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枫桥夜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诗篇名。七绝。张继作。见《全唐诗》卷二四二。诗题一作《夜泊枫江》,《中兴间气集》又作《夜泊松江》。全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郊十里处,是当时运河的重要渡口。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建于南朝梁代,原叫妙利普明塔院,后因名僧寒山和拾得到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为古城苏州的重要名胜之一。此诗大概是安史之乱后作者流寓苏州时所作,描写半夜时分泊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诗中江南水乡秀丽的山川之景和诗人绵邈的羁旅之愁融为一体,充满着诗情画意,具有强烈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千百年来广传人口,蜚声中外。由于该诗的出现,使原本极为普通的枫桥和寒山寺名播四方,成为后人不断题咏的对象。如明代高启的《枫桥》一诗曰:“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张继此诗很早就传入日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俞樾《新修寒山寺记》)可见这首小诗影响之深远。

☚ 贼退示官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校记】

1.父,《全唐诗》一作“火”。

【注释】

[枫桥] 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相沿作枫桥。《大清一统志》卷五五“苏州府”:“枫桥,在阊门外西九里。宋周遵道《豹隐纪谈》:‘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枫桥常住”字’。”诗题,《全唐诗》卷二四二注:一作“夜泊枫江”。

[寒山寺] 《大清一统志》卷五五“苏州府”:“寒山寺,在吴县西十里枫桥。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内有寒山、拾得二像。唐张继《宿枫桥》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即此也。”

【评论】

《六一诗话》: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卷上:姑苏枫桥寺,唐张继留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石林诗话》卷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唐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了。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

《能改斋漫录》卷三:陈正敏《遁斋闲览》记欧阳文忠诗话讥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云,半夜非钟鸣时,人偶闻此耳,且云,渠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问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以上皆《闲览》所载。予考唐诗,乃知欧公所讥乃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全篇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欧阳公所记也。然唐时诗人皇甫冉有《秋夜宿严维宅》诗云:“昔闻元庆宅,门向会稽峰。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秋夜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世故多离别,良宵讵可逢。”且维所居正在会稽,而会稽钟声亦鸣于半夜,乃知张继诗不为误。欧公不察,而半夜钟亦不止于姑苏如陈正敏说也。又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诗“隔水悠扬半夜钟”,乃知唐人多如此,王直方《兰台诗话》亦尝辩论,第所引与予不同。

《学林》卷八:唐张继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世疑半夜非钟声时。观国案:《南史·文学传》:“丘仲孚,吴兴乌程人,少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然则半夜钟固有之矣。丘仲孚,吴兴人,而继诗姑苏城外寺,则半夜钟乃吴中旧事也。

《唐诗纪事·张继》: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以为语病,非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半夜钟》引《王直方诗话》:欧公言唐人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说者云,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余观于鹄《送宫人入道》诗云:“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而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岂唐人多用此语也?傥非递相沿袭,恐必有说耳。温庭筠诗亦云:“悠然逆旅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庭筠诗多缵在白乐天诗后。

《墨庄漫录》卷九:予妹夫王从一太初著《东郊语录》有云:唐人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张继《枫桥夜泊》也。说者谓美则美矣,但三更非撞钟时。按《南史·裴皇后传》载齐永明中,上数游幸诸苑圃,载宫人从车置内深隐,不闻端门皷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更三皷,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由是言之夜半之钟,有自来矣。予以为不然,非用景阳故事也。此盖吴郡之实耳。今平江城中从旧,承天寺鸣钟乃半夜后也。余寺闻承天钟罢乃相继而鸣,迄今如是,以是知自唐而然。枫桥去城数里,距诸山皆不远,书其实也,承天今更名能仁云。

《秋窗随笔》:《石林诗话》:“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然亦何必深辩,即不打钟,不害诗之佳也。如子瞻“应记侬家旧姓西”,夷光姓施,岂非误用乎?终不失为好。

《存余堂诗话》:张继《枫桥夜泊》诗,世多传诵。近读孙仲益《过枫桥寺》诗云:“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夜半钟。”亦可谓鼓动前人之意矣。

《诗薮外编·唐下》: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渔洋诗话》卷中:陈伯玑常语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妙矣。然亦诗与地肖故尔。若云‘南城门外报恩寺’,岂不可笑耶!”余曰:“固然。即如‘满天梅雨是苏州’、‘流将春梦过杭州’、‘白日澹幽州’、‘风声壮岳州’、‘黄云画角见并州’、‘淡烟乔木隔绵州’,皆诗地相肖。使云‘白日澹苏州’、‘流将春梦过幽州’,不堪绝倒耶?”

