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果戈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果戈理

俄国作家。生于1809年4月1日,1852年3月4日逝世。1830年开始发表作品。1834年任彼得堡大学世界史副教授,1835年离职从事文学创作。以“含泪的微笑”和辛辣讽刺的作品闻名。著有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最出名的是讽刺剧《钦差大臣》(1835)和长篇小说《死魂灵》(1942)。这两部作品发表后,两次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Guogeli,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

俄国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1821~1828年就读于省里的一个中学,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赴彼得堡,先后在几个政府机关供职,过小职员的清贫生活。1831年结识普希金,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深受其影响。果戈理的主要作品是包括5个短篇的《彼得堡故事集》(1835~1842)、讽刺喜剧《钦差大臣》(1836)和长篇小说《死魂灵》(1842)。
《彼得堡故事集》中的《涅瓦大街》暴露贵族社会和官僚阶层的庸俗和丑恶;《鼻子》讽刺官吏爱虚荣、想发财而又奴气十足的本质;《肖像》通过一个画家的故事,描写金钱对人的灵魂恶魔般的摧毁力量;《外套》和《狂人日记》是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典范之作,前者写一个小官吏毕生抄写文书,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好不容易攒钱买了一件外套,但却不能保有它,最终极其悲惨地死去;后者写一个小官吏被官僚等级制度迫害以致发狂的故事,通过这些小人物的故事,果戈理表达了对不公正社会的愤怒和抗议,以及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钦差大臣》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从市长到小吏等各色官员贪赃枉法、谄媚钻营、为升官发财无所不用其极的丑恶嘴脸,是整个俄国官僚阶层的缩影;《死魂灵》中的主人公乞乞科夫靠收购“死魂灵”谋取暴利。所谓死魂灵,是指那些在两次人口普查之间死去的农奴,法律上仍然承认他们是活人,地主可以利用这些空额向国家银行贷款。作者通过乞乞科夫到偏僻的外省向地主们购买死魂灵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地主的形象,他们有的贪婪,有的凶狠,有的懒惰,有的粗俗,有的爱财如命,有的嗜赌成性,果戈理以辛辣的讽刺笔触,描绘了他们的外貌和内心特征,使他们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果戈理的创作不仅对俄国和欧洲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新文学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称赞过他,并在1935年翻译了《死魂灵》,他吸收了果戈理的讽刺笔法,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形象,创作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狂人日记》。

☚ 高尔基   德国文学 ☛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

俄国小说家、剧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1809年生于乌克兰。父亲是喜剧作家,母亲曾登台演戏。果戈理受父母的影响自幼喜爱戏剧,上中学的时候就写过剧本,当过演员,终生对未能成专业演员而遗憾。
他于1835年写成杰作《钦差大臣》,上演后遭到御用文人的围攻,但得到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在这部剧作中,果戈理实践了自己所说“喜剧不应是漫画,而应该是社会典型的活生生的性格”的主张。剧本通过一个来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被误认为是钦差大臣这件事,刻画了逢迎上司的贪官形象,描绘出一幅以市长为首的俄罗斯帝制官僚的群丑图,成为了“现代俄罗斯的可怕的自白”。此后,果戈理出国旅居,又写了大量喜剧,如《讼事》、《一个官员的早晨》等。此外,他还写了大量戏曲理论文章。
他是俄罗斯戏剧中最富喜剧天才的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是世界文学的财富。他的辛辣的笔锋,入木三分的刻画和机智幽默的语言,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

