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区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1月1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邻接甘肃和四川两省。首府设在大武镇,辖玛沁、达日、班玛等六县,总面积75752平方公里。居民有藏、蒙、回、汉等族,总人口121000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7%。地处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南部,阿尼玛卿山(积石山)耸立北边。境内多雪峰和冰川,大小河流30余条,湖泊100多个,黄河流贯东西。草原辽阔,遍产蕨麻(人参果)。富森林资源,有云杉、冷杉、桦、柏、松等。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多饲养牦牛、藏羊、山羊以及马匹等。农产有青稞、小麦、豆类、马铃薯等。产大黄、党参、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药材。有白唇鹿、四不象、黑鹿、弥猴、羚羊、黄羊、野驴、野牛、雪豹、雪鸡等珍禽异兽。矿藏有煤、铁、铜、铬、锌、金、银、水晶和石棉等。解放后,兴建有农牧机械修配、乳品、电力等工业。有各种类型的学校数百所。 果洛藏族自治州1954年1月1日建立自治区, 1955年改自治州。在青海省东南部, 邻接甘肃和四川两省。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玛沁县。南北朝末期为党项羌地区,唐设羁縻州,自五代直至元包括在“吐蕃”(“西蕃”)中。元属吐蕃宣慰使司,明置麻儿匝安抚司,清为果洛土官地,属西宁府。辖六个县(1984年6月)。居民有藏、蒙、回、汉等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87%。高原地形, 海拔3,500—4,000米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于南,阿尼玛卿山耸立于北, 主峰码积雪山高7,400米。黄河横穿境内。多湖泊,以鄂陵、扎陵两湖最大。草原辽阔,遍产蕨麻(人参果)。富森林资源,有云杉、冷杉、桦、柏、松等。经济以畜牧为主,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马等。农产有青稞、小麦、豆类、马铃薯等。产大黄、党参、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药材。有白唇鹿、四不象、黑鹿、弥猴、羚羊、黄羊、野驴、野牛、雪豹和雪鸡、丹顶鹤、天鹅等珍禽异兽。矿藏有煤、铁、铜、铬、锌、金、银、水晶和石棉等。解放后, 兴建有农牧机械修配、乳品、电力等工业。有各种类型的学校数百所。有公路通西宁、玉树等地。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1954年1月1日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州首府驻大武镇。辖6个县,总面积为75000km2,总人口13.32万人(2000),居民有藏、蒙古、回、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15万人,占总人口的91.28%。高原地形,海拔3500~4000m。有大小河流30余条,湖泊100多个,农产品主要有青稞、小麦、马铃薯、豆类等4大类,并盛产大黄、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熊胆等6种名贵药材。矿产主要有铁、煤、铜、铬、锌、金、银等7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4.7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6亿元;粮食总产量2673t,人均粮食产量20kg;农民人均纯收入1405元;地方财政收入3016万元。各类牲畜存栏258.14万头。有各类学校83所,在校学生10445人。医疗卫生机构116个,电视台(站)47个,广播电台7个,文化事业机构20个。 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邻接甘肃、四川两省。自治州政府驻玛沁县。辖6县,其中班玛县及达日、久活县小部分属长江流域,其余属黄河流域。1954年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人口11万,居民有藏、汉等民族。地处高原,多雪峰、冰川,有辽阔草原和茂密森林。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有青稞、小麦、豆类、马铃薯等。产中药材,有野驴、野牛、黄羊等野生动物。矿藏有煤、铁、铜等。工业有农牧机械修配,乳品加工等。公路通西宁、玉林及四川阿坝。 ☚ 玉树藏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