《带经堂诗话·总集门一·删订类》(张)宗柟评:予兄寒坪云,初唐风调未谐,诚然。盛唐以气体胜,中晚以神韵胜。即其至者而论,盛唐不乏神韵,而中晚之气体稍别矣。此渔洋之论压卷而不及中晚也。又云,四首压卷无疑,若韩翃之《寒食》、张继之《枫桥夜泊》,即次之矣。

又《总集门五·自述类下》(张)宗柟附识:鲍侍翁《亚谷丛书》:渔洋先生于顺治辛丑游吴,题诗枫桥,诗话载之。余以康熙庚子再游邓尉,泊舟枫桥追忆其事,屈指刚六十年,口点一绝句云:“路近寒山夜泊船,钟声渔火尚依然。好诗谁嗣唐张继,冷落春风六十年。”

《诗辩坻》卷三:张继诗“江枫渔火对愁眠”。今苏州寒山寺对有愁眠山,说者遂谓张诗指山,非谓渔火对旅愁而眠。予谓非也。诗须情景参见,此诗三句俱述事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对山,则全无情事,句亦乏味。且愁眠山下即姑苏城寒山寺,不应重累如此。当是张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诗名山,犹明圣湖因子瞻而名西子湖耳。至于夜半本无钟声,而张诗云云,总属兴到不妨。雪里芭蕉,既不受弹,亦无须曲解耳。

《随园诗话》卷八:西崖先生云:“诗话作而诗亡。”余尝不解其说。后读《渔隐丛话》……唐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佳矣,欧公讥其夜半无钟声。作诗话者,又历举其夜半之钟,以证实之。如此论读者论坛,使人夭阏于性灵,寒断机栝: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

《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二○: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绝凡例》:王阮亭司寇删定洪氏《唐人万首绝句》,以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压卷,违于前人之举“蒲萄美酒”、“秦时明月”者矣。近沈归愚宗伯,亦效举数首以续之。今按其所举,惟杜牧“烟笼寒水”一首为当。其柳宗元之“破额山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李益之“回乐峰前”,诗虽佳而非其至。郑谷“扬子江头”,不过稍有风调,尤非数诗之匹也。必欲求之,其张潮之“茨菰叶烂”、张继之“月落乌啼”、钱起之“潇湘何事”、韩翃之“春城无处”、李益之“边霜昨夜”、刘禹锡之“二十余年”、李商隐之“珠箔轻明”,与杜牧“秦淮”之作,可称匹美。

《三体唐诗》卷一高士奇辑注:霜夜客中愁寂,故怨钟声之太早也。夜半者,状其太早而甚怨之之辞,说者不解诗人活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而不知首句“月落乌啼”觖欲日曙之候矣,岂真半夜乎?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斯得之矣。

《唐诗摘抄》卷四:三句承上启下,浑而有力,故《三体》取以为式。从夜半无眠到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梦魂耳。语脉浑浑,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欲执着,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近评诗者论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可听,若云“南京城外报恩寺”云云,岂不令人喷饭。此言亦甚有见,但其所以工拙处,尚未道破。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笺注》卷六:“月落”,此泊船时,是十三四夜之间,月落时在四更之末。“乌啼”,月影坠下,惊乌夜啼,亦将晓之候也。“霜满天”,五更霜落,满天者尚未落也,非四更时乎。“江枫”,泊船之所,江岸有枫。“渔火”,渔火射在枫叶上,红光相映而易见。“对愁眠”,此时张继旅中不能睡着,而江枫所映之渔火射到舱内,正与愁眠相对。“姑苏城外”,特将实落地名抖出,扣住枫桥。“寒山寺”,寺西去苏城十里,必用寺者,为钟声故也。“夜半”,此时实不是夜半。张继愁眠时,心神恍惚,疑其是半夜也。“钟声”,声从寒山寺来,天已将晓,而张继猛然醒觉,犹疑为夜半也。“到客船”,钟声催晓,客船即到,天渐晓矣。即张继夜泊之舟,亦且解缆开去,一夜愁眠至此欲睡,亦不能睡,不免抱怨五更之钟为夜半,而尚恨其早也。其神情全在夜半上。○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仍连。

《诗境浅说》续编:作者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林立,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耶?

【评论】

《中兴间气集·张继》: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畊”,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石林诗话》卷中: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往往多嘉句。

《唐才子传·张继》:诗情爽激,多金玉音,盖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例》:开宝以前,如孙逖、王昌龄、卢象、张继、包何辈,皆不以七言律名,而流传一二篇,音节安和,情词高雅,迥非后来可及,信乎时代为之也。


《枫桥夜泊》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小传】
 张继(? —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安史乱起,避地江左。大历初为侍御,四年(769)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约卒于大历末。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事迹散见《新唐书· 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等。其诗据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称“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比兴深矣”。今存诗三十多首。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题一作《夜泊松江》。泊:停船靠岸。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诗中写江南水乡秋夜之幽静和旅人的愁绪。四句都写景物,融情入景。绘色绘声,极为高妙。使本为寻常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为著名胜迹。
 【注释】
 ①此句意谓旅人因客愁不能成眠,与江边的枫树、渔舟的火光终夜相对。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今苏州西郊枫桥边。相传因唐朝诗僧寒山曾经住此而得名。③夜半钟声:唐时佛寺习惯于夜半打钟,名为“无常钟”,屡见于诗人吟咏。

山水名胜诗之《枫桥夜泊》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①。
 姑苏城外寒山寺②,夜半钟声到客船③。


 
【题解】
 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后称枫桥。张继以后,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数。现桥为清同治三年(1867)重建,为花冈石半圆形单孔石拱桥。此诗意境悠然,读之如临其境,是脍炙人口的杰作。枫桥本无特佳处,得此诗题咏而名扬天下。可知山水亦如人,有遇有不遇。
 【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至德元载(756)避地江左,游历苏、杭等地,大历初在京任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约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与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交往唱酬,以气节自矜,诗以《枫桥夜泊》著名,原有集散佚,《全唐诗》录其诗一卷,然所收诗多有误。
 【注释】
 ①江枫:江边的枫树。或说“江枫”是寒山寺前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又说“愁眠”是山名,皆不确。毛先舒《诗辨坻》指出,后人因张继诗,始改山名为愁眠山。②寒山寺:在枫桥东南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为妙利普明塔院。唐僧寒山曾在此修行,故名寒山寺。现存寺院为清末重建。③夜半钟声:宋以来为诗话中的公案。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三更不是打钟时”;但《王直方诗话》、 《石林诗话》等指出,唐代寺院“实夜半打钟”。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枫桥夜泊 -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校记】