☚ 普希金   奥斯特洛夫斯基 ☛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

俄国作家。生于七等文官家庭。酷爱戏剧的父亲和笃信宗教的母亲对他深有影响。
中学毕业后,他到彼得堡以求施展才华,但现实令他心灰意冷,在这里他饱尝了作小公务员挨穷受欺的痛苦。首次出版的长诗也遭失败。1831年秋,他出版了《狄康卡近乡夜话》。这部乡土气息浓郁、色彩鲜明的作品使他一举成名。
随后,果戈理辞去小公务员职务,在彼得堡大学任世界史副教授,同时专心从事创作。他将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加深。1835年出版的《小品集》、《密尔格拉得》和稍后的《彼得堡故事》标志着果戈理创作由早期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由引人开怀大笑的幽默转变为令人心情沉重的含泪的笑。
1836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上演,受到进步的民主人士和民众的热烈欢迎,但也遭到反动阵营的恶意攻击。心情沮丧的果戈理于同年6月离开俄国,在欧洲各地侨居。
1841年10月,果戈理携带完成的《死魂灵》第一部手稿重返祖国。《死魂灵》的问世,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震撼了整个俄罗斯。
1842年6月,果戈理再次侨居国外。疾病缠身、精神苦闷的他陷入了神秘的宗教思想中。《死魂灵》第二部的手稿他几经修改,仍不满意,最后流泪焚毁。深感别离故国之痛的果戈理于1848年回到俄国。他竭力想完成《死魂灵》第二部,但思想的矛盾阻塞了他的才思,无奈再次焚稿。

果戈理像


1852年2月21日,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折磨的果戈理与世长辞,从而结束了俄国文学史的 “果戈理时代”,但他那悲喜结合的 “含泪的笑”却永具艺术魅力。
☚ 普希金   别林斯基 ☛

果戈理1809—1852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ъевич Гоголъ

俄国作家。生于地主家庭。俄国文学中“自然派”的创始人。与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一生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以高超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对俄国贵族官僚集团和农村地主阶级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嘲讽,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予以深切同情,反映了人民不满封建农奴制度的情绪。代表作为剧本《钦差大臣》、中篇小说《外套》和长篇小说《死魂灵》。艺术手法以讽刺见长。

果戈理

果戈理

果戈理 (1809—1852),俄国作家,生于地主家庭。父亲用乌克兰文写过几部喜剧。1821年至1828年果戈理就读于波尔塔瓦省涅仁高级科学中学。1831年同普希金结识,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积极的作用。《狄康卡近乡夜话》 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描写乌克兰的风土人情,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抒情而又幽默,显示了作者的才能。中篇小说集 《密尔格拉德》和 《小品集》 表明果戈理的创作已开始进入现实主义阶段。
果戈理于1833年开始从事讽刺喜剧的写作。1836年写的 《钦差大臣》 对俄国官僚机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作品对统治阶级的辛辣讽刺轰动了整个俄国。对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作了深刻的揭露,该剧对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篇小说《外套》表现了 “小人物” 遭受凌辱的主题。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死魂灵》历来被认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它揭露、批判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以及种种官场丑行。《死魂灵》 和 《钦差大臣》 是果戈理现实主义创作的顶峰。
19世纪40年代末,他陷入了精神危机,1847年发表 《与友人书简选》,宣扬君主制度,超阶级的博爱和宗教的神秘主义,维护沙皇俄国农奴制,因此受到别林斯基的严肃批评。1852年2月24日,果戈理在一个狂热教父蛊惑下,烧毁已完成的 《死魂灵》 第二部手稿。十天后,在极度的思想矛盾和痛苦中死去。果戈理是俄国文学自然学派的创始人,是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剧作家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 普希金   狄更斯 ☛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

俄国作家。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附近农村一小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在彼得堡做小职员。与普希金的结识对他的文学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30年代前半期先后发表浪漫主义的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具有不同倾向的中、短篇小说集《密尔格罗德》和现实主义的《彼得堡故事》。后者包括《狂人日记》、《外套》等描写“小人物” 的名篇。1836年完成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写彼得堡纨绔子弟赫列斯达柯夫途经内地某市,被误认做微服查访的钦差大臣,市长及其僚属和地方富绅对之百般逢迎。市长还以其女儿相许,其夫人亦与之调情。他在借得巨款后离开该市。而此时真钦差大臣已报驾到,市长等大惊失色。作品辛辣地讽刺和嘲笑了沙皇官僚制度及外省官员的丑恶面貌,遭到官方的攻击。其后10余年大部分时间留居国外。1842年在罗马完成的长篇讽刺小说《死魂灵》第一部,以其对沙皇农奴制度的尖锐批判,再度“震撼了整个俄国”(赫尔岑语)。晚年由于思想矛盾加剧,在《死魂灵》第二部及《与友人书简选》 (1847) 中反而赞美沙皇专制统治与农奴制度,受到别林斯基的尖锐批评。临终前焚毁了 《死魂灵》第二部手稿。他在确定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讽刺传统和民族戏剧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普希金   赫尔岑 ☛
果戈理

