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齐俗训》) 鉴 赏 此语出自《齐俗训》。它的意思是说,在山林中柴薪难以出售,在湖区鱼虾也不易售出,因为这种地方有的是这类东西。在这里,《淮南子》作者借此阐述了“民有余即让”、“让则礼义生”的观点。 《淮南子》说:“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这就是说,人们都丰衣足食就会互相谦让,而人民衣食不足就会互相争抢。互相谦让则礼义就会产生,而互相争抢则暴乱就会兴起。因此,如果人们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贪欲就会减省;而需求得到满足了,争夺的事情就会止息下来。乍看下来,这里似乎呈现出这样的思维逻辑: 有余→让→礼义;不足→争→暴乱。但是,《淮南子》在这里所表达的,并不是将“有余”作为“让”的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也不是说“让”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礼义”的产生;而是认为如果人们都衣食丰足了,那么人们就无须为了衣食等问题起争执,甚至争抢。不争执或争抢,则人们就有可能会互相谦让起来。换句话说,“有余”能够为“让”的发生提供更为有利的可能性条件或前提,“有余”这一场景或情境的存在让“让”的行为发生显得更为可能、更加现实。就像在山林地区,柴薪并非稀缺资源,人们对柴薪的欲求值也会因为其非稀缺性(“有余”)而自然变得很小。这样的话,人们由于这种极小的欲求值而可能产生“让”的行为的概率则将远大于可能产生“争”的概率。同样的,“让”的行为也更有利于“礼义”的产生,“不足”更容易导致“争”的发生,“争”则更为可能导致“暴乱”。《淮南子》作者看到这种“有余”、“不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进而主张应该通过控制物质的丰富与否、需求的满足与否来调节人们的欲望、社会的治乱,从而更好地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 此外,“夫民有余即让”、“让则礼义生”的观点是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黄老道家不赞成儒家式或法家式的积极有为的社会教化或政治管制,而主张通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式让民众在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而这种创造“有余”的方式则无疑是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最佳选择。《管子》中有段名言,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鬻(yù):卖。比喻到出产某种东西的地方去卖某种东西,卖不出好价,空费力气,得不到好处。按:与阿拉伯谚语“往巴士拉运海枣”意义近似。伊拉克的巴士拉地区曾以海枣丛林而闻名。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鬻(yù): 卖。指树林里不卖柴,湖水旁不卖鱼。指出产某种物品的地方,家家都有,无需买卖。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鬻(yu):卖。意为树林里头不卖柴禾,湖旁不卖鱼虾。比喻东西多了,就不稀罕,卖不上价钱。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树林中不卖柴,湖边不卖鱼。指物品在原产地因丰富充足而变得不值钱。鬻(yù):卖。 ☚ 金盆虽破值钱宝,分两不曾短半分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