1.父,《全唐诗》一作“火”。

【笺释】

[枫桥] 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寒山寺附近。本称封桥,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相沿作枫桥。《大清一统志》卷五五“苏州府”:“枫桥,在阊门外西九里。宋周遵道《豹隐纪谈》:‘旧作封桥,后因唐张继诗,相承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枫桥常住”字’。”诗题,《全唐诗》卷二四二注:一作“夜泊枫江”。

[寒山寺] 《大清一统志》卷五五“苏州府”:“寒山寺,在吴县西十里枫桥。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内有寒山、拾得二像。唐张继《宿枫桥》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即此也。”

【辑评】

《六一诗话》: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庚溪诗话》卷上:姑苏枫桥寺,唐张继留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

《石林诗话》卷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唐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了。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

《能改斋漫录》卷三:陈正敏《遁斋闲览》记欧阳文忠诗话讥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云,半夜非钟鸣时,人偶闻此耳,且云,渠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问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以上皆《闲览》所载。予考唐诗,乃知欧公所讥乃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全篇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欧阳公所记也。然唐时诗人皇甫冉有《秋夜宿严维宅》诗云:“昔闻元庆宅,门向会稽峰。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秋夜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世故多离别,良宵讵可逢。”且维所居正在会稽,而会稽钟声亦鸣于半夜,乃知张继诗不为误。欧公不察,而半夜钟亦不止于姑苏如陈正敏说也。又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诗“隔水悠扬半夜钟”,乃知唐人多如此,王直方《兰台诗话》亦尝辩论,第所引与予不同。

《学林》卷八:唐张继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世疑半夜非钟声时。观国案:《南史·文学传》:“丘仲孚,吴兴乌程人,少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然则半夜钟固有之矣。丘仲孚,吴兴人,而继诗姑苏城外寺,则半夜钟乃吴中旧事也。

《唐诗纪事·张继》: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以为语病,非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半夜钟》引《王直方诗话》:欧公言唐人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说者云,句则佳也,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余观于鹄《送宫人入道》诗云:“定知别往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而白乐天亦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岂唐人多用此语也?傥非递相沿袭,恐必有说耳。温庭筠诗亦云:“悠然逆旅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庭筠诗多缵在白乐天诗后。

《墨庄漫录》卷九:予妹夫王从一太初著《东郊语录》有云:唐人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张继《枫桥夜泊》也。说者谓美则美矣,但三更非撞钟时。按《南史·裴皇后传》载齐永明中,上数游幸诸苑圃,载宫人从车置内深隐,不闻端门皷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更三皷,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由是言之夜半之钟,有自来矣。予以为不然,非用景阳故事也。此盖吴郡之实耳。今平江城中从旧,承天寺鸣钟乃半夜后也。余寺闻承天钟罢乃相继而鸣,迄今如是,以是知自唐而然。枫桥去城数里,距诸山皆不远,书其实也,承天今更名能仁云。

《秋窗随笔》:《石林诗话》:“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欧阳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然亦何必深辩,即不打钟,不害诗之佳也。如子瞻“应记侬家旧姓西”,夷光姓施,岂非误用乎?终不失为好。

《存余堂诗话》:张继《枫桥夜泊》诗,世多传诵。近读孙仲益《过枫桥寺》诗云:“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夜半钟。”亦可谓鼓动前人之意矣。

《诗薮外编·唐下》: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

《渔洋诗话》卷中:陈伯玑常语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妙矣。然亦诗与地肖故尔。若云‘南城门外报恩寺’,岂不可笑耶!”余曰:“固然。即如‘满天梅雨是苏州’、‘流将春梦过杭州’、‘白日澹幽州’、‘风声壮岳州’、‘黄云画角见并州’、‘淡烟乔木隔绵州’,皆诗地相肖。使云‘白日澹苏州’、‘流将春梦过幽州’,不堪绝倒耶?”

《带经堂诗话·总集门一·删订类》(张)宗柟评:予兄寒坪云,初唐风调未谐,诚然。盛唐以气体胜,中晚以神韵胜。即其至者而论,盛唐不乏神韵,而中晚之气体稍别矣。此渔洋之论压卷而不及中晚也。又云,四首压卷无疑,若韩翃之《寒食》、张继之《枫桥夜泊》,即次之矣。

又《总集门五·自述类下》(张)宗柟附识:鲍侍翁《亚谷丛书》:渔洋先生于顺治辛丑游吴,题诗枫桥,诗话载之。余以康熙庚子再游邓尉,泊舟枫桥追忆其事,屈指刚六十年,口点一绝句云:“路近寒山夜泊船,钟声渔火尚依然。好诗谁嗣唐张继,冷落春风六十年。”

《诗辩坻》卷三:张继诗“江枫渔火对愁眠”。今苏州寒山寺对有愁眠山,说者遂谓张诗指山,非谓渔火对旅愁而眠。予谓非也。诗须情景参见,此诗三句俱述事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对山,则全无情事,句亦乏味。且愁眠山下即姑苏城寒山寺,不应重累如此。当是张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诗名山,犹明圣湖因子瞻而名西子湖耳。至于夜半本无钟声,而张诗云云,总属兴到不妨。雪里芭蕉,既不受弹,亦无须曲解耳。

《随园诗话》卷八:西崖先生云:“诗话作而诗亡。”余尝不解其说。后读《渔隐丛话》……唐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佳矣,欧公讥其夜半无钟声。作诗话者,又历举其夜半之钟,以证实之。如此论读者论坛,使人夭阏于性灵,寒断机栝:岂非“诗话作而诗亡”哉?