果戈理1809——1852Γоголъ,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ъевич

俄国作家。1809年4月1日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喜爱民间文学。中学毕业后到彼得堡,并在一些机关任小职员。
1831年夏与普希金结识,交往甚密。同年9月和次年3月先后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第一、二集,颇受好评。小说吸收乌克兰民间文学的素材,笔调轻松诙谐,机巧幽默,展现了诗意化的乌克兰民族生活。
1834年秋任彼得堡大学世界史副教授,次年底离职,专事写作。同年发表中篇小说集《米尔戈罗德》和《小品集》,开始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米尔戈哥德》中收入的《旧式地主》(一对夫妇百无聊赖、空虚闲散的庄园生活)和《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诺维奇吵架的故事》(两位绅士因一句戏言而长年专事诉讼,最后破产死去)取材于当代生活,显示了作家“含泪的笑”,的讽刺幽默艺术风格。《塔拉斯·布尔巴》以史诗般的描写歌颂老哥萨克塔拉斯·布尔巴为宗教信仰、民族自由、个人尊严忘我战斗的英雄形象。《小品集》和另外一些小说合称为“彼得堡故事”,从中明显感觉出霍夫曼小说艺术的影响。《涅瓦大街》揭示都市繁华掩盖下的附庸风雅、庸俗可笑的真面目。 《狂人日记》、 《鼻子》(1836)和《外套》(1842)则在“小人物”题材发掘中独树一帜。其中最著名的是中篇小说《外套》,小说主人公是庞大森严而又冷酷无情的官僚机构中的一个拮据、懦弱而又倍受欺凌的小官吏,作者通过他为仅有的一点幸福——一件外套而奋斗,以及得而复失的经历,表现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1833年开始喜剧创作。1836年根据普希金提供的情节写成的《钦差大臣》首次公演,引起轰动。身染都市恶习的外省青年赫列斯达科夫在一偏僻小城被误当作微服私访的钦差大臣,以市长为首的当地“名流”竞相谄媚争宠,正当小镇的官民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时,真的钦差到了,喜剧以哑场收尾。外省小城官场的丑恶成了整个官僚机构腐败堕落的缩影,主人公的名字也成了撒谎吹牛恶劣习性的代名词。由于此剧招来上层的攻击和诽言,果戈理离开俄国到了德国和瑞士,后又迁居罗马。
普希金的死讯对他产生强烈震动。他立即全力投入长篇小说《死魂灵》的创作。1842年小说发表后给作者赢得盛誉。在这部小说中,果戈理的艺术才能得到尽情发挥。他通过乞乞科夫为谋取暴利,凭借伶牙俐齿、投机钻营手段,四出游说,收买死魂灵的故事,逼真地刻划了5个个性鲜明的地主形象:懒散、“甜得发腻”的幻想家玛尼罗夫,贪婪愚蠢的柯罗博奇卡,“吹牛大王”、酒鬼赌徒诺兹德列夫,粗鲁而又冥顽不化的索巴凯维奇以及吝啬成癖、爱财如命的泼留希金等。笔锋辛辣冷峻,细节准确真实,再现了沉闷空虚庸俗鄙陋的外省生活场景。在一段精彩的抒情插笔中,他把俄罗斯比作一架飞奔的三驾马车,对民族未来充满信心。
旅居国外期间他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他认定他的文学使命不仅要针砭时弊,而且还要为俄国指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光明正道。他错误地拾起博爱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旧纛,创作能力衰退。《与友人书简》(1847)竟然歌颂起他以往所憎鄙的保守的教会及宗法制的落后势力,理所当然地受到进步人士的强烈抨击。别林斯基称他是“拿着皮鞭的牧师,是蒙昧主义和黑暗压迫的卫道士”。思想上的失误使他的《死魂灵》第二部的创作严重受挫,至死也未能写出令其满意的定稿。1848年在朝拜耶路撒冷之后回国,1852年焚毁手稿之后病逝。
果戈理的创作与普希金等人的创作一起,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是“自然派”的创始人,被车尔尼雪夫斯基誉为“俄国散文之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讽刺艺术大师。

☚ 普希金   别林斯基 ☛
000009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4: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