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板楯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板楯蛮

古族名,巴人的一支。东汉、魏晋时在今四川省东部。打仗以木板为楯,故名。因其称赋税为賨,又称賨人。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史称板楯七姓蛮。长于狩猎,勇敢善战。相传秦昭襄王时,有白虎为害,族人曾为秦除虎患有功。后随中央王朝征战立功,首领归义賨邑侯。汉末张鲁居汉中,行五斗米教,为賨民所敬信。 其后首领杜𫊪归附曹操, 授宫巴西 (今阆中市) 太守,封列侯。部分賨人北迁略阳,号 “巴氐”。西晋后期,賨人李氏在蜀建立成汉政权。隋唐以后渐融于汉族之中。

板楯蛮

古族名。又称弜头虎子、白虎复夷、賨民、板楯蛮夷等。因使用虎皮木盾而得名。分布在巴子国境内(今四川东部、阆中、巴中、宕渠一带)。传说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年在位)时,有白虎在秦、蜀、巴境伤人。昭王重赏募杀虎者。巴郡阆中夷人,用白竹弩射杀白虎。昭王以其为夷人,不欲加封赏邑,乃刻石为盟,相约善待之: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筭,伤人者论,杀人者以※倓钱赎死。“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汉高祖(前206—前195年在位)时,发其民伐三秦。三秦定,徙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于巴中,不输租赋,余户岁入賨钱,故曰賨民。魏晋时,称※僚,唐宋时称※南平僚或七姓蛮,亦即谕州蛮。其人勇猛善战,曾屡助汉军击败羌人,从征武陵与益州诸族的反叛。至桓帝、灵帝之世,因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数叛,扰三蜀及汉中诸郡,汉不能制,乃招降之。中平五年(188),参与黄巾起义。西晋之康年间(291—299),秦雍賨民※李特兄弟率流民数万户逃荒入巴蜀。永安元年(304),※李雄建立※成汉国(即大成国)。板楯蛮善歌舞,有※巴渝舞相传。其民喜居江水左右。其后裔多融合于汉、土家、苗、彝、仡佬等民族中。

板楯蛮

秦汉时居于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沿渝水一带的少数民族。以其作战时持板楯而得名。相传秦昭王时,板楯人用白竹之弩射杀为害白虎,故亦称“白虎夷”或“白虎复夷”。其从事农业,长于狩猎,英勇善战,俗喜歌舞。汉高祖刘邦曾征之平定三秦,因有功,免部落首领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租赋,部众岁纳钱人各四十,故又称“人”。 东汉时多次征调板楯诸部征战,多有获胜。灵帝时板楯人不堪压迫曾两次起义。

板楯蛮

古代西南民族。亦称“賨民”。东汉至魏晋时分布在今四川省东部。为巴人的一支。另说为古僚人的一部分。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善弩射,长于狩猎,勇敢善战。相传秦昭襄王时,有白虎害人,族人曾除去虎患而立功。

板楯蛮

古族名。分布在今四川东部,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为古代巴人的一支。俗喜歌舞,劲勇善战,号为神兵。相传秦昭襄王时,族人曾为秦射杀为患白虎,受秦王嘉奖。汉初曾助刘邦平定关中,以功免其七姓租赋。东汉时数次起兵反抗朝廷统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1:54