《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二○: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绝凡例》:王阮亭司寇删定洪氏《唐人万首绝句》,以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压卷,违于前人之举“蒲萄美酒”、“秦时明月”者矣。近沈归愚宗伯,亦效举数首以续之。今按其所举,惟杜牧“烟笼寒水”一首为当。其柳宗元之“破额山前”、刘禹锡之“山围故国”、李益之“回乐峰前”,诗虽佳而非其至。郑谷“扬子江头”,不过稍有风调,尤非数诗之匹也。必欲求之,其张潮之“茨菰叶烂”、张继之“月落乌啼”、钱起之“潇湘何事”、韩翃之“春城无处”、李益之“边霜昨夜”、刘禹锡之“二十余年”、李商隐之“珠箔轻明”,与杜牧“秦淮”之作,可称匹美。

《三体唐诗》卷一高士奇辑注:霜夜客中愁寂,故怨钟声之太早也。夜半者,状其太早而甚怨之之辞,说者不解诗人活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而不知首句“月落乌啼”觖欲日曙之候矣,岂真半夜乎?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斯得之矣。

《唐诗摘抄》卷四:三句承上启下,浑而有力,故《三体》取以为式。从夜半无眠到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梦魂耳。语脉浑浑,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欲执着,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近评诗者论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可听,若云“南京城外报恩寺”云云,岂不令人喷饭。此言亦甚有见,但其所以工拙处,尚未道破。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笺注》卷六:“月落”,此泊船时,是十三四夜之间,月落时在四更之末。“乌啼”,月影坠下,惊乌夜啼,亦将晓之候也。“霜满天”,五更霜落,满天者尚未落也,非四更时乎。“江枫”,泊船之所,江岸有枫。“渔火”,渔火射在枫叶上,红光相映而易见。“对愁眠”,此时张继旅中不能睡着,而江枫所映之渔火射到舱内,正与愁眠相对。“姑苏城外”,特将实落地名抖出,扣住枫桥。“寒山寺”,寺西去苏城十里,必用寺者,为钟声故也。“夜半”,此时实不是夜半。张继愁眠时,心神恍惚,疑其是半夜也。“钟声”,声从寒山寺来,天已将晓,而张继猛然醒觉,犹疑为夜半也。“到客船”,钟声催晓,客船即到,天渐晓矣。即张继夜泊之舟,亦且解缆开去,一夜愁眠至此欲睡,亦不能睡,不免抱怨五更之钟为夜半,而尚恨其早也。其神情全在夜半上。○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仍连。

《诗境浅说》续编:作者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林立,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耶?

【评论】

《中兴间气集·张继》: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畊”,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石林诗话》卷中: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往往多嘉句。

《唐才子传·张继》:诗情爽激,多金玉音,盖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七律凡例》:开宝以前,如孙逖、王昌龄、卢象、张继、包何辈,皆不以七言律名,而流传一二篇,音节安和,情词高雅,迥非后来可及,信乎时代为之也。


古典文学作品《枫桥夜泊》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
 
 〔1〕《枫桥夜泊》是张继的名作,题一作《夜泊枫江》。枫桥,在苏州城西,距阊门十里,横跨运河湾,古时为水路交通的重要停泊处。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一说南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历任盐铁判官、检校词部员外郎,世称张词部。其诗写景状物清丽自然,富有韵味。有集一卷,存诗四十余首。
 〔2〕寒山寺,在枫桥东,建于南朝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修行,于唐代命名为寒山寺。唐代僧寺有夜半鸣钟的制度。苏州西南有姑苏山,因别称苏州为姑苏。
 
 这首七绝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深秋霜天夜泊的冷清景色,寺院钟声打破寂静,引发游子的情怀则妙在不言之中。前两句十四个字,连写了六个意象:落月、啼鸦、霜天、江岸的枫树、渔船的灯火、失眠的旅人;由远(月)而近(渔火),由视角(月、枫)、触觉(霜冷)而听觉(乌啼);静中有动(明月初落而林鸦惊啼)而复归于难耐的静寂(秋霜满空,伴渔火而难以成眠)。六个意象连续,寓情于景,突出了游子孤独的愁怀。后两句只写在无边寂冷、无尽孤愁中于客船上闻山寺夜钟,万籁寂静之中寺钟悠扬回荡,无限神韵,由代代读者所品味,所思索……
 这首诗广泛流传,传入日本后也几乎家传户诵。明文徵明写成诗碑,拓片遍及全世界,以致使寻常无奇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为名闻中外的游览胜地,连那口大钟也成为胜景。

