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林家铺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茅盾著。作于1933年,收于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小说集《春蚕》。作品以“一·二八”战争前后为背景,描写上海附近某城镇一爿老洋广货铺子的倒闭过程。林老板苦心经营的店铺,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购买力降低,营业惨淡,难以维持。“一·二八”战争后,他以“一元货”等办法销售存货,渡过难关,却经不住党老爷敲诈勒索、钱庄压逼、同业中伤等重重威胁,终于铺子倒闭,使一群索债的贫民受到惨重的损失。小说通过林老板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下造成城乡经济破产的罪恶根源,反映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真相,塑造了具有两重性格的小商人形象。作品情节起伏跌宕,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富于立体感。 ☚ 子夜 丰收 ☛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短篇小说集。茅盾著。1944年10月延安印工合作社初版。收《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3篇。1946年10月东北书店初版。 ☚ 珂萝佐女郎 新秋海棠 ☛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短篇小说。茅盾著。写于1932年6月18日。初载于1932年7月15日《申报月报》第1卷第1期。初收1933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版短篇小说集《春蚕》。作品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江南城镇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谨小慎微的小商人林老板,在年关商业旺季,虽然他不得不剜肉补疮,用了“大廉价照码九折”、“大放盘”、“一元货”等办法招徕顾客,仍生意清淡,因为“他知道不是自己不会做生意,委实是乡下人太穷了”。随着一二八战争的爆发,促使上海客人上门坐讨,恒源钱庄逼他将旧欠“扫数归清”,福昌祥的挖货,聚隆、和源两家同行的倒闭,尤其是国民党黑麻子、卜局长之流的迫害和敲诈,逼他“吃下三百块的倒帐”,终于彻底破产而被迫“出走”了。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作者以简洁的手笔,严谨的布局和个性化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林老板的悲剧形象,从而充分展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压迫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惨命运。作品形象地勾画了一幅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城乡经济破产,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化的真实图画,显示了现实主义的巨大威力。捷克汉学家雅罗斯拉夫·普实克在捷文版《腐蚀》后记中将作品誉为“茅盾短篇小说的典范。” ☚ 总退却 猫城记 ☛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导演:水华,编剧:夏衍。主演:谢添(饰林老板)、马薇(饰林明秀)、张亮(饰寿生)、林彬(饰林大娘)、于蓝(饰张寡妇)。
☚ 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 ☛ 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是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同时也是茅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创作于1932年间,发表于同年6月18日的 《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收入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春蚕》之中。《林家铺子》以 “一·二八”事变前后的上海附近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了小镇上的一家林记百货小店,在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下,苦苦挣扎直到最终倒闭的故事。作品集中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的30年代初期,旧中国的小商业衰败的悲惨情景,从中表现出人民群众抗日反蒋的斗争情绪。《林家铺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构思独特、结构严谨、容量宽广的特点,作者将特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现实环境同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典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从一个小小的林家铺子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内容是十分广阔的。这篇小说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思想深刻,不落俗套。这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林家铺子》还被拍成电影,影响极为广泛。 ☚ 呼兰河传 故乡 ☛ 林家铺子短篇小说。茅盾著。写于1932年。通过描述林家铺子倒闭的经过,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城镇和乡村的破败景象,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政治的黑暗。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林家铺子》lin jia pu ziThe Shop of Lin Family→茅盾(Mao Du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