猛增; 10月至初霜结果末期,日平均气温9.2~14.6℃,如有雨水能延续发病。温度对病害有一定影响,26~30℃潜育期只有3天,21~26℃需5天,枸杞花果期的湿度和降雨对病害发生蔓延起主导作用,温度加重为害。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在残留树上和落地僵果上越冬,为病害初次侵染。干枯枝不带菌。次年天气转暖,分生孢子堆被雨水或露滴分散,顺枝条流淌或被风雨飞溅到果实、花蕾上,萌发后以芽管直接或从伤口(风力磨擦、虫伤等)侵入,田间每年最初出现的病果(即发病中心)均在枝上僵果附近或树下部果实上,随后不断引起再侵染,病害进一步扩大蔓延。 病害控制 主要是清洁田园,加强栽培管理及配合药剂保护。❶清洁田园: 冬季结合剪枝彻底清除病果,早春枸杞萌发前进行复剪清园。清园时喷一次石硫合剂效果更好。 ❷加强栽培管理: 根据气象特点,控制结果期避开雨季。如河北、山东等地,春旱,全年雨水集中7月至8月,实行冬春轻剪枝,夏季重剪枝确保春秋果,放弃夏果。陕西关中地区,秋季雨水较多以保春果,争取夏果,放弃秋果进行彻底秋剪,积累养分促进来年春果早发丰收。 ❸喷药保护:5月至6月下雨前喷第一次药,每半月一次,7月至8月发病高峰期,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喷后遇雨要补喷。用1:1:100波尔多液,50%退菌特,炭疽福美等,各种药剂宜交替使用。此外,可在田间喷洒非致病的红麻炭疽病菌或悬挂带菌枝条,使枸杞产生对炭疽病的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