诗词《枫桥夜泊》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原诗今译】


 月儿落山,乌鸦哀啼,霜露洒满天,
 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我惆怅难眠。
 苏州城外,高矗着黑魆魆的寒山寺,
 夜半时辰,它单调的钟声飘到客船。


 【鉴赏提示】
 这首诗以淡雅清幽的笔触,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夜泊枫桥的情景,真实而感人地反映了客子羁旅漂泊的愁思。
 从题目“夜泊”可知,诗人是夜泊江中,诗中所写也正是夜半时分的景象。全诗紧扣诗题,抓住江南水乡深秋月夜的特有景象,从闻与见两个角度描写孤舟夜泊时的近景和远景。首句描写了午夜时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物像。霜花满天已是深秋季节。残月已落,表明夜色已深。寒鸦的啼鸣更增加了午夜的凄清。诗人用“落”字状写残月的沉浸,用“啼”字形容寒鸦的哀鸣,用“满天”极言秋霜的浓重。在这样一个凄清萧瑟的秋夜,诗人泊舟江上,心头自然平添一层羁旅劳顿、漂泊无定的愁思。从而使所见、所闻、所感浑然一体,形成凄清萧瑟的画面和水乡秋夜的特殊氛围,把诗人对枫桥夜泊的感受透露出来,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又用江枫、渔火、愁眠具体写枫桥夜泊的景象和感受。诗人泊舟江上,秋风吹来,侧耳静聆,江岸上枫叶瑟瑟,举目四顾,江面上渔火点点。满目迷茫而凄凉的景象,不能不勾起旅人的愁思。“对愁眠”正表明诗人的主观之情已渗透于秋夜景象之中,而秋夜的凄清寂寥之景,也映衬出诗人的孤孑寂寞之情。这就把在江南水乡秋夜泊舟时的特殊景象和诗人羁旅漂泊的独特心境具体而生动地融为一体。既使诗句在音节上富有变化,又产生出新的意境。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今苏州城西郊十里的枫桥镇,始建于南北朝,初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曾主持此寺,遂得名。正当诗人欲眠不眠、似眠非眠之时,午夜钟声透过黑暗,越过江面,传到船里。这阵阵钟声虽打破秋夜的静谧,却更反衬出冷寂的氛围。它敲击在不眠游子的心头,更增添了一层浓郁的愁思。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曾谓“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其实夜半击钟在唐诗中多有描写,如白居易“半夜钟声后”,皇甫冉“夜半隔山钟”,于鹄“遥听缑山半夜钟”,王建“未卧尝闻半夜钟”等。可见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正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正是这悠悠的夜半钟声,把枫桥夜泊时的种种景象及诗人的愁思交织融合在一体,创造出了独特而完整的艺术境界,取得了浓郁的抒情效果。

唐诗《枫桥夜泊》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2


 
 【释】
 1.江枫:江岸水边的枫树。渔火:渔家船上的灯火。
 2.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
 
 【译】
 月亮渐渐消隐在天边,
 宇宙间一下子变得黑暗,
 鸦群为突然失去的月光惊叫,
 白色的秋霜顿时
 显得满地满天。
 远远的、江边的枫叶隐映着
 渔家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
 我夜泊在这枫桥之下,
 满怀愁绪难以成眠。
 静听着、静听着,
 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名刹,
 将子夜的钟声传送入船。
 
 【评】
 此诗甚妙。
 “月落乌啼”句从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化来,反其意而用之,曹诗以月光之明亮惊鹊南飞,张诗则以月亮之落,光线由明而暗之变化,引起乌鹊之啼,皆体物之精微者,皆可谓丹青圣手,善用光者。“月落”不仅引来乌啼,而且一下子就使原来不显眼的白霜显得耀眼夺目起来,这又是一层明暗的变化处理。次句以近景枫之红叶,配置远处依稀闪烁的渔家灯火,在白霜满地的背景上,煊染了秋夜的红色、可谓绚灿之至!而这一切,又都笼盖在一丝淡淡的乡思哀愁的情绪之中。
 第三句点明地点,以疏落的笔致,宕开一笔,使欣赏者的感觉稍稍放松,马上就以杳杳渺渺、余音如缕的钟音呼唤你回到那神秘的千年古刹。欧阳修曾批评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六一诗话》)南宋叶梦得则反驳说:“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山寺,实以夜半打钟。”(《石林诗话》卷二十)此确为醉翁失查,醉翁写此评语,其真醉乎?先不论夜半时钟声之真有与无,仅就艺术境界而言,其钟声真足以陶醉千古文人。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枫桥夜泊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张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这首《枫桥夜泊》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在北宋时即已刻石于苏州,可见其影响。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诗的前两句选取几个典型的事物,描绘出秋夜江边寂静清幽的景象,流露出诗人无以排遣的行旅之愁,并为后二句的卧听山寺夜钟的描写提供了环境氛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二句为点睛之笔。姑苏,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枫桥东,始建于梁,原寺已毁,现今的寒山寺是后来重建的。诗人以“夜半钟声”进一步渲染秋夜的幽寂,烘托出诗人辗转难耐、孤苦悲愁的情怀,也使“枫桥夜泊”的诗意更为甘淳隽永。这首诗犹如一幅秋江夜泊图,画面色彩明丽,意境优美,情致清远。

 
寒山寺: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又称“枫桥寺”。初建于南朝梁天监(502—519)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627—649)年间,寒山、拾得在此结草庵,其后创建寺院,称“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有诗咏此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因此而名闻天下。宋太平兴国元年(976),节度使孙承祐建七层塔。嘉祐(1056—1063)年中,改称“普明禅院”。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1368—1398)年间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兵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96—1911)陆续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建筑。1949年后又经过两次全面修整,寺外河流映带,石桥高耸,寺内曲槛回廊,绿树黄墙,供有清代画家罗聘所作寒山拾得画像石刻和嘻笑见神的一对塑像。还有岳飞、唐寅、康有为等名人的墨迹石刻,宋人所书《金刚经》石刻,历代题咏寒山寺诗石刻数十方。张继诗中所咏古钟早已散失,明代铸造的“寒山寺钟”,后也流入日本。日本人仿造唐式青铜乳头钟送归,现悬在大殿左侧。殿后钟楼上另有清末铸大钟一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 fēnɡ qiáo yè bó 》 
    《 枫 桥 夜 泊 》 
    .[ tánɡ ]. zhānɡ jì.
    .[ 唐 ]. 张 继.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ɡ mǎn tiān , jiānɡ fēnɡ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ɡū sū chénɡ wài hán shān sì , yè bàn zhōnɡ shēnɡ dào kè chuán 。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
    月亮渐渐消隐在天边,
    宇宙间一下子变得黑暗,
    鸦群为突然失去的月光惊叫,
    白色的秋霜顿时
    显得满地满天。
    远远的、江边的枫叶隐映着
    渔家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
    我夜泊在这枫桥之下,
    满怀愁绪难以成眠。
    静听着、静听着,
    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名刹,
    将子夜的钟声传送入船。

    【逐句翻译】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只觉得严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映着渔舟灯火愁难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很幽静,
    夜半钟声到客船。忽闻夜半的钟声飘落客船。

  •  
    ①枫桥:原名“封桥”,在苏州城西,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②姑苏:苏 州的别称。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山上有吴王阖闾或吴王夫差所筑之姑苏台。寒山寺: 又名枫桥寺,在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附近。相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二人在此居住过, 故名。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
    ②夜泊:夜晚将船停靠岸边。
    ③乌啼:乌鸦叫。
    ④江枫:江边的枫树。
    ⑤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⑥姑苏:苏州。
    ⑦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部。
    ⑧夜半:半夜。

  • 【集评】 宋·欧阳修:“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 《六一诗话》)
    宋·叶梦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唐张继题城西枫桥寺诗也。欧阳文忠公尝病其夜半非打钟时,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往往多佳句。” (《石林诗话》卷中)
    清·沈德潜:“尘市喧阗之处,只闻钟声,荒凉寥寂可知。”(《唐诗别裁》卷二十)

    【点评】

    前人谓此诗“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之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不过此“自然之趣”恐非轻心得来,怕是用力而成。妙在用力用得恰到好处,使人全无用力之感,恰似天成一般。细味全诗,觉“愁”字乃一篇之脉,其他所闻所见为一篇之体。各显其神,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唐人有云: “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陈正敏《遯斋闲览》云:……渠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闻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然唐时诗人皇甫冉有《秋夜宿严维宅》诗云: “昔闻玄度宅,门向会稽峰。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世故多离别,良宵讵可逢。”且维所居正在会稽,而会稽钟声亦鸣于半夜;乃知张继诗不为误,欧公不察。而半夜钟亦不止于姑苏,如陈正敏说也。又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诗: “隔水悠扬半夜钟”,乃知唐人多如此。王直方《兰台诗话》亦尝辨论,第所引与予不同。(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胡应麟《诗薮》》外篇卷四)
     
    张继诗“江枫渔火对愁眠”。今苏州寒山寺对有愁眠山,说者遂谓张诗指山,非谓渔火对旅愁而眠。予谓非也。诗须情景参见,此诗三句俱述景,止此句言情,若更作对山,则全无情事,句亦乏味。且愁眠山下即接姑苏城寒山寺,不应重累如此。当是张本自言愁眠,后人遂因诗名山,犹明圣湖因子瞻诗而名西子湖耳。(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按即(王珪)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按即文徵明)所书亦漫漶,“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予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古本,不可没也。( [清]俞樾《枫桥夜泊诗碑跋》)
     
    作者不过夜行纪事之诗,随手写来,得自然趣味。诗非不佳,然唐人七绝,佳作林立,独此诗流传日本,几妇稚皆习诵之。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有不幸耶?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枫桥夜泊》是唐诗中著名的绝句。作者张继是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其一生留下的诗作并不多,流传于世的则更少,《全唐诗》中仅录其四十余首,且大都鲜为人知,唯有《枫桥夜泊》 一诗却千余年来传颂不绝,至今依然脍灸人口,它不仅是张继蜚声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品,而且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 也称得上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佳作。
     
     这首仅有二十八字的小诗,几乎字字都是景色的画面,然而在这诸多景观以处,却又萦绕飘荡着诗人那无以自遣的羁旅愁怀,给人以浓重的感染。“月落乌啼霜满天”是泊船江畔的诗人仰望夜空的所闻和所见。斜月西沉, 霜气满天,说明是深秋夜半; 残月的余辉映照着江面, 反射出幽暗的光,使江面上空呈现出一片迷朦的夜色,仿佛是霜气在空中弥漫。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知受到什么惊扰,发出声声鸣叫,使那被夜幕笼罩的江面显得更加空寂和凄楚, 自然也触动了诗人的满怀愁绪。下一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既是眼前景物的续写,又是深夜难眠的原因。岸边的枫树象火一样红,远处的小船闪烁着点点渔火。这景色是很美妙的, 本应引起观赏者很高的兴致,然而此时对于孤舟远行的诗人来说, 却又别是一番滋味:枫叶火红,成了秋摧百花凋零,严冬即将来临的象征; 点点渔火, 则易使人联想起渔家常年飘游不定的旅居生活。此情此景又恰与诗人的羁旅愁怀相吻合, 自然就更使他黯然忧思, 难以成眠了。其中 “对愁眠”三字更可谓是去尽雕饰、浑然天成的点睛之笔, 一语道出了诗人当时当地的满腹惆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景观密度较大的特点有所不同,两句只写了两个情景,即远望寒山寺,夜半闻钟鸣。乍看似包容量太小,其实作者是有意突出这远望古寺的意象感受和夜半鸣钟的音响效果。试想, 本来就愁思难眠的诗人,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声声钟响,这钟声尤在“夜半”, 自然显得更加悠扬而清晰。顺着声响望去,姑苏城外的塞山古寺, 在葱郁的林木中依稀可见。耳闻钟声, 眼望古寺, 不难想象,这悠扬的钟声在诗人听来是多么凄楚,那远方的古寺在诗人眼中又是何等的孤寂,此情此境怎能不使抑郁满怀的诗人更增添几分哀伤呢! 诗人巧借这夜半的钟声,不仅将自己难以名状的愁苦悲哀之情无形地传达给读者,表现出远远超出诸景观组合之上的人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清幽深远、引人遐想。读者只需合目静思, 便可尽情体味这如画的意境。关于唐时寺庙是否有夜半鸣钟的习俗, 曾有人提出疑义, 宋欧阳修就批评这首诗的后两句不真实,认为夜半并不鸣钟,“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南史》的记载中,古代确有夜半敲钟的习俗, 谓之“无常钟”。唐代诗人温庭筠、皇甫冉等在诗作中都曾有吟咏, 只是都没能象张继描写得这般出神入化罢了。
     
     仔细品味这首诗,其艺术魅力不在于词藻的华丽与想象的奇特,而是在于自然天成的构思和情景交融的契合。诗人不仅非常善于选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客观的景物一一成为诗人主观感情意识的对应物,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且诗人手中的诗笔竟然能象画家手中的画笔一样,将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给予颜色的点染与层次的区分。月色霜天是迷朦的白色, 江枫渔火则是鲜艳的火红, 远方阴森森的古寺与眼前孤零零的客船,又通过夜半的钟声联系起来,诸多景物遥相呼应, 相映成趣。这样就使得上下远近的景物有机的组合起来, 浑然成为一体, 不仅使整个画面色泽丰富协调,而且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尽管诗作最大限度地透溢出悲凉清寂的感情基调,然而由于诗人精细巧妙的构思与匠心独运的景色描绘, 似乎并不引人进入 “愁”境, 相反能使读者在吟咏之余获得一种美感。
     
  •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七八里处。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七绝,它以白描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霜天夜泊的凄冷景色,抒写了诗人旅愁的孤寂情怀。
     
     诗的首句,描写了午夜时分诗人所见的三种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夜已很深,在这幽暗静寂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下弥漫着满天霜华,十分凄冷。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水乡秋夜图,充溢着幽寂清冷的气氛和诗人羁旅他乡的满腹愁绪。
     
    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枫桥夜泊”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茫茫夜色中,诗人看到江边一片模糊的树影。这树并不一定就是枫树,诗人之所以认定是枫树,是因为江枫这个意象能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春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揭示了“江枫”一词中淀演的感情内涵,因而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透过雾气蒙蒙的江面,诗人看到几处“渔火”在闪烁。这里“江枫”和“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上,一江边,景物的组合非常巧妙。直到这时,才正面点出看到上面这一切景象的旅人,他正面对着这凄冷的景象伴着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旅愁,躺在自己的一叶扁舟中。舟外的环境是冷寂的,诗人的愁绪和这环境是契合的,融为一体的。
     
     沉沉秋夜,繁霜满天,乌啼声声,渔火点点,这本已使夜泊在外的诗人倍感羁旅的艰辛了。可偏偏在这时,枫桥附近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传到了船中。这清冷的钟声,既打破了夜半的寂静,又增添了夜半的幽静,也一声声叩击着诗人的心弦,更加深了对愁难眠的诗人的感触,使他越发不堪忍受这沉重的愁情了。诗人就是这样把外在的月落、鸟啼、霜天、江枫、渔火,与午夜钟声联在一起,又和身在客船、愁情难解的羁旅之人联在一起,达到了情与景、境与人的完美统一,所以,虽用白描手法,却无一句简单直露。深沉的羁旅客愁,通过一幅幅画面传达给读者,使人如臻其境,生出无限之遐想。
     
    诗从晓起时眼前景写起,然后追叙一夜无眠的愁苦。首句通过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身体所感,择取三种典型的秋晓意象,为全诗抒写羁旅之愁布置背景,濡染寥落幽寂的氛围,十分自然地为下句追忆昨夜,作了气氛上的烘托。次句直点昨夜泊舟枫桥的无眠愁思。“江枫”,让人联想起“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招魂》)“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诗句,更添伤感色彩。全句通过江枫、渔火、客子,构成了一幅枫桥夜泊图,从画面中飘传着缕缕愁情,勾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如果第一、二句诗意象组织以密见长,那三、四句却以疏取胜。第三句宕开一笔,直叙夜泊之地乃姑苏城外寒山寺附近,为第一、二句的写景补叙了地点,同时更为下句作了伏笔。寒山寺是姑苏城外名刹古寺,其址相距夜泊之地枫桥仅一里许。“姑苏城”、“寒山寺”,以地名入诗,天然凑泊,妙情无限,是全诗意境构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得“夜半钟声”有了它独到的意境。
     
     结句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令全诗境界顿出。夜半本极寂寥静谧,猛然间,深沉的钟声铿然而起,飘传到愁思难眠的客子耳际,缭绕在客子心头,使客子种种难以言说的羁旅愁情,随夜半钟声飘散在深永而清寥的夜空中,不言自明。
     
    全诗短短四句,“愁眠”贯串其中,通过景物、画面、色彩、光线、音响等多种效果,道出了游子心中皆有而笔下难有的羁旅情思。
  •  这首诗在古代山水诗中极负盛名,累代而不衰。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的时间线索问题。起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写晨景; 结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变成了夜半时分; 中间“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写一夜时光。诗人把时间的顺序打乱了,几乎是用倒叙式的笔法,这是诗人艺术构思的匠心之处。他有意把声态的夜半钟声放在诗尾,用声音来点活意境,获得有声有色的艺术效果。在表现丰富的视觉感以后,出以听觉。同时,夜半撞钟,其声激越,收束全诗,则有言尽意远之妙,整首诗的余味,就像这不绝如缕的钟声,悠悠袅袅。同时,音波震荡也增添了羁旅愁思,更富抒情性。
     
    这首诗所写的“八段景”: 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寺庙、客船、流水、枫桥,孤立地看,并无出奇之处,是人们所司空见惯,在古代山水诗中也是习以为常的。但是,这首诗却能脍炙人口,原因正在艺术构思上。诗人不仅打破了时间观念,而且在空间范围内作了巧妙安排。画面中心是夜泊枫桥的客船和客船上的诗人,一切景观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设置。近景是水边枫林,衬景是水中渔火、满天白霜,远景是寺院,残月。枫桥在苏州西九里,寒山寺在苏州西十里,残月西落,取的是同一个方位。而点活景观的是声态的鸦啼、钟声。有远景、有近景,远近得宜; 有主体景,有陪衬景,主次分明。经过巧手组织,“八段景”井然有序,且富于立体感。
     
    就色彩的调配而言,残月西落,月色朦胧,色彩是凄迷的,繁霜满天,呈白色,但是在月色朦胧之际,亮迹又不太耀眼,因而色调是和谐的。经霜枫叶,火红一片; 渔火放光,色彩是浓艳的,起到点染作用。耸立着的寺院的轮廓又依稀可辨。这一切又都交织在夜晚到拂晓的景色之中,或明或暗,或淡或浓,或冷或暖,色彩多样且又和谐匀称。
     
     诗人写景在于言情。一个“愁”字是诗意的凝结,也是其脉络。羁旅在外,又值深秋,何能不愁?朦朦月色,莹莹白霜,点点渔火,漫漫长夜,勾起了多少愁思? 诗人辗转反侧,终夜不眠。而偏偏在恼人的失眠状态中,又传来声声清冷凄越的钟声,更撞击了他忧愁的心弦。这样,以情写景,景中皆含情意。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从晓起时眼前景写起,然后追叙一夜无眠的愁苦。首句通过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身体所感,择取三种典型的秋晓意象,为全诗抒写羁旅之愁布置背景,濡染寥落幽寂的氛围,十分自然地为下句追忆昨夜,作了气氛上的烘托。次句直点昨夜泊舟枫桥的无眠愁思。“江枫”,让人联想起“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楚辞·招魂》)“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诗句,更添伤感色彩。全句通过江枫、渔火、客子,构成了一幅枫桥夜泊图,从画面中飘传着缕缕愁情,勾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如果第一、二句诗意象组织以密见长,那三、四句却以疏取胜。第三句宕开一笔,直叙夜泊之地乃姑苏城外寒山寺附近,为第一、二句的写景补叙了地点,同时更为下句作了伏笔。寒山寺是姑苏城外名刹古寺,其址相距夜泊之地枫桥仅一里许。“姑苏城”、“寒山寺”,以地名入诗,天然凑泊,妙情无限,是全诗意境构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使得“夜半钟声”有了它独到的意境。
结句是全诗的神来之笔,令全诗境界顿出。夜半本极寂寥静谧,猛然间,深沉的钟声铿然而起,飘传到愁思难眠的客子耳际,缭绕在客子心头,使客子种种难以言说的羁旅愁情,随夜半钟声飘散在深永而清寥的夜空中,不言自明。
全诗短短四句,“愁眠”贯串其中,通过景物、画面、色彩、光线、音响等多种效果,道出了游子心中皆有而笔下难有的羁旅情思。

《枫桥夜泊》feng qiao ye bo

Staying in the Harbor of Maple Bridge at Night→张继 (Zhang J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